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等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必须从属于并服务于经济基础。我国的国情即实际情况,决定我国的教育模式必须是宝塔式的。即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级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说精英教育约占20%,而80%的都是平民教育。
  中国已经进行的教育改革却混淆了这个基本模式,妄图全民的精英教育,结果呢,把精英教育办成混文凭的教育,而把平民教育办成了追求精英的教育。该接受精英教育的最高学府,成天混文凭以求谋取好职业,而中小学为了追求精英而忽视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苦不堪言。
  教育产业化的政策促使大学扩招,大跃进,大学人满为患,看来似乎解决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而且大学财源滚滚,但是丢了教育质量的大头,大学已经变成了变卖文凭的超市,失去了大学的真正价值,即培养精英的神圣地位。而扼杀了职业技术中等专业教育,使大学虽扩招仍满足不了需求。
  基础教育是普及性的义务教育,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对孩子进行最基础的教育,其性质在于它的基础性、普及性、启蒙性、广泛性。教育家陶西平同志说过一句话: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要要求教师去做伯乐,教师应该做的是园丁。
  我理解陶西平同志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伯乐是专门挑选千里马的,我们不是不要伯乐,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不需要,因为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选拔的问题。而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关心和培养每一个孩子,要求面对全体学生,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尽职尽责地去培养,就像园丁培育花朵一般,就像饲养员饲养小马驹一般,耐心细致,精心精义,全面关怀,无微不至。而到大学才需要选拔,造就高一级人才。如今的基础教育却违背了这一个基本点,进行着精英教育,教材编写得很深,大大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比如以前高中才学逻辑知识,而现在小学一年级就涉及这方面的知识,拔苗助长,好高骛远,适得其反,必然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比如,语文教材就缺乏科学性,不是从天地日月识字启蒙开始,而是进小学就要持卷考试和提笔作文,数学涉及几何制图等高深内容,学生无法接受,即使学了也是半生不熟的夹生饭,或者学后即忘,甚至出现误导。幼儿园就进行双语教学,老师本身就不是正规的,把再见说成狗头摆,还得日后纠偏。这都是精英教育惹的祸,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精神心理和生理的摧残。
  应试教育淡化普及意识,强调选拔竞争意识,片面追求升学率,激化竞争矛盾,制造激烈竞争气氛和学生之间的分化,形成差异和悬殊,使许多孩子过早的,即在小马驹阶段就被残酷地淘汰,失去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在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创造一个适合孩子们的教育,而不是去挑选适合教育的人才。给每一个孩子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和谐愉快的教育环境,让这些小马驹茁壮成长。因为真正的“千里马”在他们中自然产生。而不是先把“小马驹”当“千里马”选拔,再来培养,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必然是失败的教育。
  
  要精英教育,还是平民教育?
  文/陆仁甲
  
  一百年前,中国还是科举取士。这无疑是一种精英取才模式。当然,我不赞成八股文取贤。这其实也是一种精神桎梏。念出头的,入朝为官,从此成为统治阶级一分子,即使不能飞黄腾达,只要小心谨慎,也能衣食无忧了,最差最差,也能享有平头百姓无法企及的一些特权,比如免赋免丁。念不出头的,日子就只能用潦倒来形容,还不如平头百姓起码能安安稳稳过日子,所以有百无一用是书生一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读书光耀门楣是最好,不行的话,学门手艺,照样能生活下去,路还是很多的。
  1949年一1988年,国家公费培养大学生。这也是一种精英教育。选出最优秀的人才,国家出资培养,受益者也是国家。因为当时,这种选拔是很严苛的,可谓万中选一。也因为当时,贫富差距并不是太过明显,读大学与否和改变命运并不是关系特别紧密。所以念不念大学,家长并不是过分勉强。
  而从1996年—1999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之后,尤其是2000年起收费标准猛涨。在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上不起学的尴尬。或因为社会氛围如此,不上大学,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中国人死要面子活受罪;或因为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深深刺激着家境贫困的学子,希望通过读书鲤鱼跳龙门;或因为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大学文凭成了就业门槛……
  总之,全民参与进来了。上大学的成本是越来越高,在大学里学到的实用的东西是越来越少,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同工作所需的严重脱节,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一味追求教育的经济效益,无疑是件目光非常短浅的行为。很赞成一些国外的做法。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分开。可以有国立、公立、私立等形式拉开差距。国立,即是国家出钱培养最优秀人才,进入的门槛要极高。你想得到机会,自然应该比别人更加优秀,无可厚非。公立,即一般的普及教育,门槛也不能低。而私立,又可以分为办学质量非常好的,和较一般的。如果你成绩很不好,进不了公立,却又想上大学,你就只能多付钱。这样一来,拉开了差距,而非一刀切。就能保证国家有限的财政投入,好铁用在刀刃上。
  此外,政府还应该多创造就业机会、技能学习机会等,并且要引导社会氛围,使不上大学照样有前途的观点深入人心,把不断扩招的钱用来多造几条路。尊重差异的存在,不要一抹平。
  
  中国应该实行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并重的教育方式
  文/飞刀无情
  
  中国大学现在的教育方式就是自以为是“精英教育”的“平民化教育”。
  看看我们的榜样美国大学,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己的特点。美国大学能够办成涵盖各学科的“大学”,是由于其强大的技术、资金支持,他们能够做到涵盖各学科而并非粗制滥造。北美前五十强的大学恐怕其随便一个学院都能令我们最优秀的两所大学感到汗颜。而办得专一的,最出名的“学院”我这里不用说恐怕也是人人皆知。
  按照中国现行的学校办学体制,每一所“学院”都拼了命的要争创为“大学”,只因为这样能够拥有听起来更好的名头,更好的生源,于是他们开办很多和自己学校办学方向背道而驰的专业,明明是理工科的,偏要去开法学、文学,明明是文科的,也要去开计算机、信息学。于是学校扩招了,学生越来越多了,但是培养的学生也越来越难就业了。而统计数据证明,最难就业的并不是那些“差”学校的学生,而是一些不是太优秀的学校与其办学特色背道而驰的专业。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数学系”、
  “物理系”么?这些基础专业在国内的数量之巨大,实在让人无法理解。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到底应该做什么?最好的出路当然是能够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但是以中国的现状,怎么可能支持如此多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于是最优秀的学生挤破头冲出国去,二流的学生以中科院排头,进入了各式各样的研究所、高校。那么剩下的呢?他们的就业也就成了巨大的难题。由 于从小受到的教育,在我们从小的课本上出现最多的榜样就是科学家了,于是学生们对他们盲目崇拜,人人都想成为科学家,而不愿意做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或者律师。
  在我看来,这些冷门专业完全可以开设成只有极少数大学才能开办,只有精英学生才能上的专业,也就是除了学生自身的优秀、兴趣之外,还需要家庭一定经济条件的支撑。需要一定经济条件的原因是现在很多学生不愿读博士学位,就是因为担心给家庭造成更大的负担,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这方面担心就会少很多。而且大可不必所有学校都一窝蜂地去开设这么多基础学科专业,需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开设。这样优中选优,严格控制毕业生数量,国家也能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他们的科研工作,从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最优秀的大学培养出的最优秀的学生纷纷跑出国门,归国率迟迟达不到30%。这对我国人才和资源都是极大的浪费。这部分学生是创新型人才,对我国各方面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起主导性作用。他们的数量应该远远小于现在所培养的这种学生数量。
  另一方面,除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极少数大学以外,其他的大学应该分门别类、专心致志地培养工程师、医生、教师等各业人才,并且严格控制数量,每一所学校都不应该开办过多偏离其办学特色的专业。这样才能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教学资源。这部分学生应该是国家经济起飞的主力,由于他们能够接收到国内外先进的思想,并且他们的所学是能够直接作用于企业、社会的,而且这部分学生的数量远大于纯创新型人才,因此他们所从事的各种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这种学生的数量也应该远远小于现在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数量。
  剩下的学生应该按照平民教育的思想培养,没有必要一窝蜂进人大学,他们可以通过大中专院校被培养为各行各业从事者或者工人、高科技农民等。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甚至可以不局限于学校之内的学生,完全可以出版各种各样的培训教程,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全民加以讲授,从而能够使全民的素质也得到极大的提高。这种学生数量应该远远大于现在的大中专学生数量。
  
  精英的产生离不开艰苦的历练
  文/细细
  
  精英教育正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从一些大学把高尔夫球列为学生的选修课,到家长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礼仪培训班,这些举动似乎在勾勒着人们想象中的精英生活。
  确切的精英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美国社会学家特纳将精英培养模式分为二种:一为美国式,即将选择过程尽可能地推迟,所有人都可参加公开竞争,最后产生少数精英,谓之“竞争流动模式”;另一种以英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为参照,即在文法学校实施早期淘汰机制,胜出者接受专门的精英教育,称为“庇护流动模式”。法国的精英教育特点体现在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之间,只有那些高中毕业会考的佼佼者,经过大学预备班的洗礼之后,才能登上大学这一通往精英的坦途。
  精英的产生离不开激烈的竞争和艰苦的历练。成为精英的路是崎岖的,准精英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作为施教者,如果精英教育只局限于展示精英优越的生活,这无疑是只学到了皮毛,更危险的是,这种教育传递给受教者一个错误的讯息。受教者会被精英奢华的生活所迷惑,而他们忽略的是精英产生背后那残酷的百分比和淘汰率。
  培养精英人才,首先教育者要从整体上把握精英对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而不是为了多创造些经济价值,打着精英教育的旗号误人子弟。渴望成为精英的人也要明白,精英首先需要“精神”,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精英要有“英雄”的风范,它要在创新与社会思想进步上有所作为,要引导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而不是附庸风雅,远离布满泥泞的底层生活。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教育也成为人们亘古不变的谈论话题。在数字化信息社会背景下设计教育的认知和社会氛围的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代的设计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 本身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正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所关心的是在营造现代的教育文化氛围上需要人们的公共教育建设的努力。社会上如果没有营造设计教育的氛围, 人们接受和认知起来就很不方便, 良好的设计氛围对社会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对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学生的个性化和教学上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对提高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提出了具体化的建议与实施的手段。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的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 并非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或学术交流, 而是为了从事有关的涉外业务工作,故其
在语文学习时,我们的孩子可以牢固的掌握字、词的写法,清楚的理解句子的含义。但是在写作中我们的孩子会出现千篇一律的写法,在家长的引导下会用成人的语言来表达,有的更是家长说学生写,还有的孩子为了完成任务抄袭作文指导书籍。为了解决孩子写作文时词穷的问题,有的家长在家里给孩子推荐每日必背的好词、好句,这样“饲养”下的孩子写出的文章套在一个固定的“模型”里。到了高年级,这样的文章虽然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摘要】高考政治复习,一般分为三轮。对于边远民族学生而言,由于自身生活范围闭塞,视野相对狭窄、基础知识较差等原因,在应对高考时显得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我们抓好第一轮复习,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关注时政,疏通心理,提高答题能力。    高考政治复习,一般分为三轮。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对书本知识点进行梳理,同时要求考生尽快熟悉考试模式、特点及要求,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作出及时的调整。笔者在近几年高考复
一、课件出示  “哦, 有三个儿子?” 老爷爷说, “我怎么好像只看见一个儿子呢!”  师: 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指名读)抽两名学生读后, 我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只见一名学生一直高举着小手不肯放下, 我示意他起来发言。  生1: 老师, 我有个问题弄不明白——这位老爷爷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 眼睛花了看不清楚呀? 课文中明明白白写着有三个儿子, 可他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啊?  师: 读书
【摘要】本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我们进行了以“塑造‘阳光少年’”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体系研究。在研究中,我们以学校办学特色——“国学诵读研究”为抓手,因地制宜遴选相关的“国学”元素对学校楼梯、走廊、墙壁、教室等进行精心的布置,创设浓厚的德育文化氛围。通过环境的熏染,让孩子们逐渐形成健康的心态、养成健康的行为。    “乐创”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其内涵为“乐于进取志在创新”。在学校办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关键词】综合性 实践性 开放性 自主性  为期近两月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远程网络培训很快结束了,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而言,它
【摘 要】改革出真理,探索显效益。本文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从巩固基础技能、优化学习方法和完善评价机制三方面论述了中考数学高效复习策略。  【关键词】基础技能 学习方法 评价机制  南通市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每年的中考数学命题都以初中数学新程标为依据,试题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降低“双基”能力的基本要求前提下,相对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偏题、难题现
【摘要】充满朝气的班级文化氛围,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态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味得到提升,各种消极、颓废的文化得到有效抑制。班级文化洒成绵绵春雨,才能滋润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之树。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课堂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展、达到目标等一系列重要环节的预设,能否在课堂规定的时间段内顺利高效的开展,关键取决于教者对教学内容的取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教什么是首要因素,必须认真地思索。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观摩课上,教者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板书出凸显教学主线的六大问题:(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二)美国农业布局特征(填充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