铁路新能源冷藏集装箱技术条件研究

来源 :中国铁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7268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市场调研、经济性和技术性论证初步确定了铁路锂电池(蓄冷型)冷藏集装箱功能、参数和性能的要求.指出冷藏集装箱需从实际联运角度符合多式联运作业要求,分析铁路冷藏集装箱在保冷性、实时监控性、经济性、安全稳定性及标准化等方面的要求.从主要技术参数、主要结构及系统配制、各组成部分的技术要求,以及考核标准等方面提出铁路新能源冷藏集装箱总体技术条件,为产品研发及应用和企业生产及质量控制提供有益的指导,推动了铁路冷链装备技术和环保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铁路冷藏装备技术的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郑济高铁郑州黄河特大桥主桥为(112+6x168+112)m公铁两用钢-混结合连续钢桁梁桥.公路桥面板为异性结构桥面板,桥面板预制施工在预制场内完成,预制采用长线法施工.在桥面板钢筋骨架及后张预应力筋预留孔道安装时,利用工装等完成精确定位.桥面板预制张拉工艺为先张法施工,利用既有门吊完成架设安装,利用吊模法等工艺完成桥面板与钢桁梁的结合,增加钢-混结合桥梁的整体性.湿接缝施工中运用了小空间长束预应力施工技术,该技术解决了长联大跨公铁两用钢-混结合过程中的先张法异性结构桥面板预制、小空间预应力等施工难题.
集大原高速铁路144 m下承式尼尔森体系简支系杆拱桥,为减小桥墩预偏心和不平衡弯矩,拟在梁端挖槽9.80 m×O.95 m,24m简支梁伸入槽内.针对挖槽后的拱脚、横向限位装置与混凝土结合作用进行局部应力研究.分析表明,可以通过拱脚挖槽方式优化下部结构;端横梁截面突变位置主拉应力显著增加,应力超标可通过梁端上下缘分别设置两束横向预应力解决;挖槽后横向限位装置距离梁端仅剩10 cm,建立限位装置与混凝土结合有限元模型计算,在地震水平力作用下,在螺杆与混凝土接触面2倍套筒直径、深度10 cm范围内,静态主压应
在交通运输需求日益增长情况下,为解决地质、水文等条件限制对桥梁施工的影响,大跨度桥梁应运而生.大跨度桥梁主塔及锚碇水中基础结构庞大,给桥梁基础施工带来技术上的困难与挑战.对明月峡长江大桥3#主塔基础双壁钢围堰整体受力和气囊法下水运动轨迹进行多次模拟分析,精确开展钢围堰结构和气囊下水设计.通过重点预防控制的设计施工关键技术,解决钢围堰下水易出现的问题,为大型铁路桥梁深水承台基础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为检验Q/CR 9300-2018《铁路桥涵设计规范(极限状态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以哈绥铁铁路80 m简支拱为例,按极限状态法和容许应力法分别对系梁和拱肋进行设计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按极限状态法设计的系梁承载力安全度约为容许应力法的0.92~0.96,变形、应力、抗裂性及疲劳应力幅等指标的安全度与容许应力法基本相同,说明2种设计方法系梁设计水准基本相当;按极限状态法设计的拱肋钢管安全度约为容许应力法的0.72~0.93,2种设计方法导致的结果差异较大,主要因为2种规范材料抗力提高系数取值不同;吊杆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建设了大量检测、监测、视频监控及生产管理系统.由于系统建设时间不一致、标准不统一、系统之间缺少连通、管理单位各异,各系统产生的数据资源难以有效共享利用,也造成大量重复投资和数据资源浪费.结合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现有设备实际情况,深入分析运营监测信息共享利用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协调和监督,建立高速铁路运营监测信息共享利用管理协调机制,明确高速铁路运营监测信息共享利用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式、用户需求、信息来源及相关保障措施,充分挖掘和发挥既有系统的功能,最大限度实现中
针对汉十高速铁路崔家营汉江特大桥的(135+2×300+135)m连续刚构-拱组合体系,应用大跨度钢管拱大节段垂直提升施工技术,在桥梁位于水面或地质条件较差等不利条件下,对连续刚构拱桥拼装施工工艺进行优化.相对于常规的缆索吊装斜拉扣挂法,大跨度钢管拱大节段垂直提升施工技术可有效降低施工难度,尤其降低中间提升拼装段每节拱肋的安装难度,并节省拱肋架设时间及吊装机械占用时间,具有施工便利、风险小等优点,适合在类似项目中推广应用.
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位于东南沿海季风气候区,容易出现大风天气.接触网是牵引供电系统的薄弱环节,接触线在风载作用下可能发生横向偏移,严重时将影响弓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基于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在不同风速下的接触网实测数据,采用数据对比及数据拟合的方式,对接触网的抗风性能进行分析,结合线路参数研究定位点处、跨中位置接触线横向偏移值的最大值,对比风偏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根据接触网实测数据,分析接触线跨中及定位点在不同风速下的横向偏移量及其差值,明确接触网容易受到风载作用影响的位置,为运营维护提供有效指导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混凝土支承层属隐蔽结构,位于无砟轨道结构底部.在长期运营中,个别支承层结构会出现上拱斜裂、严重粉化等伤损,需及时进行更换处理.以“天窗点内施工、对轨道结构扰动小、施工安全高效”为原则,提出基于绳锯切割的无砟轨道支承层原位快速更换技术.首先通过绳锯切割将待更换部位支承层切割成块状单元,然后以顶推与抽拉相结合的形式将伤损混凝土单元横向移出,最后原位浇筑自流平、高早强的聚合物混凝土对支承层进行快速恢复.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解决了以往采用钢垫梁临时过渡技术处理支承层伤损时需要锯轨和大型轨道装备配合
随着铁路建设、改革、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民生、国防等各领域深度耦合,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关联性、复杂性不断增强,采取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集约高效的铁路应急管理系统,实现铁路应急管理体系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提升铁路应急管理能力的必然选择.基于数据分析与现代应急管理理念的深度融合,采用数据分析、图像识别、传感器技术,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铁路应急管理系统,将为完善铁路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铁路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对于高带宽、大容量的通信网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常规单模光纤的最大容量几乎已达到其物理极限,空分复用作为一个全新的维度,能够使信道的传输容量得到较大的提升。空分复用中的模分复用技术可通过少模光纤中的各个模式独立地传输信息,从而成倍地提高单根光纤的传输容量。模式复用/解复用器可实现模式转换和复用,是模分复用的关键器件。其中基于多平面光转换(MultiPlane 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