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之悖:全球新冠疫情传播的人类学反思

来源 :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y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病毒疫情蔓延世界,导致其如此快速、迅猛传播的“病毒来源”尚不明确。笔者认为,致使疫情快速蔓延有一个“无形宿主”,即移动属性。现代“移动”成了疾病快速传播的“帮凶”。这提醒我们,当我们在充分享受现代移动性带来的便捷和高效时,谨防移动性同时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灾难。本文从文明演化进程的维度,结合新冠疫情与现代性关系进行评述,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几种有代表的移动属性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全幅性移动”机制的设想,对当前疫情的防范提出具体建议。
其他文献
弗雷德里克·巴特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功力的田野工作者,对田野工作的性质和方法论有着独特的见解。田野于他不仅是收集资料的场域,而且还是验证各种定说和相关假设的场所。在研究取向上,巴特与同时代的人类学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与当时强调社会结构或者文化整体运作的人类学常规范式不同,巴特关注的是个人的实践和选择,即个人如何谋求行动最大化。他承认规范与常规约束以及结构的存在,人们也受到这些制度的限制,但他相信,社会动力来自社会中的个体。结构对个体的限制是存在的,但社会成员懂得如何在规范和约束当中做出选择,尽管这些选择必须受到
本文以柬埔寨华人族群身份的判定标准“社团”为线索,提出华人社会“精英”的分析概念,探寻在柬埔寨政治经济体制和权力变迁过程中,华人社会精英群体的阶层身份所面对的挑战与适应,以及其族群身份认同的表达与应对。在华侨华人研究的“建构论”,尤其是“经济决定论”的基础上,本文将知识分子作为与华商并置的精英阶层,并进一步提出,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存在以实利为导向的跨国主义和以文化为标准的等级主义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体系。这两者既构成海外华人社会内部阶层与族群身份的张力,也是理解海外华人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的基础。
选择唐朝语境下是云偘、贺拔亮家族自北而南的转迁,吐谷浑王族自西向东进入朝廷辖内的变化,粟特人东迁内地的辗转反复这三条线索,以个案为例,该文论述了这些外来者步入汉地后其族属文化与认同发生的转型。高车族属的是云偘、贺拔亮家族将自身命运寄托拓跋政权之后,随其南下以仕职朝廷而“飞黄腾达”,又与汉地士族联姻改变了旧属文化。因吐蕃东向扩张亡国的吐谷浑王族投向唐廷后,以外族王属身份被纳入唐廷的北部防务系统,又在朝官的替换中改变了族属文化。那些群居或个体活动的粟特人及后裔,其族性文化认同因与特定地域社会的结合而呈现出不同
建国于公元初期的骠国是缅甸古代早期的国家政权。《旧唐书》始正式为骠国立传。中缅之间的官方正式交往至迟在南朝刘宋间就已有记载,中国古代正史也早在《梁书》中就正式为该国立传,只是在这些早期史籍中所采用的译名不同,同时该国使团早期多取道经广州来华,不同于中唐以后多取道陆路经云南、四川入长安,所以,人们没有意识到《后汉书》中的盘起、《梁书》中的婆利,也就是《旧唐书》中的骠国。
在一系列有关吐蕃赞普的古藏文文献中,chos与gtsug lag意指礼或与礼相关的礼法、礼俗、礼仪、礼制及天道或天地之道。传统儒家思想,尤其以德治为中心的王道思想,曾对吐蕃的政治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些文献一再强调吐蕃的礼制永不移易,这是赞普王室对其统治合法性的宣言。吐蕃的政治文化既有欧亚内陆文化的传统,又有中原儒家文化的要素。儒家礼仪制度之引入吐蕃,发生在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其目的在于以成文的礼制的形式,规定上下的权利,区别君臣的名分,确定赞普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从而保证赞普王室的长治久安。
国家起源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涉他们对国家本质、职能、暂时性与消亡趋势的理解,是他们构想未来共同体时的思想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区别于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标识之一;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写作和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核心理论,国家起源理论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构建产生过重要影响。学界围绕着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平等社会与酋邦,马克思恩格斯具体观点上的差异,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等多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起源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误解和偏差,在研究深度
2019年9月21日,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倡导并主办,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承办的“首届民族史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在昆明召开。此次会议主题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创新发展与‘三大体系’建设”。围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族史研究如何克服挑战并创新发展,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等民族史学界面临的共同议题,来自全国40余名各高校、科研院所,在民族史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积极与会,就民族史学科建设、民族史研究方法、民族史教学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2020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完成全部贫困县摘帽的脱贫攻坚任务的收官之年。今后面临的扶贫任务是在巩固已有扶贫成果基础上,防止脱贫人口大面积返贫,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因此,贫困的测度和评价体系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本文借助最优社会福利函数理论,构建贫困发生率、贫困线、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测度之间的关系模型,设计以贫困发生率为被解释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提供的民族地区相关经济指标,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并指出其政策含义。研究表明,计量模型的
民族地区地方税体系的差别化构建是精细化税收制度改革、建立包容性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地方税体系差别化构建,可以增强民族地区税收治理的针对性和务实性,确保民族地区财政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地方级税收收入体系”的广义维度界定“地方税体系”,论证民族地区地方税体系差别化构建具有法律、政策和现实三个方面依据,并在“税法统一、税负公平、调节有度”的税收制度改革目标下,提出民族地区地方税体系的差别化构建的设想与建议:基于税收法定的拓展地方税权下差别化构建民族地区地方税体系;基于规范透明的智能征管下差别运行民
本文以大量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客观描述了香格里拉市建塘镇族际通婚的现实状态。建塘镇各个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十分广泛,族际通婚率高于族内通婚率,呈现出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状态,这也是云南藏区长期保持稳定和谐的较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根基。实证分析结果证明,族际交往程度是影响族际通婚的最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族际交往是族际通婚的前提,族际通婚是族际交往的结果,族际交往的条件和环境规定和影响着族际交往的效果,族际交往的效果则直接影响着族际通婚状况。从经验事实看,影响族际通婚的诸因素无一不是通过族际交往的传导,作用于族际通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