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信息化的实质和影响与我国的应对方式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zdw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信息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研究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以及经济信息化对经济体制、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是经济理论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探讨经济信息化对企业制度、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我国的应对方式。
其他文献
新制度经济学现有的理论模型并不能有效地解释制度的起源和演化,制度演化问题必须重新考虑,一种新的模型设想是从经济行为和社会网络的嵌入关系出发,以哈耶克的秩序理论为基础提出的。
西方自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两千多年间的哲学追问方式,就其占统治地位的方面而言,是以超感性、超时空的抽象概念为万事万物之根底的“在场形而上学”。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们实行了哲学追问方式的转向,认为任何当前“在场的东西”都以其背后无限与之相联系的、“不在场的东西”的根底,无限的不在场者也是现实的东西而非抽象的概念。这一哲学新方向带来了终极关怀的新理解:人生的最高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超越有限的在
金融自由化是东亚金融危机中备受人们责难的一项政策选择,但研究发现,东亚地区的金融自由化存在着两重性,即形式上的美国式金融自由化的调整和实质上存在着的经济制度金融自由化的障碍,这种金融自由化的障碍产生于实际经济领域中外向型经济的制度选择,这种制度选择是以对外部市场和资源的依赖为特征的,而这一特征决定了东亚地区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放松对利率的管制,这必然产生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目标和实际效果的差异,这些差异反过来又会造成实物经济领域中的两难困境。
通过从心理学角度对M.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读解,透过对资本主义精神现象的解释赋予意义的定义过程,探寻经济精神、经济心理和经济主体诸多关系的具体生成及其历史效果。经济伦理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形态,既是一种推动经济行为的道德力量,又是一种有着经济主体支撑的社会精神力量。
我国生态安全指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西部开发应当是在生态安全基础上的开发;西部生态安全法制建设既要着眼于西部地区的特殊情况,又要与全国的生态环境法制工作结合起来考虑。西部环境立法完善、基本制度健全、执法保障、环保法制意识增强等系列环节要合理兼顾、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