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术中配戴角膜接触镜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laob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翼状胬肉切除术中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创面上皮修复及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在佛山市三水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30例双眼翼状胬肉患者,其胬肉位于鼻侧,长入角膜缘内2.5 mm以上.按手术顺序随机分为2组:即在行胬肉切除手术时,随机选取1只眼为A组,另1只眼为B组.A组(30只眼),胬肉切除+丝裂霉素C+羊膜移植;B组(30只眼),胬肉切除+丝裂霉素C+羊膜移植+角膜接触镜.术后用1%荧光素钠染色法,观察角膜创面上皮修复速度,并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结果 A、B组患者角膜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3±1.2)d、(1.6±0.7)d,以A组较长(P<0.05);术后A组中1只眼巩膜变薄,经用新鲜羊膜移植后好转.2组术后复发中比较,A组3只眼复发(10%),而B组仅1只眼复发(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角膜接触镜在缩短角膜上皮的愈合时间和降低术后复发率方面,效果较为满意。

其他文献
刘××男21岁.因"双眼红、痛,异物感,视力下降3d"于2007年6月1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05年5月在我院行双眼LASIK手术,术后定期复查双跟视力5.0以上,角膜透明,前节稳定。
期刊
目的 探讨发病早期的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的调节功能状态,分析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功能水平.方法 应用动态检影法和移近法分别测量50例发病1~2年的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患儿调节滞后和调节幅度;同样方法测量20例正视儿童和25例远视屈光不正患儿;检测其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结果 近视患儿的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与正视儿童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比远视患儿明显更大(t
目的 研究人纤维蛋白胶对翼状胬肉术后结膜瓣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40例翼状胬肉患者实施翼状胬肉切除术+结膜瓣移植术,A组患者(20例)术中应用人纤维蛋白胶粘合移植结膜瓣,B组患者(20例)直接缝合结膜瓣,术后7d拆线后采用眼前段OCT(AS-OCT)直接观察结膜瓣植片并测量结膜瓣厚度,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A组(应用人纤维
患者 女 1岁4个月 2008年6月10日以"左前额皮下异物"收住院.代主诉:左眼外伤伴前额皮肤肿胀36d.患儿于2008年5月5日玩耍时不慎摔倒被玻璃扎伤左眼,随到当地诊所给予左眼睑皮肤清创缝合术.给予抗生素治疗.一月后左前额部肿胀未消失,手触痛。
期刊
目的 探讨汉族、维吾尔族中小学生屈光度与不同眼球参数的关系.方法 对汉族甲小学生1366人(2732只眼),维吾尔族中小学生326人(652只眼)按照自愿同意的原则进行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压、眼轴测定,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双录入,全部统计工作均由SPSS 17.0软件完成.结果 近视眼中屈光度、眼轴、角膜厚度在民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视眼中眼压
病例1患者女,9岁.3岁开始间断出现外斜视,术前散瞳验光及矫正视力:右眼-5.75DS=0.8,左眼-5.75 DS=1.0.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法33cm正位,遮盖去遮盖-15°,三棱镜加遮盖法33 cm~60△,6 m~40△,第一斜视角=第二斜视角,无A-V现象.眼球运动各方向均不受限.无异常头位.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无异常,眼底照相无旋转斜视.双眼单视功能检查:同视机Ⅰ级[狮、笼]-18°,Ⅱ级
期刊
肖× 女 60岁 农民 右眼下睑红肿,溢泪流脓4个月.外院诊断为泪囊炎,予泪道冲洗病情无好转,于2001年9月20日来我院就诊,以右眼泪囊炎收入院.眼科检杳:患者右眼下睑红肿,有隆起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眼前节及眼底正常.用于挤压肿胀区见黄白色颗粒黏稠脓性分泌物自下泪小管流出.泪道冲洗:冲洗液下冲不通,挤压出部分分泌物后,冲洗稍通.上泪小管冲洗畅通,说明泪囊及鼻泪管无堵塞。
期刊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情况,以及氩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远期效果,探讨该类患者白内障手术和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时机,分析其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合并白内障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共67例,以未手术眼作为对照.白内障术后经眼底荧光造影(FFA)随访观察,随访时间1年.当检查具有光凝指征时,均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对比
目的 研究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形态特征及探讨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与CNV形成有无相关性.方法 对自2004年11月至2006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34例(60只眼)近视患者行眼部A超、B超、屈光度检查,FFA、OCT检查有无CNV,记录黄斑区病理性改变.以眼轴及屈光度为标准将病例分为实验组(眼轴≥26mm,屈光度≥-6.0D)和对照组(眼轴<26mm,屈光度<
目的 比较经瞳孔温热疗法(TTT)与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 对比分析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AMD),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样条纹继发黄斑CNV97例101只眼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矫正视力(BCVA),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治疗前均检杏BCVA、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部分病例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其中PDT治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