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的迁移与文学意义的扩延:评的改编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kata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当代西方思想文化现状有一重要动向应引起重视;作为美国大学校园和学术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已经过某种无害化的处理,包括法兰克福学派领袖人物哈贝马斯在内的左翼知识精英在政治态度上的出现日趋保守的转向,不少人甚至完全接受了美国的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新干涉主义。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对所谓“文化”全球化的提法提出质疑,认为我们从事中西方文化研究的学者应坚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性,警惕以中性化面貌出现
《爱情的故事》描绘的虽是爱情,但它也是资产阶级历史犯罪感的供认。资产阶级子弟为什么会反抗资产阶级父亲?这与资产阶级子弟所受教育的性质有关。这种贵族化的教育不仅延续了浪漫主义时代的反资本主义的怀旧情感,还唤起了一种普遍的人性和道德感。此外,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发家史的揭示,也在资产阶级子弟那里唤醒了一种历史犯罪感,这导致资产阶级子弟起来造资产阶级父亲的反。然而,这场造反运动瓦解了资产阶级子弟的犯罪感得以
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中描述了在美国的第二代中国移民的生活。本文通过分析她们在处于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两种民族精神影响下的成长历程,指出她们因既失去原有文化根基、又没有完全进入中心文化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所以渴望一种文化全球化。汤亭亭本人也在写作过程中实现了对自己文化身分的重新定位。
作为英国伟大的现代派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什么是生活和真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和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彻底决裂,把写作的重点转到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描写上。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探讨她如何娴熟地使用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时间蒙太奇、多视角叙述方式等意识流技巧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她真正表现生活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的多部有代表性作品的分析,考察了他接受和消化萨特存在主义艰难复杂的变化过程。《奇妙的工作》与《死者的奢华》描写两个大学生从特殊职业时,由生理上的“恶心”体验世界存在的荒诞性,反映了大江开始在理念上接受萨特的存在主义。《饲育》与《少年感化院》通过两个少年对大人们丧失理智的人性的恐惧,表现战争年代整个世界的疯狂与荒谬。可以看到作者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我们的
《杜伊诺哀歌》的死亡主题不是简单的文化悲观主义,而是在反对基督教将生和死视为对立的此岸和彼岸的基础上,寻问生命所来自和所坠入的黑暗对存在可能具有的意义。诗人进入生与死的临界,描述了在“存在之球体”中复杂多重的体验,进而创造了以几个平面的展开来把握意象空间的现代诗艺。不过不能把诗人等同于哲学家,照里尔克在《哀歌》中的描写,诗人乃是尝试将分崩离析的世界统一起来的“天使”。正由于此,造成了《哀歌》读解时
本文以“于破灭中寻觅自我”为题探讨《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意在发掘对该作品现有研究中的诸多未知,从这部巨著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及作者本人的精神世界中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透过作品的表层、中介层,在深层次上探究《源氏物语》究竟要向读者诉说什么。
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在这位作家的小说创作中可谓独树一帜;它张扬“感情”优于“理性”,塑造理想的女主人公,表现出对土地贵族的失望,运用了新的叙事文体。这一切都表明了奥斯丁晚年风格的新变化。
地狱对灵魂的惩罚所依循的实际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判断以及认识事物的方式,因此《神曲》与我国郭煌变文《唐太宗入冥记》和《目连变文》中描绘的地狱实际上反映了中古时期东西方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心理方面的不同内容。本文试图指出,两部郭煌变文通过地狱惩罚体系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忠孝、官本位以及来自佛教的轮回等观念,而《神曲》中的惩罚机制则体现了西方民族传统的理性精神。
本文从《驴皮记》中的超自然现象所蕴涵的象征意义出发,揭示了隐藏在它背后的贯穿整个作品并构成其统一的二元对立体系。得与失、神秘主义与唯科学论、个人与社会、善与恶这些矛盾体表现了梦想与现实的对立,而这种树立正是处于迷茫与因惑中的一代人的真实感受。充满矛盾组合的文本世界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对立统一。同时,本文还通过对小说中现实主义与志怪效应关系的分析,展示了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浪漫主义风格-不仅运用现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