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低年级阅读教学回归本真的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o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中小学都很重视对儿童的阅读指导。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应试性功利阅读,忽略了阅读的本真意义。本文试着探究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回归本真的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在语文阅读中促进学生精神发育的本真价值,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学策略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课外阅读
  应试性功利阅读与真正参与其中的“真”阅读,是两种截然对立的阅读价值观。探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以便回归阅读本真目的,笔者以为以下三点尤为重要。
  一、营造氛围,图文互鉴,组织识字阅读
  培养阅读素养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显著。
  1.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这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踊跃投身于阅读活动。教室的图书角、校园的阅读走廊、写在墙上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进入校园便能感受到浓浓的阅读氛围。
  2.设置健全的阅读机制
  笔者引导学生评选“阅读之星”“小小故事家”等,通过树立典型,调动阅读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精神满足,从而喜爱阅读。
  3.实行图文互鉴阅读策略
  图画文学是最早进入儿童世界的文学书面形式,是它引导儿童去阅读书籍,把儿童带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给儿童最初的审美教育,所以,在儿童个性意识的形成方面,图画文学有着难以形容的巨大作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包括色彩、声音、线条等形象。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形象导入,实行图文互鉴、比照,可以激发学生识文读书的兴趣,缓解文字阅读困难,利于学生理解文字意义。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1 春夏秋冬》时,教师并未进行过多讲解,而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利用课文的优美插图,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相应的季节。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春风吹拂的感觉,并比较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各有什么不同。出示第二幅插图时,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说一段连贯的话,譬如:“夏天到了,小河边长满了青草、红花,河里鱼儿快活地游来游去,小鸟欢快地朝着树林飞去。”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初步具備认读生字的能力,但看图说话的能力还有些欠缺,要求其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片,更需要经历一定训练。运用图文互鉴教学策略,让学生把图像制作变成自己的事。由学生准备纸笔,自己创作一幅夏日小河边热闹图景,既激发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字意思,还能引导学生按照顺序描述事物说出一段话,为后续写话教学蓄势、铺垫。对“春天”这一题材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大自然,画出自己眼中的春天,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绘画作品,及时讲解“春色满园、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一类成语的意思,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二、先读后说,以说促思,开展绘本阅读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有了阅读兴趣,学生阅读起来会更自觉、更积极。绘本图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连贯变化的视觉艺术世界,促使儿童结合自己原有认知经验感知图画。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感悟主题能力浅显,需要主体更多地去读、去想、去说,必要时还得去写。说话与写话是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一、二年级正是学生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衔接、切换的关键期。锻炼该种能力的基本方法便是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充分的朗读,使阅读课堂充满韵味;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个性化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个性化感受和体验。
  此外,语文学科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通过充分朗读,理解文意,借助主体表达,自主思考。读前猜一猜,想一想;读中问一问,想一想;读后说一说,想一想。猜、问、想、说,通过读融为一体。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知晓阅读文本的真实含义。对于一些有基础的学生而言,可要求其写出来,将自己的所感所悟说流畅、写通顺。
  例如,教学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时,引导学生去感受大兔子和小兔子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出来的对对方的爱。在直观感受绘本图画的基础上,学生有层次地反复阅读,建立生动形象的语言体系,使之在有趣的文字中感受爱的内涵。学生理解“爱”这一抽象的词意后,让他们说说生活中的爱,怎么表达自己的爱。这样实行先读后说,以写促思的教学策略,较为理想地达到了阅读教学效果。组织阅读中,强化图像感知,让学生展开想象与思考,结合原有认知经验召唤相关思维,响应图像信息刺激。这一策略运用于二、三年级,能够较好展开教学。但应用于一年级,鉴于学生识字少,能读得不错字、不丢字已属不易,要想再写得通顺、完整显然有困难。因此,针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笔者设计了一套“组合拳”:①安排“听读”,放录音、录像给学生听(看);②教师示范朗读,增强语文阅读中的语感体验;③鼓励学生自己读、自己说,即使只说一句话,也要大胆说出来;④教师平时尽量用学生学过的字词组成句子供学生读;⑤长篇课文阅读时,提取文章主要字词重点读(比如,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引导学生以地点“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追小兔子”变换,来概括小猴子下山经历,鼓励学生大胆说经历,说说在多次地点变换中小猴子发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⑥先练说、再练写,在会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写下来。
  这样,从阅读简单词语到完整句子,从会说到会写,不仅巩固识字写话,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寓教于乐,知行合一,倡导课外阅读
  学生阅读对象不仅指教材的课文,还包括课外的自选阅读。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容易导致学生的阅读呈现“课堂积极、课后敷衍”的状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从小抓起,而这也是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阅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使之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来亲近阅读,实行“寓读于乐,知行合一”教学策略。针对学生个体,要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可以通过比赛、代币奖励、师生互换、个人识字比拼等活动,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   比如,在教学《动物王国开大会》时,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分角色各小组轮流上台进行演一演比赛,燃起学生的竞技欲、表现欲。整个过程中,参加比赛的学生全身心投入,观看比赛的学生静心认真观看。表演结束后,发动学生评选出表演得最好的一组,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赛赢的学生更有信心;赛输的学生也会重新审视自己,找出差距,完善自我,树立新目标,争取下次表现好;参评学生通过评论,也明确了阅读标准。在这样的比赛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所提高。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小组合作探究是“寓教于乐”教学策略实施的主要载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在合作和差异中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明确分工,共享资源,完成阅读。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也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乐的氛围中阅读,看似活动凌乱,实则阅读更有趣味,变“要我读”为 “我要读”,逐渐主动自觉地自我求学、自谋上进、自主发展。
  教学不是传授,而是激励、唤醒。阅读教学单单依靠课堂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唤醒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十分必要。课堂上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愉悦心灵,课后还得引导他们适当地练习、巩固、运用阅读方法,学以致用,利用零星时间自主寻找资料阅读。习惯成自然,学生把学过的阅读方法不断迁移运用,反复操练,就能养成阅读习惯。倡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引导学生尝试圈圈画画写写,或抄写一个词语,或写一句完整的话,或朗读一段流畅的文字。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能力将大幅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课外阅读要将学生当成完整的人来培养,注重人格完善。在阅读中,尽可能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关注其语言、把握其生活世界、觸及其心灵,不可用成人的视觉束缚他们。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保护好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以我之口,说我之心”,让学生表达其真实想法。
  尊重儿童的原有认知经验,活用教学策略,即以“趣”促读,以“思”引读,以“练”助读,寓读法于自然,学生必能乐于参与,尽享阅读之乐。在阅读中,造就学生自由、高雅的心性。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作文教学应更多关注儿童的生命状态,坚守儿童视角,呵护儿童天性,勾连他们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插上幻想的翅膀,发现生活的神奇与美丽!  【关键词】习作教学 儿童天性 好奇 好玩 好想  苏格拉底说:“最完美的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玩耍时那投入的表情,高兴时那天真的神色,都来源于纯朴自然的天性。但在我们成人眼里,儿童的天职就是学习,勤有功,嬉无益。于是,儿童好奇的天性被视为“问题”,
高效的科学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小学生应该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构建以实验教学、学生实践为主的高效课堂,本文从生活、创新、科技、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基于主题意义开展的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不断丰富有关主题语境的相关知识,深化对主题的认知与理解,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阐述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做法,旨在帮助学生对主题内容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成长。
【摘 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班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素材编写专属于师生的系列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不仅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也促进了低年段的习作启蒙。  【关键词】趣味故事 一年级 语文学习 “趣”启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如果为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璀璨所照,就能成为孩子妙趣横生和心醉神迷的乐事。”如何针对刚入学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启蒙,让
【摘 要】透过数据发现四年级学生在写作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存在问题,学生的习作关键能力比较弱。为此,学校提出跟着课文学写作文的策略,培养学生习作关键能力,即学生审题立意、习作选择材的能力,框架建构、形式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语言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关键能力 习作选材 框架建构 语言表达  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语文学科内容维度之一“写作”,主要包含写作的“内容、语言、结构、其他”四部分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担负着培养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任。教材涉及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公民道德、法律常识、国家历史等多元内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不等同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更集中地指向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塑造。以历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事迹来营造情境、渲染情绪、培育情感,能更好地推进此类课的教学,能更好地完成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同一个语文要素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下一册册的学习有上一册的基础,同一单元中后一篇课文的学习有前一篇的基础。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并根据年级的升高提出渗透句子意思、读出句子间的停顿、读好句子语气的递进式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反复读文、角色自居等策略,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要素 朗读课文 统编版语文教
【摘 要】新时代发展呼唤高质量教育,课程、课堂是其转化落地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是学生的母语学科,可以将具身认知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建构丰富而多元的场域:物理场域、心理场域、课堂场域、活动场域,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习得。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论 语文教学 场域  具身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理论,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换句话说,人们高质量的认知、学习必须通过切身
【摘 要】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会数学地思维,实现思维的进阶,这需要教师深度教学的支撑。作为教师,需在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深层对话;通过学生的评价反思,促进思维的进阶。  【关键词】深度教学 思维进阶 素养提升 深层对话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单纯的了解、操作类的数学活动已不能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学生需要走进探究类的学习活动,深入了解数学的本质,这
【摘 要】缺少了“理解”的课堂,小学科学学习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新时代的教育呼唤“为理解而教”。在科学的理解性教学中,我们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和形象直观的再现,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核心概念。  【关键词】理解 教学 科学  “问题”总是时代的声音。纵观教学的现状,“理解”的缺失已成为普遍的事实。曾经听过一堂关于“光合作用”的科学课。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熟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