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再提精英教育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于2009年推出了“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具体做法是针对职业精英人群,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平台,让在职人员通过免费课堂学习MBA课程,补充和完善知识体系。这个公益性的教育服务活动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带来大量潜在生源,而且是符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招生定位的生源:精英。
  在扩招十几年后,越来越多的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提出精英教育目标。《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精英教育是社会本身的一个求学需求,也是部分大学自我定位的一个体现。
  “他们肚子里装满了墨水”
  “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2013年论坛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介绍了“蓝墨水”名字的由来:“现在很多人都不再问你肚子里的墨水够不够,而靠关系,靠人情来打造门面和竞争力。回归到竞争的本源和本质,一定要靠实力,我个人比较喜欢用墨水这个词来代表视力,因为墨水代表着传统和经典,更代表着一种底蕴。”
  开办“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四年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确立了“Open Day”校园体验、“Open Lecture”论坛讲座、“Open Class”课堂感受、“Open Hour”职业咨询四大组成模块。陆雄文认为,“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体现出公益教育的独特魅力,让参与者有机会感受百年名校的文化氛围,分享前沿理念及管理智慧;让大家都能够面对面体验互动立体学习课堂,并且与老师展开深入交流,完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招生人员介绍说,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经济衰退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与之相伴的是国内经济受到的冲击日益加剧。经济低潮、市场缩水,让各行各业有识之士产生了更强烈的自我学习与充电的愿望。通过举办“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将学界与商界、社会与职场、学者与企业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来自各个领域顶尖专家的交流与对话,激发参与者体验到精英氛围,让彼此的思维更开阔,视野得以开拓,在积极的互动和沟通中不断进步。
  “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论坛上有人咨询:“近几年困扰白领人群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空间缺乏。这造成了职场人士的焦虑并产生跳槽意向。这时该不该跳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顾问陈文韬认为,换工作是正常的。但他建议,职场新人的首份工作应该尽量确保两年以上的持续服务,这样可以帮助新人熟悉职场环境和各方面规则,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有利。如果遇到自己感到满意的工作,就不要轻易放弃。校友张小龙表示:“工作上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在职场中,不论职位有多高,都可能会遇到工作上的不如意。勇敢面对、找出解决方案才是最好的应对之道。”他们一致认为,充电是成为精英的一种有效手段。
  减招避免滥竽充数
  提倡精英教育,复旦大学正在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2005年至2009年,复旦的本科招生计划每年减少100人,从3400名降至3000名;2010年进一步降至2940名;2011年又减少了100人,2011年复旦大学招收2840名本科学生,比2001年的3440人减少了将近五分之一;2012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2860名——复旦大学终于迈进自己理想的招生数量区间。
  对于招生数额连年减少,复旦大学这样表态:“继续精英化培养思路”“确保录取的学生能享受到最多的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核定培养规模”。
  越来越多的高校试图稳定甚至削减招生规模。
  过去数年间,南开大学的招生一直在3100人左右徘徊。2003到2006年,该校的招生计划均为3000人;2007年计划招收3080人;2008年为3100人;2009年为3150人;2010年降至3115人;2011年又增加了5人,调为3120人;2012年为3230人。与很多同类学校一样,南开的主张是“求精求强”。
  自2003年以来,北京大学本部的本科招生计划均为2650人。该校招生办公室强调,“北京大学坚持走本科生精英教育之路。”
  由4所大学于2000年合并而成的武汉大学,当年招生9600多人。第二年减为8000人;2002年又减为7000人。该校当时表示,减招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因为发现一些高校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扩招,后果严重。近几年来,该校维持在每年7000多人的招生规模。
  2011年,清华大学的全国招生规模“与往年持平”,为3360人。在2004年到2009年的6年里,厦门大学每年招收5000名本科生。2010年、2011年,招生计划减少了250人。
  在众多名牌高校中招生规模最少的是中国科技大学,根据该校“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谨慎地走回“小而精”的道路。前些年的本科招生计划为1860人,最近几年里,均为1800人,实际录取人数有时略低于计划数。
  为什么多所名校将本科生人数下调?招生少就一定是精英教育?从美国情况看,2012年美国常青藤大学本科招生数在2000人左右,如哈佛录取学生仅2032名,耶鲁录取1975名,普林斯顿录取了2095名。
  对比美国名校数据,中国大学名校3000以上的招生数字不在少数。为免滥竽充数之嫌,只有减少招生数。
  减招是为了“由大到强”
  过去十多年里,由于高校的大幅扩招,有人形容“大众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这时,“精英教育”成为一个重新被拾起的目标。
  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大幅扩招,这些驰名高校与全国众多院校一起,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中,一度放低门槛,不同程度增加了招生名额。
  随着扩招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全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与18岁到22岁人口数的比率,从1999年的5%左右,迅速升到了2010年的26.5%——远远超过了教育部1998年末《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立的到2010年达到15%的目标。
  在此期间,扩招会否摊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质量缩水,成了令人关注的问题。例如,全国高校校均学生规模1998年时不足5000人,2009年达到了1.4万人。生均高等教育经费迅速下降,2000年为7310元,2005年降为5376元。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陆昉公开表示,复旦缩招一方面是考虑到当前中学生毕业人数减少,另一方面是基于提高教育质量的考虑。
  2012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称,我国“用9年时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校在校生总规模3105万人,已跃居世界首位。但袁贵仁同时指出,“大而不强”是当前我国高教的基本情况。“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起点。”
  北京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管理系主任毛祖桓教授表示,精英教育的概念是从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引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15%至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认为,精英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特别要注意的问题。精英不是高高在上、和人民大众相对立的一个群体。精英有着远大的理想,愿意为社会的进步、为国家的进步、为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切。这个群体不仅有理想,同时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他们都具有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的才干,能够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周边的人,而且能把周边的人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为其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朱崇实说:“中国有2000多所大学,99%都应以市场为导向,让毕业生将来有自己的就业岗位。但是至少要有1%的大学或是四五十所高水平大学,定位志在培养领袖型人才。”
  名校精英怎样教育
  名校苦心打造精英教育,能否成功呢?现在国内各名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北大的元培学院、武大的弘毅学堂、华中科大的启明学院,不少都是从大二开始选拔。如今,这些精英培养计划,开始瞅上了大一新生。
  2012年,华中科大启明学院新增6个实验班新生70人可“直通车”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今年在招生人数、申请方式、“直通车”名额方面均较往年有变化。启明学院招生负责人介绍,该院卓越计划实验班和创新实验班共设19个班,招生570多人,较上年新增6个班,增加招生计划150人左右。
  号称清华大学本科培养“第一计划”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首次通过高考招生,只要高考成绩达到清华分数线,且第一志愿报考相关专业的学生即可申请。清华将对考生进行面试,这一“分数 面试”的录取方式,成为清华大学打破录取“唯分数论”的尝试。
  近年来,国内高水平大学每年录取的新生中,单纯靠高考分数被清华录取的不到三分之二,超过三分之一的新生除了高考成绩,还需经过面试。姚期智曾对学生强调:“上大学精英班的目的是找到你热爱的东西,而不是你容易就业的专业。学习的动力应该来自你感到有激情的领域。如果你的强项是考试,但没有乐趣,那没有任何意义。”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表示,精英人才不仅仅是考试天才,还应具有领袖气质、献身精神,这些素质只有面对面交流才能更好发现。这也是精英班招生注重面试的原因。
  清华大学在维持招生规模的同时,专注打造自己的精英班。唯一获得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的美籍华人、中科院外籍院士姚期智在清华大学开设了“姚班”。他的学生不少已经得到了到微软、脸书(美国环球社交服务网站Facebook)的工作机会。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博士生楼天城就是“姚班”的成员,他在读期间就收到了脸书的工作录用通知书。当时脸书即将上市,身价估计将达千亿美元。
  楼天城是清华大学姚班毕业生。随着楼天城与脸书挂钩,“去不去脸书,我还没有最终决定。”楼天城手中握着的,还有一份谷歌美国总部的录取通知。
  据业内人士称,脸书的报酬方面大约是国内知名同行公司的10倍,现金股票加起来年薪可高达20万美元,享受和谷歌员工同等福利,可以办赴美工作签证甚至获得美国绿卡,本人和亲属每年可获数次探亲往返机票。清华大学“姚班”的2012年本科毕业生里,也有三位拿到脸书的录用通知。
  “姚班”这种针对大学本科尖子生的小班化精英教育,近年在国内大学非常流行。创办于2011年的山东大学泰山学堂被看作是响应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而设立的,不以学生就业为培养目的,不以培养官员、亿万富翁为目的,旨在培养“大学问家”“大科学家”。
  “20年后,你们当中,如果能够产生一位诺贝尔奖或菲尔茨奖获得者,泰山学堂的举办就是成功的。”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在泰山学堂成立时这样说。
其他文献
作者:白丽英 程文忠 叶 青  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该书依据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行为的特点,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生涯基础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特点、自我认知、环境认知、路线选择、行动规划、生涯管理、生涯辅导和就业技能等。全书注重实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求职准备及技巧,实用性、操作性很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体系就是在情商理论、
日前,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四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调整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措施的通知》(财教[2014]180号),决定调整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进一步细化资助比例。国家助学贷款调整的范围,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综合考虑本专科学生收费标准调整和研究生全面收费等因素,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由现行每人每年不超过0.6万元,调整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不超过0.
山东潍坊外国语学校是潍城区为实现办学体制改革而创建的一所全新的国有民办学校,是潍坊大地上教育现代化的象征和标志,是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社会赞誉的21世纪新型学校。2001年,我校以《优质教育,百姓选择》向社会发出了第一份宣传和承诺。2012年,经潍城区政府和潍坊市教育局批准,由我校牵头,潍州外国语学校等单位组成的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正式成立。鲲鹏展翅动齐鲁,雏凤清于老凤声。潍城教育迈上新台阶,潍坊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综合素养的体现。可如今“模式化”的作文教学,却把小学生习作能力束缚,导致学生丧失了自我。  关注农村学生习作的现状  迁徙化的杂乱无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们原本单一的城乡接合部的小学,也接纳了天南海北的孩子,走进我们的校园。一时间的教学改革,似乎让我们的教师陷入两难:一是,来自
“2012年至2014年,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翱翔基地学校建设和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等工作,遴选50所优质高中,依托学校建成一批市级高中开放式重点实验室,形成具有北京特点的开放式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模式。”此是《北京市中小学建设3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中关于“实施高中创新教育支撑条件建设工程”的具体计划之一。实际上,以北京三十五中“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为代表的高端科研实验室早已
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的比例为10%至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生源地信用贷款共同构建了这个体系,然而现行的体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在保护受资助学生隐私和自尊的同时也能保证
1847年春由香港出发赴美学习的容闳等3人,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当时的留学生,大多是跟外国传教士出国和得到教会资助或引见的。从1871年起,清政府开始派遣官费留学生。在1871年至1889年期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每批30名,共派120名赴美留学生,由于当时守旧势力的攻击反对,这批人未满学习期限,就被迫全部撤回;派出留欧学生3批78名,加上一些临时派遣出国实习和工作的,共约110余名。同时
向社会借力,建立安全防护新体系  家校联手是安全教育主阵地  向社会借力,建立安全防护新体系  主持人提示:暑期安全问题突出,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快乐的假期。  广东省中山市曹步中学校长李天虎:抓住重点,全线布防。暑假期间是溺水事故高峰期,学校要主动与社区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全面检查辖区闲置建筑工地内水塘、河涌、游泳场安全设施及警示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完善。对辖区内的
7月30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开放课程《船舶导航——茫茫大海的指路明灯》在“爱课程”网上线公布。这是该校经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审核通过后首门上线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截止目前,参与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仅今年6月26日首次上线的“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就有78所高校、1456位教师参与建设,视频中不乏看到一些两院院士、高校教学名师的身影。当前大学为何争相参与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这些课程的
正言在2014年9月15日《海南日报》撰文指出:均衡教育资源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2除以2等于1”的表面上均衡算式,不是为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政绩考核、面子工程;而是要实现“1加1大于2”的整合效应,在全局层面上,实现“在发展中均衡,在均衡中提质”的步步高。能做到进步的均衡,而非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均衡,不仅是直接考验我们均衡教育资源成效的试金石,更应是我们落实这项工作的指挥棒。只有以“优质 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