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何处是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概说
  中国人的家园情怀很重。“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一句写出了对故园的关切,千百年来,搅动着国人浓浓的乡愁。“旧布衣裳小米粥,问君何事滞天涯”,老妻来书,殷勤相问,宦海沉浮,还是回家来吧!从古至今,家常生活自有深长的滋味。家园,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的最爱。
  家是物质空间,更是精神空间;家是根基,不管你云游多远,最终都是割不断的源头。寻根之旅、溯源之游的意义在于弄清楚你是谁?你为什么是你?你的父母是谁?你的祖祖辈辈是谁?本月,我们以“日暮乡关何处是”为话题,正是立足于这种思考,进行情感写作训练。大家可以将目光聚焦于自己的村庄、家园、祖辈、父母,追寻祖辈父辈的生活轨迹,探寻他们的情感世界,将日渐疏离的自我融入家族的血脉,涵养一种气朗风清的家园情怀。
  写作例说
  一、写时代风云:千江有水千江月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动乱频仍,烽烟四起。在大时代急剧动荡的年代,家族的命运沉浮,聚散离合,兴衰际遇,成就了无数惊心动魄的乱世传奇。在这治而复乱、乱而复治的动荡中,中华文明蓬勃的生机、劲健的生气、不息的生命力经受了严酷的考验。这种自强不息的生命力扎根于水深土厚的民间,体现在忍辱负重的劳苦大众身上。身为新世纪后工业时代的高中学生,有必要也有责任回望那段满目疮痍的历史,来感受我们这个民族沉重的过去,尤其是要在自己祖辈父辈艰难的生存环境中触摸历史的温度,最终在追寻中获得一种认同感,找到一种归宿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本期我们可以就此立意写作。
   [例文展示]
  烟波江上
  阮雨航
  今年春节前,猇亭的大爹到陆城来了一趟。一是拜访爷爷,走走亲戚。二是去领取宜都市水运公司批给大爷爷(即大爹的父亲)五千多元的补贴。大爷爷膝下育有四子二女,大爹是老大。他们兄弟姐妹六人,成家后分立六户,均住在猇亭的同一条巷子里,不是对门,就是隔壁。
  记得小时候去拜年,爷爷奶奶带我坐轮渡过江,步行十多分钟后,即可见到这些亲戚。印象中,他们的宴席要连续办上好几天。开饭时,每户的房门都敞开,在铺满了红色鞭纸的路中央摆一张长桌、几条长凳。兄弟姐妹们从各自的屋子里跑进跑出。递茶、上菜,从未消停下来,直到饭香盈满整条巷子……
  如今大爷爷已经故去。按照规定,由子女凭着逝者和各自的身份证代领补贴。大爹拿出衣兜里的七张身份证,指给我认照片上面的长辈。其中有六张,我依旧熟悉。那张写着“阮方政”名字的,是我大爷爷的,是我爷爷“阮勤政”的大哥。听家里的长辈说,那是一个一生都漂在水上的人。
  我们阮家没有编写家谱的习惯,靠着长辈们的记忆,论家史,最早也只能追溯到我祖爷“阮本万”那里。家人说,祖爷、太爷、大爷爷,他们三代人都以驾船为生。
  祖爷出自商人家庭,早年,家里有条商船,常年往返于宜昌、汉口之间,做货运生意。祖爷的名字中或许有着“一本万利”的商业愿望。而他给自己的四个儿子取名时,也用“金银锦才”四字。太爷是大儿子,又属“真”字辈,所以叫“阮真金”。
  太爷于1907年出生,年轻时正值民国时期,据说是个很风雅的人物:黑白照片上,只见他穿着一袭长袍马褂,头上戴着圆顶的礼帽,口袋上挂着一块怀表,俨然一副公子哥的打扮。当时,祖爷给太爷留下了十几艘木帆船,算是一笔很丰厚的家产。因此,平日里太爷不太为生计操心。闲暇时光,常捏着一杆大烟枪,出入于酒肆、茶楼之间,看看戏,听人说说书。晚年在家时,太爷也依然保留着早年的那种江湖习气。在饭桌上,常和姑爹喝酒划拳,大谈特谈自己当年四处闯荡的见闻。说到激昂处,眼神便锐利起来,仿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然而那种黄金般的时光总不能长久。太爷在优渥的生活中度过了三十年,抗日战争就骤然爆发。从此,生意变得难做了起来,家道也日渐衰落。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防线后退到距离武汉三百公里的宜昌。当时,国民党的军队就驻守在红花套,督促进行史称“宜昌大撤退”的任务,要把战时的物资和人员抢运到四川的大后方去。
  日軍的炮火和飞机的轰炸已经迫在眉睫,而宜昌地处长江三峡天险,溯江进川的船只又通行不便,为了避免船只落入日军之手,太爷决定毁掉祖爷留下来的船。
  于是一天夜里,太爷带着大爷爷,去到离家十多分钟步程的江边烧船。秋天的江岸,杂草丛生,露水沾湿了没在草里的鞋子。十几艘木帆船,由缆绳一一连接起来,泊在岸边,随着江风、江波轻轻地摇晃着。太爷点燃火把,掷向船上,又亲手拿起斧子,斩断了系在岸边的缆绳。秋天的水流不急,这些不系之舟离岸后,随着江流缓缓地漂去,在夜色里静静地燃烧着。一边目送船只渐行渐远,太爷一边拍着大爷爷的肩膀,笑道:“反正都是没了,总不能留给鬼子。”说罢,便带着大爷爷回家,只留下一小截发绿的缆绳作纪念。这截缆绳被装在一个小盒子里,一直传到了现在。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太爷带着战后攒的两艘新船,加入了合作社,在国营轮船公司里任职,一直工作到退休。之后,大爷爷进去接太爷的班,还是开船,不叫“船长”(船是国家的),叫“驾长”,一干几十年,也干到退休。大爹此次来领的,正是国家发给太爷和大爷爷那两条新船的补贴。
  爷爷是太爷的小儿子,太爷说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只有开船的人,还得有文化人,便把爷爷送进学校读书。1964年,爷爷从高中毕业,进到“宜都县棉花公司”担任“棉花加工工程师”,指导各村棉花加工的工作。在爷爷的影响下,爸爸也读书,也从宜都一中毕业,进而上大学。从此,阮家不再出“船长”,只出“书生”。
  太爷最喜欢的晚辈就是爸爸。当时流行那种印故事的连环画,类似于现在的漫画。太爷给爸爸买了一小箱子,爸爸成天看着。太爷又根据自己听过的评书,看过的戏,给爸爸讲四大名著的故事。太爷常煞有其事地说,我们的祖上就是《水浒传》里开船的“三阮”,我们“阮”家世世代代都是“江上人”。至于我们是否真的能和这著名的“三阮”攀上亲戚,或许有点渊源,还有待考证。    [例文导引]
  《烟波江上》篇幅不长,但信息容量极大,作者以自己家族的变迁展现历史的波谲云诡,这里面有传奇,有个性,有大义,有担当,有江湖,也有作者自己身为这个家族一员的自豪感。阮氏家族曾经的黄金岁月的开创者是作者的太爷,他有那个乱世特有的风雅与性情,在人生关键处的抉择上,他在自己的家族史上留下了一个光辉的传奇——为不使家产落入倭寇手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文中关于“烧船”的一段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深沉厚重,给阮家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形象。
  二、写旧时月色:此情可待成追忆
  把目光聚焦我们的父母,你可能会发现,在一个物质生活相对匮乏、资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充实而丰盈。我们的父母成长的时代——没有QQ,没有微信,但他们有着怎样的情感生活?有着怎样的交流沟通方式?他们的相爱、他们的爱情是怎样开花结果的呢?探寻、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种写作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而且还能够引导我们找准人生努力的方向,不至于在现代化的洪流中迷失自我,保持一种祖辈父辈代代相传的素朴与本色。下面我们看一篇例文。
   [例文展示]
  旧时月色
  周雅睿
  我的父母是20世纪70年代的人。父亲是江西人,怎么和我的母亲——一个湖北人走到了一起呢?说来就是所谓的缘分吧。
  母亲是个独生女,师范学校毕业,在一所乡村中学任教。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在三十里外城里工作的江西小伙。
  听母亲说,一开始她并不喜欢我父亲。因为啊,那时的母亲心气很高,心中有道白月光——皎洁、明亮,常在寂静的夜晚,照亮她的心。但是,拗不过长辈的劝告,经过这次相亲,母亲开始和这个陌生男子交往。很奇妙,她渐渐地发现,其实自己一点也不抵触那人。于是心中的白月光似乎又焕然起来,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开心。
  每逢周五的下午,离我爸下班还有三小时,离我妈放学还有两个半小时。我爸翘班,乘一辆“突突突”的“摩的”,颠簸两个小时,和着风沙,伴着泥土,从城市到山区,走着一条泥泞的小路,走出他甜蜜的岁月。
  可我妈妈,翘不了班。她舍不得学生掉课,同样也舍不得心心相念的那个人。便同别的老师一堂课一堂课地商量,将一天的课程在上午讲完,嗓子疼得快冒烟了,想想下午就可以和他相聚言欢,心中好像升起了月亮。
  下午,半小时,挑一件他最爱的衣服,编一头最美的发型,甚至偷偷地擦上点“郁美净”,用最美好的姿势等着他。一小时十五分钟,做一点家常便饭,白菜、豆腐、鱼,清淡一点,自己是湖北人,无辣不欢,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江西人,不喜辛辣。十五分钟,跑到校门口,等着远方扬起尘土。
  不久,月亮慢慢升起,母亲心里的月光也开始亮堂起来,满是幸福。
  后来,信息时代到来,开始有了BP机。我爸用自己的积蓄率先买了一个。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我妈号码。可是呀,BP机只能呼叫,还要通过座机传话。母亲所在的学校,唯一一台座机在校长室,打电话得请示。
  于是,母亲学会了在领导眼皮子底下“煲电话粥”。趁着没人,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拨,转动的齿轮在指尖咔咔作响,伴着她怦然的心跳,奏出一道美妙的乐章。
  拨到接线台,再传到我爸那里,再由他找座机,沿着接线台拨回来。在这一切麻烦消停后,还得防着领导的突然袭击。
  不知不觉,月亮悄然升起,白月光已经照在母亲的身上。
  岁月荏苒,多少年过去了,如今手机已经普及,几乎人手一个,就像长在身上似的,可我和父母有时还是会放下各自手中的手机,一起玩些有趣的游戏。
  最喜欢父亲拿出他珍藏的BP机了。尽管这种机器的呼叫信号,已经停转多年,但是,只要父亲充足电,用手拨弄,小家伙总能发出“唧唧”的响声。月色下,爸妈的脸上又会洋溢出一道道幸福的红晕。
  原来,在我母亲心目中,始终有一道白月光,照着过去,照着现在,也照着她的将来。但她最喜欢的仍是那旧时的月色!
  我也是!
   [例文导引]
  木心在他那首广为流传的《从前慢》中这样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这首诗能这么流行,可能是因为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从前那种慢生活方式的向往;当然最大的可能是“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很能使人产生共鸣。雅睿同学的这篇文章让人产生共鸣,也是因为她写出了在那资讯不发达的时代、相对慢节奏生活里的爸妈爱情的美好,写出了那旧时月色里的诗意。
  三、写流金岁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泰戈尔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无论你走多远,都走不出我的心;正如黄昏时刻的树影,影子拉得再长,都离不开树根。”是的,无论孩子走多远,天涯海角,都走不出母亲的心。家,我们有时对它的理解就是亲人,就是母亲。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从下面这篇例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家的热度和母亲的伟大。
   [例文展示]
  我的母親
  阮欣丽
  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而苦命的人。第一次婚姻很不幸,结婚不久,对方出轨,两人就离了婚。后来,母亲在长途汽车上当售票员,认识了我当司机的父亲。父亲对母亲好,母亲便嫁给了他。两人在恩施跑客运挣钱,生下了我。
  母亲面临爱情时很傻。第一次别人对她好,她不珍惜。第二次遇到我父亲,却不是对路人。从小到大,父母常闹离婚。小时候,我很怕。长大后不怕了,但挺叫人心烦。有一段时间,我很在意母亲,却讨厌父亲。我甚至鼓励母亲离婚,告诉她离婚后,父亲还是父亲,母亲还是母亲,只是分开住而已。她也想插上翅膀,飞走,去别处开一家早餐店,一个人,过平平淡淡的日子。
  后来母亲还是和父亲和好了,说是为了我。母亲放弃心爱的十字绣生意,加入父亲的“饲料联盟”。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话也多了起来,感情更是趋好。我对父亲也不再讨厌,反而更加珍惜这个家。现在回看,才知道家的力量有多大。   为了家,母亲凌晨两点起床去厂里抢货,在厂门口睡到天亮,回来的间隙还要做饭,洗衣服,洗碗……和母亲牵手时,那手掌和父亲的一样粗糙,抚弄我的手背时,都有痒痒的感觉。
  前几个星期我不想上学了,叫母亲帮我请假,你猜她是怎么给老师发消息的。
  “陈老师,阮欣丽因走读的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要求今天在家自习,我会督促她的,希望您批准。”
  看到消息后,我哭笑不得。喃喃地说:“陈老师明天一定会找我麻烦的。”不出所料,陈老师早自习把我叫到外面。问我:
  “想走读?”
  “是的,下个学期就可以解决。”
  “那是下个学期的事啊。”
  “昨天为什么不想来呢?”
  “就是不想来。”
  “要克服思想上的懒惰。”
  当天晚上,她便问陈老师批评了我没有,我说没有。她似乎松了一口气,开心地笑道:“我说陈老师会理解的,你还不信。”
  星期天下午,母亲难得有时间送我上学,上车后,母亲想坐到一位老奶奶身边。老奶奶让她跨过行李(因为东西太多),她答应一声,便灵巧地跨了过去。下车后,老奶奶和我们一同下车。老奶奶提了很多东西,母亲热心地跑过去,一边接过老奶奶手中的袋子,一边微笑着说:“我来帮你提吧!”她红润的皮肤衬着阳光,真像一个孩子,无邪,善良。
  母亲忙,我有时候也会抱怨,但只是在心里。又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她答应我,中午回家,给我做小鸡炖蘑菇的。但她中午却沒有赶回来,打电话叫我去买盒饭,还要我到学校后给她报平安,她在那头哽咽,怪自己太忙。
  小狗多多去世的那天,我哭喊着,不停地摇着多多,希望它可以醒来。母亲打电话问我情况。
  “多多死啦。”
  “死啦!”她在那头抽泣。
  我怪他们太忙,工作有一条生命重要吗?但仔细一想,他们也有太多的无奈。
  开车的时候,遇到不懂规矩的人,母亲也会骂骂咧咧的。但谁又知道,如此“母老虎”“女强人”的扮相,其实有一颗善良、单纯、柔软的心。这些年,是母亲,教会了我热爱生活,教我怎样做人,教我怎样成长。我希望有机会可以抚平她眼角的皱纹。
   [例文导引]
  本文写自己的母亲,写母亲不幸的婚姻和简单平凡的生活,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爱。为了维持一个家,母亲饱受屈辱,拼命工作。因为工作的缘故,母亲经常失信,甚至慢待了自己饲养的小动物,但却不失一颗慈善而又充满怜悯的心。朴素的文字写出朴素的情感,衬托出朴素的母亲。在我们身边经常会看到一些生活优渥的大人物,但是那些在社会底层打拼的人似乎更值得我们崇敬。《圣经》里说“人点灯,并不是放在底下,而是放在灯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对一个贫寒家庭的孩子而言,母亲就是这盏灯。
   [拟题写作]
  请以“日暮乡关何处是”为话题,聚焦自己的家族,寻根溯源,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祖辈父辈、父亲母亲,关注他们的命运沉浮或情感世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2)内容要充实;(3)文体不限。投稿邮箱:gzsyy2006@163.com。
其他文献
I  一共是一千七百六十二级台阶。  台阶直接在黑褐色山体上雕凿而成,长六十厘米,宽八十厘米,高十厘米。每级台阶刻有间距五厘米的防滑槽,深达三厘米。台阶湿漉漉的,纹理杂乱,留下履带碾压的印痕。  ZD2正停在编号为978的台阶上。  ZD2对每阶台阶都做了标记,电子档案属性中注释着978号台阶具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精确到一毫米。ZD2也标注着978号台阶右侧轻微悬空,在无风,负重正常情况下,ZD
言及国学,《诗经》是公认的经典,不仅仅因为它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还因为它是孔子亲自删定的,更因为它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诗兴精神”。  [孔子的诗教和“诗兴精神”]  孔子最喜欢用“六艺之教”教育学生。“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礼、乐、书、数、射、御六种科目,另一种说法便是六部经典,即《诗》《书》《礼》《易》《乐记》《春秋》。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评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
语言是人们重要的沟通工具和主要表达方式。补写句子这一题型通过设置具体语境,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教学理念。  在语文试卷的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补写句子这一题型以其考查思维的严谨、逻辑的推理而受到出题者的“宠爱”。许多学生在做此类题时,少思量凭印象,罔顾语段的语言环境,草率下笔,导致此题的得分偏低。  下面结合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
高三起点测试显示,学生总体得分情况明显不及全国Ι卷,主要表现在新增题目得分不理想,特别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型。现在将全国新高考Ι卷与全国Ι卷的论述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比较,找出得分关键点,以提高得分能力。  首先,从命题表述来看,全国新高考Ι卷表述为“现代文阅读Ι”,全国Ι卷的表述为“论述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两者之间差异为,前者属于属概念,后者属于种概念。这在“高考语文科评价体系”说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作文。(60分)  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民俗风情……都可能涉及文化。文化是经过时间的磨砺依然光泽如新的精神产品,它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观点、涵养和气质。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文化,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有些文化得到了彰显,而有些文化却逐渐消失了;有的人有文化教养,有的人内心却是一片文化沙漠。  作为高中生,你对现今的文化怎么看?请你结合身边的文化现象
天边乌云似翻涌的涛浪,像在酝酿着什么。当这世间众生昏睡时,那一双锐利的目,它看见了,又会如何做呢?  这种起于目光所见,经过心中思虑考量,止于行为的,方称为担当。只有在黑暗时刻,担当才如灯光引人前进,才如烛光给人温暖。万千担当汇集处,便能刺破黑暗,唤醒黎明。  “我在那时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壮,精神也终究是麻木的,只能作无聊的看客。”当人们腐朽的思想如一团破棉絮,肮脏软弱地展现在
有一种处世方法叫“放弃”——珍惜所拥有的,放弃无法拥有的。  生命中有许多东西都值得我们珍惜,包括我们现在所拥有的,都是值得我们珍惜,挽留的。只有我们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才能够明白人生是如此的美好。  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意?拥有时,倍加珍惜;失去了,就权当是接受生命的考验,坎坷人生奋斗的付出。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充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写作。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②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③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④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读了上面苏轼的六句诗词,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周易》有言:“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圣人坚守道义,传播道义,而道义在下一代人中发展创新,不断开拓完善,从而能够教化天下。文化也是如此,历经代代相传,不断壮大,才能历久弥新。  《周易·贲卦》又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确如此,文化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发展。所以,中国历代先人本着人文精神的理念不断努力,使中华文化在传承中始终茁壮成长,经久不衰。先人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庚子鼠年,如期而至。然而荆楚大地,不闻鞭炮阵阵,却见战鼓频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举国“既过年关,也过难关”!特别是病毒的爆发地武汉更是需要齐心战“疫”,为你写下春天的祝福——我的故乡武汉!  最美的逆行者  “和平年代,医生就是战士。”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残酷的“战疫”中,任何人都可能畏惧退缩,唯独医生护士,逆众人而行,迎危险而上。  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