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洪:他们的人生轨迹能改变一点,一切就是值得的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so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藏身”于渝中区华福巷53号,穿过一条充满烟火气的街道后,“冬青”便出现在眼前。
  “冬青”是重庆第一批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这里是“冬青”的办公区,但也精心划分出了社区老人和儿童的活动区域,外墙的橱窗内,还悬挂着服务对象所画的油画。
  “我的工作主要是给予服务对象理解、尊重和支持。”重庆市政协委员、首届“重庆市杰出英才奖”获得者、冬青社工服务中心主任李长洪如是说,“于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的理想与情怀。”
  一场募集而来的生日惊喜
  2020年5月的一天,李长洪带着儿子步行到离家几公里外的小宇家走访。
  小宇是一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母亲早逝,父亲患有精神障碍,一直都是外祖母在负责照顾他,小宇在磕磕绊绊中成长。中学时期,外祖母也因病离开了他。临终前,外祖母将他托付给邻居照看,但因从小缺爱,小宇性格孤僻,让他成为了别人眼里“不听话的孩子”。
  来到小宇家,李长洪的儿子和小宇很快便打成一片,李长洪则向邻居谭阿姨了解小宇近况。
  “我爸爸上个月过生日,在家吃了生日蛋糕呢!”两个小孩在旁边玩耍,不知怎么就谈到了生日的话题上。
  听到生日蛋糕,小宇的眼神里闪过一抹羡慕。
  “小宇马上要过14岁生日了,就在5月。”听到两个孩子讨论的话题,谭阿姨对李长洪说。
  李长洪听到谭阿姨的话后,转头问小宇:“小宇,听说你要过生日了,有没有什么愿望?跟李阿姨说说。”
  “我想去吃一顿肯德基。”看着李长洪,小宇的眼里满是期待。
  李長洪儿时曾是一名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经历让她清楚地知道“愿望”这个词对于小宇而言的意义。
  走访结束后,李长洪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消息:“我希望能有20个人,咱们一人凑10元,一起为一个孩子庆祝生日。”
  消息发出后不到10分钟,就有20个人发来红包,有的甚至发了不止10元。最终,李长洪募集到了480元。
  小宇生日的那天中午,李长洪带着他去吃了他心心念念的肯德基全家桶,晚上又给他买了生日蛋糕,在小宇的家里为他唱生日歌。这一次,小宇封闭的心扉被彻底打开了。
  今年,小宇初中毕业。毕业后的小宇选择去职业学院学习厨艺,他和李长洪约定:“等我学成归来,一定给您做一桌‘满汉全席’。”
  一次叩问心扉的职业抉择
  李长洪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的一个农村家庭。作为一名“80后”女性,李长洪的成长经历带着明显的时代标签: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在家中与祖辈一起生活。
  儿时的李长洪,缺乏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在她眼中,父爱与母爱这两个词显得十分陌生。跟身边的孩子比起来,李长洪时常会感到孤独,也正是因为这种孤独感,让李长洪对于他人给予的善意更为敏感。
  一路走来,李长洪遇见了很多好老师,他们给予这个乖巧懂事的小姑娘很多帮助,帮她填补了父爱与母爱缺失的空白,这些温暖让她深为感动。
  2005年,李长洪高中毕业。当她看到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招生简章时,一下就认定了这个冷门专业。
  “‘你可以通过自己学习的专业和技巧,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招生简介中的这句话打动了我,我曾受到很多人无私的关怀和帮助,我也想帮助其他人。”李长洪说。
  2007年,李长洪来到重庆市渝中区慧灵职业康复训练中心实习。
  那年的7月1日,李长洪记得很清楚,那是她实习的第一天。那天中午,她和两位前辈一起护送自闭症患者涛涛回家。行至菜市场门口时,涛涛却突然发病,开始打砸周围的车辆。李长洪身形娇小,根本拉不住涛涛,两位前辈一起上才勉强将涛涛控制住,那一幕让李长洪大受震撼。
  “我也曾怀疑过自己到底能不能坚持下来,但看到通过自己的付出,他们的人生轨迹能改变一点,一切就是值得的。”李长洪说。
  刚开始接触社工这份工作时,李长洪每天都需要面对一群患有智力障碍的孩子。除了进行心理辅导外,李长洪还要教他们穿衣服、叠被子等基本生活技能,但即使是最简单的生活技能,也需要反复教授,往往是今天教,明天他们就忘了。
  “有时候做了很多努力,用了很多方法,却丝毫没有进展,我也会急躁,最开始会大哭一场,哭完就好了。”李长洪说,“这个群体的孩子特别可爱,每当孩子们学会一个简单的生活技能,我都感到欣慰与知足,就想和孩子们击掌。开始无人理睬,最后孩子们都热情回应,我就觉得他们懂得了尊重和友爱。”
  一束照进患者内心的希望之光
  2013年,李长洪加入“冬青”,主要工作是为精神障碍患者服务,服务对象还包括各种心理疾病患者,比如抑郁症患者等。
  “冬青”成立于2010年9月,李长洪说:“冬青,是一种药材,四季常青,全身是宝,象征着一种牺牲和奉献精神。”这种牺牲和奉献精神,也是支撑李长洪在社工这条道路上走了长达12年之久的精神之源。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2018年5月公布的数据,全国精神障碍患者达2.4亿人,总患病率高达17.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600万人,发病率超过1%,且这一数据仍在增长。
  “精神障碍患者个人的服药管理、情绪控制以及他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疏导,都是我们服务的重点。”李长洪说,“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融入这个社会。”
  李长洪初入“冬青”时,她的团队仅有4人,为了踏出第一步,李长洪带着大家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在此过程中,他们被质疑、被误解、被拒绝,但李长洪不愿放弃。最终,她带领团队为500多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了基础档案,开创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平台、以医院为支撑、以社工为纽带的服务模式,为在社区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相应服务。
  李长洪的团队就像一束光,照进精神障碍患者的世界。
  2015年,李长洪接到一份来自服务对象家属的委托,家属称居住在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的平平因患精神分裂症,长期将自己关在家里,拒绝和他人交流。
  接到委托后,李长洪用了一年时间去和平平建立沟通,取得平平的信任。渐渐地,平平开始愿意和李长洪说话。为了让平平走出封闭的房间,李长洪专门邀请平平去参加他们组织的活动。活动中,李长洪发现平平画画不错,朗诵也不错,便鼓励平平多出来参加活动,而这也让平平逐渐走出了封闭的内心世界。
  协助精神障碍患者售卖手工艺品,陪伴患者前往其他社区教授居民手工制作技艺,对接爱心企业,让患者参与产品代加工……李长洪带领团队相继为数百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为有就业意愿的精神障碍患者创造庇护性就业环境。
  因为工作的缘故,李长洪极少身着太过鲜艳的衣服,但一身素衣的她,身上却散发着一种浓浓的知性美,让人心安。
其他文献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一位人才就好比一棵大树,想要枝繁叶茂,离不开良好的生长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期刊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前,在我国面临一批“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显得愈发重要。  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主体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关于怎样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做得很好,但到了部分用人主体这“最后一公里”时,却出现了政策落实不到
7月11日,永川区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就共建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西部分园项目签署合作协议。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在全国布局的首个分园。  9月25日,沙坪坝区组织辖区内76家高校、企事业单位再次组团赴京揽才,进场求职11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515人。“这开创了在人才管理部门的统筹下,用人单位组团进京引进人才的先例。”沙坪坝区委人才办负责人称。  如今,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也遮不住重庆的锋芒——
编者按:10月底,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了3名中青年人才,进一步夯实了人才队伍。这些年来,研究中心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两手抓”,不断在事业发展中用好人才。据了解,研究中心已拥有研究和开发人员27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7人,教授和副教授50余人,博士后20余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镁合金研究机构。目前,研究中心各项事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1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两江新区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两江新区打造人才高地”。  近年来,两江新区紧扣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和建设重庆智慧之城两大定位,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两高两区”目标,聚焦服务重点产业发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全力打造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一个不足70平方米的空间能容纳多少智慧?  重庆的答案是:无尽的。  在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内,有一间不足70平方米的实验室,集聚了众多行业尖端人才,是全国首个能够实现硅基光电子芯片全流程封装测试的实验室。  一个仅3厘米长的电容器能蕴藏多少能量?  重庆的答案是:巨大的。  在重庆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其团队自主研发的超级电容器能在秒级时间内完成充放电,并实现充放电循环运行百万次以上,可满
重庆,因水而兴。  千年之前的朝天门码头,川江号子激昂粗犷,一艘艘满载货物的帆船逐浪前行,诉说着繁华。  時代大势,奔涌向前,昔日的川江号子已逐渐消逝在滚滚江水之中,取而代之的是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时代强音。大江奔流,带着重庆求贤若渴的期盼滚滚向前。重庆,正在八方英才的助力下再度扬帆起航。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要求重庆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习近平
近年来,重庆大力谋划、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教育兴市工作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聚才、引才、用才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整体情况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市人才发展趋势持续向好,人才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人才总量达565.12万人。  新增省部级及以上人才项目,计划入选人才2780名,其中两院院士4名,人才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城市地图的更新周期是多久?  在重庆,这个时间最快是1个月。  重庆城市地图的每一次更新,不仅是增加一些诸如“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水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之类的新地名,更意味着这座城市的快速更新与发展。  从最初的意义上讲,城市只是人们交换商品的所在,而现在,城市则是许多人生活的全部。  人选择城市,城市成就人,这是一段双向“奔赴”的关系。  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