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东游与中国职业教育发端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e041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周学熙受直隶总督袁世凯委派,赴日本考察“工商币制”,而他自定行程,额外参观考察了8所学校。在他所写的《东游日记》的“跋”中,鲜明地提出日本维新成功,在于“练兵、兴学、制造”三事。返国后,他受袁督命创建直隶工艺总局,并出任总办,致力“振兴实业”。与此同时,在富民强国的思想指导下,先后创设了隶属于总局的高、中、初、少、业余、大众科普等多层次职业教育实体,堪称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春,)时任直隶银元局总办等要职的周学熙(1866—1947),受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委派,东渡日本考察“工商币制”,历时两月余。他在《东游日记》中这样记载到,此行实际用于参观考察约一个半月,涉足单位40余个,除以主要时间、精力考察了工矿企业、金融机构外,还自定行程,参观考察了8所学校,即大仓商业学校(附设夜学专修科)、高等商业学校(附设商业教员养成所)、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及幼稚园)、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小学校)、东京府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及小学教员讲习所)、商船学校、成城学校(有中国留学生)和拥有5000工匠的大厂——三菱造船厂内所设的“塾”,即厂办的技工学校。
  


  周学熙每访问一处,便对各校的学科设置、课程内容、学习年限以及印象深刻的见闻一一记录,眼界大开。整个“东游”所受的启示,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周学熙一生的事业。回国后,他立即向直隶总督袁世凯建议,“欲兴工艺,非设专局不能生效”,遂有直隶工艺总局的创建,周被委任为总办。工艺总局在《开办宗旨》中申明:“工艺局为振兴全省实业之枢纽,除总理工艺学堂及考工厂两事外,有考察全省土产及所销洋货情形,设法讲求劝谕地方工作之责”。这表明兴办工艺学堂已是“振兴实业”题中应有之意。
  
  依托工艺总局,构建近代中国职教体系
  1.高等工业学堂。在“科学与实业如影随形”的思想指导下,周学熙认识到必须通过造就工艺人才,方可期实业之发达,立即将工艺学堂由天津府转为工艺总局辖下,由他本人兼任学堂总办。不久,更名为高等工业学堂,成为天津继北洋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之后的又一所培养近代工业人才的高等学府。
  学堂制定了“以教育培植工艺上之人才,注重讲授理法,继以实验,卒业后能任教习、工师之职,以发明工业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在教学内容上,“以数理化为基础,以实用技术为注重”,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行“工学并举”,“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到1907年,学堂已设化学、机器、化学制造3年制正科;化学、机械、图绘2年制专科和1年制预科。专业课多聘外籍教师,并多次选派学生赴日本实习深造。值得指出的是,当时高等工业学堂便已实行双语教学,这对培养高质量的工业人才,意义深远。
  2.图算学堂。这是仿效日本三菱造船所“厂内设塾”的办学形式,为训练工业中级干部实用人才的厂办职业教育机构。最初设于银元局,后由北洋铁工厂接办。学堂以“高等学徒”名义招生,招收15-20岁的“聪颖子弟”,教学采取“每日以半日在堂习课,半日入厂习工”的半工半读做法,“固重图算,尤重实修”。设图绘、算术、机械3科,学制3年;每年六、腊月底考核,三年期满大考,合格者毕业,不及格者则“留学”(即留级)或降为工徒,其中也有派赴日本大阪铁工厂实习深造的。
  3.实习工场。实习工场名义上附属于高等工业学堂,实际上是相对独立、专门培养工匠的场所。先后设有机械、彩印、织染、窑业、刺绣、图画、木工、烛皂、制燧(火柴)等十多个工艺学科,招收12-22岁“体壮性纯,粗知书算”的青少年为工徒。除直隶本省外,实习工场的学徒也有来自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广东等省,多为2年制,最盛时有工徒近700名,场舍500余间,颇具规模。
  实习工场与旧时作坊的师傅带徒弟最大的不同是“每日讲习书课一点钟”,授予修身、汉文、历史、地理、算学、体操等“浅近课程”,师资则由工业学堂教师兼任。技艺的传授主要靠本场工匠师傅,涉及近代科学则聘日籍技师指导。1906年夏,实习工场还曾举办“纵览会”,以它“五色缤纷”的织布、“花卉翎毛鲜妍”的刺绣、“匀密坚致”的织巾、“均敏妙次”的彩印、“花样新鲜成色高上”的提花绸缎在5天展期中吸引了5万余名观众,产生了“远近闻风、工业思想日益发达”的效果。
  4.北京第一、第二小学堂工场。当时的北京虽为清朝国都,但从行政区划则属于顺天府,归直隶管辖。鉴于“东西各国皆有工作学堂,凡习工艺者必兼习普通学理”,而“中国学界、工界两不相涉”,以至造成“工业窳败日甚一日”的局面。因此,工艺总局于1905年,在北京创办了第一小学堂工场;次年又续办了第二小学堂工场。这样,便可使“工徒具有学生性质,不致为无意识之工匠”。
  小学堂工场制定了“学堂以开民智,工场以兴民业”,学生“入场习艺,以教养兼资裕民生计为宗旨”。它与实习工场近似,主要是造就工匠,但因学生年龄小,便以学习文化课为主。开设修身、读经、习字、作文、历史、地理、算术,以及图画、手工、唱歌、体操等课程,“每日课六小时,按时分授”。学工主要是织科,从“打线络”到“上机织布”,8道工序“间做更番”。后又设染科,制成品有花布、被面、褥面、袍料、手巾等。两校均另设半日学堂,“每日课三小时”,实行半工半读。史料称,“小学堂工场非大学堂、大工厂可比,然苟组织愈多,则推行愈广,教育愈形发达”。
  5.夜课补习所。它似效仿日本大仓商业学校的“夜学专修科”,是为“寒家子弟昼为佣工,不得入学者”所设的业余教育机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素质,也为其日后增强谋生能力。其师资聘请社会上中、小学堂教员兼任,设物理、算学、历史、地理、汉文、图画等课,并略习英、日两国语言文字,5年学制,“毕业后堪胜小学堂教员”水平,即相当于现在的中等师范毕业。这当是近代最早创办的在职职工业余教育之一。
  6.面向社会大众的科普教育。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创办,开始称工商茶话所,后改称工商演说会。其创办《简章》规定,“本所以白话演说工商要理,如物理、化学以及中外商务理财各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延聘“工业学堂总教习,考工厂艺长及各学堂教习、监督”主讲;“每月初三、初八两日开讲,自晚七点二刻至十点二刻,如遇大风雨停讲”;“来听者由本所供给茶水,不取分文”,完全是公益性的科普教育活动。这种演说活动坚持了很多年,演说内容涉及的选题,大多反映了实用的职业性。有史料称,“每当演说,官绅士庶听者常逾千人”,足见其影响之广。
  此外,工艺总局还为地方绅士集资设立的一所初等工业学堂提供经费补助。
  


  
  推广先进思想,力促中国职业教育发端
  周学熙生活的大背景是清王朝走向衰落,列强劫掠瓜分中国的时代,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之情强烈地反映在周学熙身上。他在1907年为《直隶工艺志初编》作的“序”中写道,天津口岸“出入货共值九千余万两,而输入货值仅达五分之一,且入口皆制成熟货,能自制者惟草帽辩耳。工艺不兴,利源外溢,涓涓漏卮,曷有纪极”。他以朴素的唯物史观表达了“实业强国、裕民生计”的兴办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为实业强国作贡献,关注民众生计,也是他当年兴办职业教育的动因之一,也反映了他的基本价值取向。
  1901年初,亡命西安的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在感到旧有的统治方式再也不能继续维持的形势下,发布了“变法”上谕,而振兴实业和废八股科举、办新式学堂,便是“新政”在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在这种背景下,周学熙指出,“学堂为人才根本,工艺为民生至计,二者固宜并重。而讲求之道,亦属相资。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道出了兴实业与办学堂、造就人才的关系。他还指出,“兴学”乃“振兴工商之基”,阐明了教育在振兴实业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直隶兴办实业的同时,周学熙把“兴学”摆到了重要位置。尽管当时其创建的各类职业教育规模都不大,但层次却相当齐全,俱属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之举。
  工艺总局属下的各类职业教育,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突破了传统的学校就是片面地教学生读书、学理的模式。为使高等工业学堂学生有动手实践的场所,周学熙创建了与它“联为一气”的实习工场、派学生赴日本深造。他不仅是“亦工亦读”办学形式的提倡者,更是“工学并举”的实行者。这样,培养出的高级工业技术人才,也会动手操作,不再是只懂得书本知识的“书生”;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人,也具有“浅近”的不同程度的文化科技知识,不再是“无意识的工匠”。这种培养能够手脑并用的工艺人才模式,至今仍有着现实的意义。
  
  不惜花费重金,引进外聘教师满足职教需要
  百余年前的中国,因闭关锁国而与工业革命以来的近代科学技术脱节。要实业强国,兴学强国,同近代工业文明接轨,便不得不仰仗发达国家的科技人才。因此,周学熙不惜高薪酬引进外籍人士,以满足我近代工业职业教育的需要。
  以高等工业学堂为例,至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有教职工26人,其中外籍人士7名,占约27%。教务长日本人藤井恒久,月支银400两(含佣工、养马、伙食),另房租20两,来华与合同届满返国川资各250两。机器教习英国人德恩,约定每周授课不少于24小时,月支银300两;因德恩系在天津当地募聘,无川资支付。而当时中国教师月薪酬为20两,外籍师资高出15-20倍。至于夜课补习所、工商演说会,则完全依靠兼职人士,如夜课补习所的汉文教习,是从考工厂适合的人员中选聘,其余课程则聘中、小学堂教师兼任。工商演说会的演讲者,更是从商、学两界人士中聘请。
  毛泽东在总结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真理时写道:“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周学熙东渡日本考察,在直隶兴工、兴学,谋求富民强国的实践,便是一例。
其他文献
基于FTTH的光缆技术是目前公认的最佳宽带接入技术,也是目前的最终链接模式。近些年随着研究人员不断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在2005年开始,才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了F
跨入21世纪后,医学英语得以迅速发展。但在有限的学时下,要完成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不可取的。只有抓住医学英语的特点进行教学,加强医学英语术语的学习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对中专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程序设计、资源利用、实施策略、评价体系、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为职业教育下中专学校
辞职,然后出国留学,似乎已成为一种时髦的抉择。“白领留学”与其他高中、本科生的留学目的相比更具有明确性,在职业生涯中为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成为白领“越洋充电”的原动力。  据了解,白领在近两年出国留学的总人数里,约占十分之一,而且每年呈递增趋势。但白领将留学作为一种投资,能否得到预期的回报,一直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何俊文,25岁,杭州人,他原本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不过,现在辞职了。“我准备到国外
<正> 一、设计思想现代医院是一个集最新科技成果、先进设备、大量人才的知识密集型实体,与社会各部门有着广泛经常的联系。医疗服务进行的过程又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活动,反映
文章从实验在高职高专院校物理教学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分析了高职高专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并针对其现状提出了相应合理的教学改进尝试。
[摘要]道德的本质在于实现,而道德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借助于一套有效的保障机制。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必须依据一定的外在保障,建立包括提供物质保障、建立制度制约、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基地建设和创新教育手段等多渠道、全方位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周永红(1976- ),女,山东烟台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工程的规模之大、质量标准之高、速度之快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的工程管理方法已显得越来越吃力,急需寻找新的思想、方法和工具。为保持工程管理的
[摘要]课程问题是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准确定位课程目标,科学进行课程设置,重组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加强教师素质信息化等,对推动教师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程 教师教育 综合化 新举措  [作者简介]付俊贤(1954- ),女,陕西大荔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基本理论。(陕西 渭南 71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渭南师范
甘肃省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过大,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为此,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采取有进有退方略,做强做大几十个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放开中小国有企业,按法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