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艺术关系的逻辑依据r——读德国史学家伯伦汉《史学方法论》的启示

来源 :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2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伯伦汉提出“史料用法与艺术呈现相融合”;“史家亦必兼顾历史与艺术之意味”;“叙述艺术历史有别于一般史学需得介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差别认识”,这三点论可谓是对当前我国艺术学界关于艺术史学问题讨论的重要参考.而就此问题展开的探讨,更有助于艺术史学从观念上认识历史与艺术关系的逻辑依据,从而阐明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实质意义.据此,本文以读伯伦汉《史学方法论》为思考理路,阐述借助其史学方法论而为艺术史学研究之用的价值:其一,厘清我国史学专业化进程中对西方史学思想的接受过程,以及对伯伦汉《史学方法论》史学思想的认识;其二,阐释伯伦汉关于历史与艺术关系的逻辑依据,解读艺术史与之参证构成的方法论运用的意义;其三,依照伯伦汉史学方法论这面镜子,对照探讨艺术史学及方法理论的建构路径;其四,以伯伦汉《史学方法论》为引导,借鉴史学和演化史学的认识论观念,佐以提升艺术史学的研究水平;其五,借助于伯伦汉史学方法论中对文化史研究提出的指向,将艺术史学置于文化史研究视域之中,尤其是将艺术史学看作是文化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打开艺术史学的研究视野.综其所述,在“新文科”视野下,艺术史学研究正致力于发展与创新,由此拓展构成的新视域,亟待有新的史学方法论为之参照和指导,这是本文论及“启示”的要义.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雪景便是历代绘画大家乐于描绘的景象之一,如南宋夏圭的《雪堂客话图》、明代吴伟的《灞桥风雪图》等,通过树木萧疏、风雪弥漫,渲染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其精致细腻的雪景塑造,既交代时间背景、营造冰冷氛围,又描绘了雪景中的故事和情感.而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绘画自“文入画”转变为“画人文”之后,尤其是当李可染立誓要“为祖国山河立传”之后,中国传统山水画实际是在本质上得到了解放,走向了抒写山河本体恢弘气象的创作道路.
期刊
艺术创作是人的精神活动通过技法和工具表现出来的精神产品,虽然它被人们赋予了货币的价值,但其本质上还是精神的产物.既然是精神层面的产物,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就没有必要完全一致,甚至很多时候可以违背常规.
期刊
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赵文火把视角投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之中.他笔下的山水画,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笔墨程式,在不断地写生与创作中,赵文火将“外师造化”与“搜尽奇峰打草稿”而得来的生活素材与内在的精神意象相结合,凝聚成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使作品从物象表达深入到艺术本质的纯粹性.
期刊
1963年,世界最著名的极简主义雕塑大师理查德·塞拉来到巴黎.他第一次看到了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作品,就深感震撼:“你知道吗?布朗库西仅仅用一条边缘的线,就能暗示出雕塑的体积!”
期刊
何绍基是清代晚期继阮元、包世臣理论鼓吹之后出现的首位重要书家,书法汇通颜鲁公、大小欧阳、李北海、苏东坡诸大家,晚年更遍临汉碑,故能自成一体,其书法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rn“涵抱万有——何绍基特展”以湖南省博物馆何绍基藏品为基础,辅之以浙江美术馆专业策展团队广泛组织的资源,联合举办,系浙江美术馆十余年来“中国传统经典系列”传统书法大型特展品牌项目的延续,也是克服疫情等困难与湖南省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交流合作的最新结果.
期刊
宋辽交聘,往来频繁,使节团所经州县都要提供物资和人力服务,所以不但费用颇大,也会扰及百姓.如据永济县陈耿的墓志铭记载:rn及为永济县,当契丹使往来道,自先帝与戎约和,结兄弟,岁时聘问,一以敌国例待之.使者入境,天子使中贵人候迓馈劳.冠盖相属,其有求市,令所司调与之,以见中国广大,厚其欢心.而少从旁县赋取,蹴迫令长,稽缓不如意,辙劾以违制,文移仓猝,百姓骚扰,岁岁苦之,略比军兴.而县吏乡典亦利得其势,侵渔细民.其蔽盖久.及君至,为设方略,饮食供张百物,皆豫储待,后使者过县,有所调取,不复及民.民便安之.王丞
期刊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汇聚之地.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使得农耕与游牧、东方与西方,在这片沃土上交流、学习、融合,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瑰宝.rn11月30日,“锦绣西域——新疆丝路文物精品展”亮相安徽省博物院.180余件(套)新疆丝路文物精品为观众多角度展现新疆缤纷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交融、丝路往来的繁盛景象.
期刊
11月26日,一场展现千年潮绣魅力的展览“针底万千——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潮绣与物品:一种人文现象的持续在场”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开幕.11月26日至27日为内部预展时段,11月28日起正式开放预约观展,展览将持续至12月25日.rn1958至1964年间,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创建初期,杨大年、陈少丰、金景山、李立基、黄政生等老师,为设立陶瓷与染织两个专业,奔赴潮汕地区调研.他们走访了枫溪陶瓷厂、汕头抽纱厂,寻访工艺师、民间艺人,接收(捐赠)或购买民间工艺品作为教材.而其中的大寿账、大彩眉等七十余件潮绣
期刊
“寒山”“拾得”是中国佛教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此信仰最早在唐代就已显现,许多的诗人画家以其为题材进行创作.清朝时,雍正将其封为“和合二仙”,“寒山” “拾得”的信仰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官方认可的神祗信仰.“寒山”“拾得”信仰流传时间甚广,对其形象描绘的绘画作品也不胜枚举.本文试图通过对历代“寒山” “拾得”作品的图像分析,来略探“寒山” “拾得”信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并找出这些图像变化背后的原因.
此次对范炳南水墨艺术创作的梳理与展示,原意是以个人访谈内容作为素材的,但是他指定了一篇评论文章(学德Fan:《范炳南:中华水墨画的创新者》)作为文字推介的主体.选择此篇文章的缘由大致有二:一是范炳南信赖此类仅出于对作品认可而作一番推心置腹交流的情谊;二是范炳南认同作者围绕“中华”与“创新”两个关键词展开对自己水墨作品进行解读的立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