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和流域尺度氮磷流失的年际变化特征 ——以三峡库区紫色土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qiq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色土是三峡库区主要的农业土壤类型,紫色土旱坡地占三峡库区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库区坡度较大,降雨量丰富且暴雨集中,表层土壤发育较快,导致库区紫色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尤其库区暴雨集中,更是加剧紫色土水土流失状况。由于三峡库区人多地少,垦殖指数及复种指数较高,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坡耕地占比大,机械化程度较低,粮食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大量依赖水肥投入来缓解粮食供应压力,直接导致农业投入增加,造成土壤酸化,资源浪费,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弱,土壤养分失调,重金属活性增加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潜在危害,严重影响紫色土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因此,研究合理的施肥措施来降低土壤养分流失和提高作物产量,对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及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土壤养分流失及防控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进展。但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和秸秆覆盖对土壤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影响及氮磷养分年际流失通量的变化特征还不十分清楚。因此,本试验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连续三年(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15°坡度下设置不施肥(CK处理)、常规施肥、优化施肥、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化肥减量配施秸秆覆盖五种处理,分别记CK处理、常规处理、优化处理、生物炭处理和秸秆处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下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在小区尺度下的径流中氮素迁移年际变化特征,旨在为库区农田土壤氮磷流失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三峡库区石盘丘小流域2017年11月到2020年11月期间小流域出口断面的水质进行连续性监测,以期掌握小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氮磷流失年际变化特征及流失量,为库区面源污染的评价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2018-2020年间不同施肥处理地表径流总产流量CK处理最高(13872.22 L),秸秆覆盖处理最低(2967.11 L),其中化肥减量秸秆覆盖处理降低地表径流的效果最显著,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处理总产流量与常规处理基本一致,但较优化处理提高了18.16%,且在2020年各施肥处理地表径流产流量较2018年和2019年均显著下降;2018-2020年间各施肥处理的壤中流总产流量大小顺序为:生物炭>优化处理>秸秆覆盖>常规处理>CK处理。其中,秸秆覆盖壤中流产流量较常规处理和优化处理提高了20.42%和12.13%。且在2020年各施肥处理较前2年均提高了壤中流产流量,其中秸秆覆盖提高较为明显;另外,秸秆覆盖可以降低地表径流的产沙量,而生物炭则增加地表径流的产沙量。(2)壤中流是土壤全氮流失的主要途径。在地表径流中,2018年和2019年全氮流失通量远高于2020年流失通量,在2018年和2019年颗粒态氮是地表径流主要流失途径,而在2020年颗粒态氮流失量和流失能力减弱;在壤中流中,土壤全氮流失通量远高于地表径流。2018-2020年不同施肥处理下硝态氮总流失通量与全氮总流失通量的比例均超过50%,秸秆覆盖的比例达到最高,为69.21%,其次为优化处理,为62.28%。而颗粒态氮与全氮的总流失通量的比例均不超过10%,且秸秆覆盖可以有效降低颗粒态氮在地表径流的流失,但在壤中流和全氮流失总量中硝态氮是氮素流失的关键因素。(3)地表径流各形态磷素的流失主要以颗粒态磷流失为主,其中颗粒态磷流失通量在2018-2020年与总磷的比例均超过50%,且2020年各形态磷流失通量均表现为较低的水平。对于正磷酸盐,在2020年常规处理的流失通量表现为最低,而2018年的常规处理流失通量最高。颗粒态磷是地表磷素流失的关键因素,秸秆覆盖可以有效的减少地表径流各磷素的流失,而生物炭则可以增加地表径流磷素的流失。整个试验期内,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径流全磷的流失通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18年和2019年颗粒态磷是磷素流失的主要流失途径,颗粒态磷流失通量与全磷的比例最高达到69.43%,但2020年壤中流是磷素流失的主要途径,颗粒态磷所占的比例最高只有3.22%。(4)2018-2020年各施肥处理的油菜、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除CK处理外各处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性,说明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和秸秆覆盖不会显著降低油菜和玉米的产量,过量施肥并不能显著显著提高作物产量,适量的减量施肥或配施生物炭和秸秆覆盖可以提高产量。其中,2018-2020年油菜总产量为常规处理>优化处理>秸秆覆盖>生物炭处理>CK处理,2018-2020年玉米总产量为优化处理>常规处理>秸秆覆盖>生物炭处理>CK处理。在2018-2020年,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和秸秆较单施化肥可以提高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生物炭处理和秸秆覆盖土壤全氮年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处理。秸秆覆盖土壤碱解氮年平均含量表现最高,生物炭处理次之,优化处理最低。常规处理、生物炭处理和秸秆覆盖之间土壤硝态氮年平均含量并无显著差异性,并显著高于CK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年平均含量。化肥减量配施秸秆和生物炭可以较不施肥及单施化肥能有效地维持甚至提高土壤磷素的含量。秸秆土壤全磷年平均含量最高,为0.702 g·kg-1,常规处理、优化处理和生物炭处理略低于秸秆覆盖。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效磷的年平均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秸秆覆盖、生物炭处理、常规处理、优化处理和CK处理。(5)石盘丘小流域各形态氮素月平均流失浓度较高的月份主要集中在小流域作物施肥季和收获期,其中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月平均流失浓度最高的月份均出现在2019年9月份,分别为5.534 mg·L-1、4.216 mg·L-1和0.346 mg·L-1。铵态氮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年平均排放浓度均呈现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均在2019年份年均排放浓度达到最高。全氮与硝态氮和铵态氮均表现极显著相关(P<0.01)。全氮流失通量在2019年最高,2020年最低。各形态磷素排放浓度范围由大到小顺序分别为:总磷、颗粒态氮、可溶性总磷和正磷酸盐。总磷、可溶性总磷和正磷酸盐年平均流失浓度均在2019年表现最低,颗粒态氮月均排放浓度在2017年11月平均排放浓度最高,是2018年平均排放浓度的3.30倍。总磷流失通量在2019年最高,分别是2018年和2020年的1.11倍和1.13倍。小流域可溶性总磷流失通量远高于其他形态磷的流失通量。可见,在小流域可溶性总磷是磷素流失的重要因素。从小区产流产沙、土壤氮磷养分流失特征及作物产量、土壤养分方面综合考虑,化肥减量配施秸秆覆盖是最佳的施肥处理。同时在小流域中应采用合理施肥方式和土地利用类型,减少小流域氮磷养分的输出。
其他文献
在社交网络不断变化过程中,从微观变化层面上观察,各种信息在个体之间相互传递和改变,从而个体之间关系会根据接收到的不同信息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关系在演变过程中可能增强或破裂;从宏观变化层面上观察,由于网络中个体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网络会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因此从两个方面剖析网络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研究者大多关注单一类型网络的剖析,或者分析某一网络的特征。对网络这些特性分析固然重要,但是网络的特性都是
分形凝聚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如雪花的形成,晶体薄膜的生长,土壤粒子的凝聚等。分形分散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例如水流的冲刷,土壤团簇的破碎等。团簇的凝聚与分散属于非线性过程,在随机过程中表现为自组织现象和自相似性,这些特征引起了学者一系列的思考。如团簇凝聚和分散的过程,外界环境对凝聚与分散过程的影响等,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们从未停止过探索。在传统实验方法中,学者们利用仪器进行研究,但在很多环境下传统实
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受到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其目的是判定输入图片中是否含有目标类别,并用边界框将目标包围起来。随着视频数据的快速增长,视频目标检测研究得以快速发展。视频目标检测将视频看作连续的图片帧,在每一帧上完成目标检测任务。视频目标检测在自动驾驶、视频监控、智慧城市等应用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视频目标检测仍面临许多问题。视频中不可避免的运动模糊、怪异姿势和视
基因调控网络是生物学系统的一个强有力抽象,它对生命活动的控制是通过调控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水平来实现的。作为生物过程的核心,基因调控网络几乎控制着生物的所有细胞活动和功能,在生物的生命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因之间的调控机制十分复杂,传统的湿实验很难挖掘其调控规律。构建高质量的基因调控网络是系统生物学领域一直以来都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基因调控网络计算方
近十几年教育界持续关注教师专业质量的提升,教师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成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元素之一。自2018、2020年国家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来,构建科学专业的教师评价体系、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走向新高度成为关注的重点。设立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并改善教师职前培训质量,是提升教师专业化并确保基础教育改革成效的基本前提。美国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
我国梨树的栽培面积和产量都稳居世界首位,2018年分别达到94万公顷和1640万吨,是世界梨果产业的重要支撑。但目前我国梨果单产水平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单位面积化肥施用却是世界平均用量的三倍。我国梨园普遍存在施肥过量、比例失调以及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长此以往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环境的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科学高效的梨推荐施肥方法指导我国梨园生产。本研究以河北省梨园多年多点的田间
物象都有其形,虽然造形又分为平面造形和立体造形两种形式,但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还是平面造形。“形”这个概念几乎是所有作者无法规避的问题,形的范围可以扩大到所有画面的可见因素,在绘画中可以将笔触、肌理和材料等划到“形”的范畴当中去,从形的角度去丰富表现技法,开拓创作的思路。近几十年来,岩彩这一美术概念的出现,备受中国美术界的瞩目,以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系教授胡明哲为领先的岩彩大军在本土掀起了一阵狂浪,将材质
著名书法家余仲九先生所编著的《小竹斋什记》中,将刘敦山作为川东书画界优秀的画家记载在书中,评价颇高。笔者通过对刘敦山相关资料的查阅以及山水作品的探析,深觉刘敦山的艺术修养深厚、成就卓著,但其在全国画坛却是寂寂无名,理应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学界关于刘敦山山水画的研究极其欠缺,认识和研究刘敦山最直接的突破口在于其留存于世的作品。据统计,找到刘敦山现存作品42件,其中山水画32件,花鸟画7件,书法
随着自由及开放源代码软件(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的流行与开源社区的发展,基于组件复用的软件开发方式变得愈发常见。开源许可证不仅涉及到开发者自身权益的保护,也会影响着项目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本文基于完成的国家云计算与大数据专项之开源生态模式及机制研究课题,针对开源许可证种类繁多且条款复杂的特点,面向Maven仓库开源组件的许可证选择为研究对象。以期促进开源软件的
同一个基因可以通过可变剪接产生不同的可变剪接异构体(isoform),再翻译成多个不同的蛋白质变种。预测这些isoform的单独功能有助于解密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目前,研究学者们在基于基因层面的蛋白质功能预测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即把基因产物的功能都聚焦标注到同一个基因。实际上,一个基因可以表现出多种功能,主要是由于同一基因经过可变剪接得到的多个isoform,这些isoform及其翻译得到的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