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偶联剂改性膨润土对苯酚的吸附研究

来源 :化工新型材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nb200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阳离子聚电解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和硅烷偶联剂(KH550)对钙基膨润土进行改性,得到有机改性膨润土.研究发现,PDMDAAC和KH550成功负载在膨润土表面,其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以苯酚为吸附对象,采用该有机改性膨润土对其进行模拟吸附,当有机改性膨润土的投加量为2g/L,吸附时间20min,pH=7,温度30℃时,苯酚废水去除率高达87%.有机膨润土吸附苯酚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为表面化学吸附过程.
其他文献
以双键类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MPS)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温敏性PNMH共聚物.利用动态光散射仪测试了共聚物在不同水溶液中的水力学直径,考查了温度、pH及盐类溶质对共聚物尺寸、构型及其最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分子内/间作用力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合成的PNMH共聚物的LCST约为29℃.温敏性共聚物的尺度和构型及其LCST受到水合氢键、非水合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的综合影响,即水合氢键保持单分子
为提升沥青的综合性能,采用废食用油对废胶粉进行活化处理,复配丁苯橡胶(SBR)制备复合改性沥青.采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设计方法,分别对不同掺量废食用油、废胶粉、SBR制备的复合改性沥青进行三大指标和135℃旋转黏度性能测试,利用灰关联分析对沥青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关联度的响应面数学模型,得出各改性剂的最优掺量.结果 表明,选用响应面法-灰关联分析可以很好地对沥青改性剂的掺量进行优化;当废食用油掺量为10%、废胶粉掺量为10%、SBR掺量为5%时,制得的复合改性沥青综合性能最优,且关联度
以甘蔗渣为原料,采用均相接枝共聚制备了甘蔗渣纤维素/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共聚物,考察了接枝共聚物作为吸油材料的保油性能并对吸附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了用质量分数1% NaOH预处理后的甘蔗渣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过程以及接枝共聚物的吸附机理和吸附动力学.结果 表明,甘蔗渣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是非衍生化的直接溶解;在温度15℃、振荡频率96r/min的务件下,甘蔗渣纤维素/MMA接枝共聚物对机油的吸附量最高可达27.51g/g,保油率最高可以达到80.90%.甘蔗渣纤维素/MMA接枝共聚物的吸附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MgO/La2 O2 CO3复合材料(ML).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Zeta电位仪测定了其零点电位点,并探究了接触时间、初始磷酸盐浓度和初始pH对磷酸盐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ML呈现板块状堆叠而成的层状结构,零点电位点为4.52.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更适合描述ML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由Langmuir模型拟合得到最大吸附量可达110.24mg/g.其对磷酸盐的吸附量随pH的升高逐渐下降.
为了寻求一种良好的真空轴承润滑方式,将六方氮化硼(h-BN)纳米颗粒作为全氟聚醚(PFPE)基润滑脂添加剂,制备PFPE/h-BN纳米颗粒复合润滑脂,对比测试国内外三种真空润滑脂的滴点、腐蚀和蒸发量等性能参数,通过表面织构技术对轴承材料表面进行处理,并利用摩擦磨损实验,综合考察了PFPE/h-BN纳米颗粒复合润滑脂在不同织构表面的润滑性能.结果 表明,PFPE/h-BN纳米颗粒复合润滑脂有利于提高真空轴承的润滑性能,轴承材料表面织构处理后,提高了复合润滑脂摩擦磨损实验的稳定性,且降低了摩擦系数.
以固废物煤矸石(CG)为载体,以Ti(SO4)2为钛源,采用水热法制备煤矸石负载型二氧化钛(TiO2/CG),并通过淀粉(St)对TiO2/CG进行表面改性,得到TiO2/St/CGTiO2/St/CG复合高分子材料,用于处理含酚废水.利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产物的组成和微观形貌结构进行表征.以苯酚为目标污染物,考察TiO2/St/CG投加量、苯酚初始pH、反应时间、苯酚溶液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研究反应动力学规律.结果 表明:TiO2以锐钛矿的形式被负载于煤矸石表面,通过淀粉与TiO2之
为实现全方位育人,专业课程应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化工原理是化工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在培养化工人才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化工原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分析了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映射与融入点,阐述了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方法,探索和研究了课程思政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微波法快速制备粉末活性炭(PAC)负载四氧化三铁(Fe3 O4)复合材料(Fe3 O4/PAC).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分析了Fe3 O4/PAC作为三维(3D)粒子电极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PAC∶ FeSO4=3∶1(质量比),微波功率=1000W,时间=60s时制备的复合材料对氨氮的去除率最好.且在电压20V,复合材料投加量为0.3g和初始温度40℃的条件下,电解60
通过水热反应法制备了TiO2,再采用化学方法制备了不同TiO2含量的聚苯胺(PANI)复合材料,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光光谱仪(UV-Vis)等手段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聚苯胺复合材料吸附甲基橙的性能及其动力学过程,并探讨了TiO2含量、吸附时间、吸附剂质量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TiO2、PANI和PANI/TiO2复合材料形貌均为颗粒状;PANI/TiO2复合材料对甲基橙的吸附率比纯PANI吸附率较高,TiO2含量为8%的PANI复合材料对甲基橙的吸附率较高;随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介孔硅作为吸附剂对水溶液中Cr(Ⅵ)离子进行吸附脱除,探讨了影响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利用正交试验法对吸附条件进行了优化.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溶液pH、脱除时间和吸附剂投加量对Cr(Ⅵ)的吸附产生较大影响.正交试验法优化的最佳吸附条件为pH=5,温度为30℃,吸附剂投加量为20mg,吸附时间为36h.在此最佳条件下,CTAB介孔硅对Cr(Ⅵ)的吸附脱除率为99.3%.研究表明,CTAB介孔硅对Cr(Ⅵ)具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