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极夏彦的鬼魅世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_n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自16年前的无意之作《姑获鸟の夏》大获成功之后,“鬼才”京极夏彦面世的推理作品已经超过20部(京极堂系列14部,巷说百物语系列5部,及其他),每部都是经典,每部都有新看点。当代中国大陆译入的只有《姑获鸟の夏》《魍魉の匣(上、下)》《狂骨の梦》及《鉄鼠の槛(上、下)》《络新妇之理(上。下)》《巷说百物语》五部,但已然形成十分广泛的(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群,受到高度赞赏。
  在一片叫好声中,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中国人在欣赏京极夏彦时肯定存在的文化心态差异、审美价值差异、文本解构方式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这种也许只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负面影响对正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的潜在误导用“毒害”两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中国人的文化心态一贯是现世而崇实的,看重的是今生,相信自然存在才是真,相信所谓鬼魅只是一种“假的”、与自己无关的另类的存在。对那种描写鬼魅现象的文艺,要么把它当成现实的隐喻(如《西游记》《聊斋志异》),要么只当茶余饭后的消遣(如《搜神记》《博异志》),并不真的去欣赏鬼魅本身(譬如白娘子是人形时大家觉得很可爱,而一旦现了原形就只觉得恐怖),更不会刻意去赞美生命的逝去。对中国人来说,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死亡代表生命的毁灭,是人生的终极悲剧。日本文化则不然。作为岛国的日本,千百年来局促的生存空间和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日本民族极其强烈的生命危机意识,从而养成了视死如生的生命观。无论武士道精神,还是樱花情结,都是这种心态的表征。日本人视死如生的心态里边并不包含消极因素,并不意味着对生命的厌弃,相反正反映了对生命更为炽烈的热爱。正是在这种民族心态底下,京极夏彦的鬼魅故事才在日本具有深刻的阅读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京极夏彦作品对鬼魅的如真似幻、细致入微的唯美刻画,对死亡热情洋溢的赞美,难免会让中国某些缺少深刻理解力的读者产生轻视生命、厌弃生命的意念,而对中国人来说,这是灾难性的。
  其次,中国人的审美价值理念,总是包含着鲜明的道德判断,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善。而日本的审美个性则不然,一方面千百年来不择手段的生存竞争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善与美联系在一起(《源氏物语》所表现的物哀、幽玄审美追求与道德无关);另一方面,明治维新以来西方价值理念的深刻渗透,在显性文化层面一举颠覆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唐文化传统,却又并未彻底清除儒家文化的隐性根基,一面要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一面要温柔敦厚;一面要释放原欲,一面要固守礼教。新旧两种文化心态的纠结,最终导致普遍的民众心理扭曲,人性中那些阴暗变态的欲念(妒忌、自私、自大、贪婪、纵欲等等a)充分表现出来,并在道德失范的前提下,得到放任无度的审美欣赏。京极夏彦作品当中,几乎没有一个正常心态的人物,所有故事的主人公大都代表了某种人性的“恶”,而所用的艺术手段大都对这些形象进行了唯美的刻画。与《聊斋志异》的人物形象美和个性美相映生辉的状况绝然不同的是,京极夏彦的人物形象以妖异为美,个性以诡惑为美,形与质之间往往有着相当大的反差,这对中国读者来说,的确具有十分巨大的心理震撼力。正因为如此,沉浸在京极的世界里边不加辨析,在欣赏京极妖异美的同时,很难保证不会受到那些有问题的道德理念的误导,在潜移默化中出现价值扭曲。
  再有,就是文本解构方式的差异问题了。中国人普遍的阅读追求是要读出“意”,大都会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代入”作品,在有意无意之间去接受某种价值理念,这往往是一种无法克服的潜意识。而日本现当代受西方艺术影响,在创作和阅读两面,都更注重“趣”的表现和体验,只追求阅读的愉悦。从这个意义上说,京极夏彦的鬼魅世界原本并不以道德审判为旨归,因而也就不存在有意识的道德误导。他的形象塑造、个性刻划、审美表达,无非就是玩玩而已,本来都没有直接的社会教育意义。在文本解构方式上,中国读者重“意”,京极夏彦重“趣”,读与写,牛头不对马嘴,可能正是前边两个问题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找到这个原因之后,中国青少年读者阅读京极夏彦需要注意的关键也就十分简单了:调整自己的期待,保持单纯的“猎趣”目的,以局外人的立场去欣赏作品中的一切,千万不要把自己“代入”作品,有意识地拒绝他的审美价值观,对作品中各种各样的人物、情节,始终用旁观侧视的眼光去欣赏,或能减少一些负面影响吧。
其他文献
7.大沙漠  沙漠中,这是一段半戈壁,半沙漠的路程。  队伍按着向导的指引前进。一面在地图上标注各种地貌、地形状况,同时进行必须的测量,为将来各种机械、车辆由此进入哈拉毛墩做准备。只走了大半的路程,突然遇到了沙尘暴。漫天沙尘,呼啸着滚滚而来,把人、马、骆驼吹得东倒西歪。有的骆驼跑走了,战士们去追。向导嘶声大叫着,让大家赶快趴到地上,几个人抱成一团,以免被狂风吹跑了。萧媛媛的红围巾被狂风吹走了,她起
【摘 要】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移动学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移动学习领域的知名专家、英国伍尔夫汉普顿大学约翰·特拉克斯勒(John Traxler)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移动学习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英国的移动学习实践和研究进展、自带设备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社交媒体与教育、3D技术和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改变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关键词】 移动学习;自带设备;社交
摘 要:电影是由诸多影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是艺术性和特定意识形态的结合。《黑暗中的舞者》是“道格玛95”风格的电影,用充满艺术美感的幻想世界反衬异化的现实世界,纯真博爱的完美女性反衬自私冷酷的现代人,是完美的艺术化表达和意识形态完美结合的影像典范。但是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生活在音乐剧的梦幻中只是掩耳盗铃式地逃避了现实的残酷,如何积极应对并解决现实问题可能需要导演在创作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
摘 要:席慕容散文内容最能打动人的部分: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在艺术特色上,遣词造句的清秀、温暖、浓郁的感情色彩,让其散文充满了真实,让人为她笔下流淌的真实的文字而感动。  关键词:席慕容;散文;内容;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郝丽梅(1993-),女,陕西延安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1  席慕
项目课题: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以波伏娃的成长视角解读宫崎骏动画的女性成长主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GWCXXM-10。  摘 要: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作为新一代动画导演的代表,他塑造了一批极具现代特色的女性角色,表现了对女性成长问题的真切关注。法国当代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文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论及女性的“成长”和“处境”的问题,以成长视域去探究女性从童年
基金项目:2011年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村上春树作品中‘自我救赎’意识的研究”(11XSYK115),负责人:代小艳。此文为该项目阶段性成果。  摘 要:作为日本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村上春树在其文学作品中自始延续着对“灵魂救赎”这一主题的探讨。也正因此,在其小说介于生死、灵异、时空接口的转接中,往往蕴含着一种奇特动人的力量,意蕴深沉。他让读者与虚构的人物携手历劫,一起通过某种救赎仪
2016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布了在线教育政策倡议(online Education Policy Initiative,OEPI)最终版报告:《在线教育:高等教育变革的催化剂》。这份报告是其三年研究和反思的总结,重点是发现“在线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机遇和问题”。  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院长L. Rafael Reif 发起了研究麻省理工未来教育的特别小组Institute-Wide Ta
The sun does arise,  And make happy the skies;  The merry bells ring  To welcome the spring;  The skylark and the thrush,  The birds of the bush,  Sing louder around  To the bell’s cheerful sound;  Wh
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四者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都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四个变量的不断调整甚至被认为是条主线。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以后,相对于质量问题,结构问题受到的重视可能不够。虽然早就提出特色发展与分类发展的发展理念,实际进程恐怕远未达到预期。以至于在有些人士看来,高等教育结构问题甚至比质量问题更为突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
【摘 要】  笔者2008年曾著文讨论国际远程教育领域不够审慎的发展方向(Baggaley, 2008),本文是该文的续篇。这两篇文章均强调本领域也有好的方向。但是,十年前所存在的问题现在越发严重,至少在在线教育方面是如此。很多在线教育课程招生规模庞大,然而它们却违背一百年来广受遵循的教学原则,特别是涉及师生交互、评价和反馈方面的原则。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工作者出于商业目的而致力推广新形式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