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纤维碳气凝胶微纳结构调控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n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材在自然界的储量十分丰富,但其利用率较低,特别是竹材加工所产生的竹加工剩余物(例如竹碎料)未得到充分利用。另外一方面,环境问题以及能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为此需要寻求清洁能源或高性能储能器件来代替化石能源的燃烧。因此,为了实现竹材的高附加值利用以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可以利用竹加工剩余物将其微米或纳米化,来构筑一种高性能、低成本、安全环保的储能器件。论文通过调控研磨间距和均质处理来调控竹纤维尺寸,通过调控碳化温度调控碳气凝胶的内部孔隙结构,并引入氮原子掺杂来调控碳气凝胶化学组分和石墨化程度,系统地研究了纤维尺寸调控、碳化条件等对竹基碳气凝胶的影响规律,进而探讨了氮等杂原子掺杂改性对碳气凝胶储能性能作用机制,获得了具有较大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控研磨机的磨盘间距和均质次数来调控竹纤维的尺寸,从而探究不同尺寸的竹纤维碳气凝胶的电化学性能的差异。调节不同磨盘间距所得的竹纤维直径分别在 30-120 nm、20-36.7 nm、13.3-33.3 nm 和 10-33.3 nm 范围内,高压均质后的竹纤维直径则在6.6-11.7 nm范围内;竹纤维尺寸的越小,电极材料的比电容越大,均质过后的竹纤维所制备的碳气凝胶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0.5 A g-1时,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出来的比电容可达86 F g-1,且具有较稳定的循环稳定性,在5000圈循环寿命测试后,电极材料的比电容还能保持为初始比电容的89.3%。(2)通过调控碳化温度来调控碳气凝胶的孔隙结构,从而探究碳化温度对竹纤维碳气凝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碳化温度使得碳气凝胶的密度发生改变,随着温度升高碳气凝胶密度逐渐增大,密度从5.03 mg cm-3增加到6.61 mg cm-3;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碳气凝胶内部的片层大小逐渐增大,碳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和介孔孔容先增大后减小,在碳化温度达到800℃时,碳气凝胶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38.43 m2 g-1)和介孔孔容(0.0327 cm3 g-1),并且在电流密度为0.5 A g-1时,电极材料(CBA-800)的比电容可达69.9 F g-1,且循环稳定性优异,在5000圈循环寿命测试后,电极材料的比电容还能保持为初始比电容的89.5%。将CBA-800组装成水系超级电容器后,发现器件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5.04 kW kg-1)和能量密度(1.32 Whkg-1)。(3)通过调控氮掺杂量来调控碳气凝胶的化学成分、石墨化程度以及比表面积,从而探究氮掺杂量对竹纤维碳气凝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竹纳米纤维气凝胶为碳源,双氰胺为氮源,通过调节氮掺杂的量得到不同氮掺杂碳气凝胶。氮含量随着氮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加,氮含量由3.39 wt%增加到15.51 wt%。氮含量大小会影响碳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大小,随着氮含量的升高碳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孔容则是随之减小。在氮含量为10.53 wt%时,氮掺杂碳气凝胶(N-CBA7)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492.28 m2 g-1,介孔孔容也可达0.6782 cm3 g-1,在电流密度为1 Ag-1时,N-CBA7的比电容最高可达289.63 F g-1,且循环稳定性优异,在5 Ag-1的大电流密度下经10000圈循环寿命测试后,电极材料的比电容还能保持为初始比电容的82.7%。将N-CBA7组装成水系超级电容器,经测试发现该器件具较高功率密度(3.14 kW kg-1)和能量密度(3.14 Whkg-1)。综上,可以得出竹纤维的尺寸大小对碳气凝胶的电化学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竹纤维尺寸越小,电极材料的比电容越大;碳化温度会影响碳气凝胶的内部结构,碳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和介孔孔容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碳气凝胶的比表面积越大,碳气凝胶的比电容就越大;氮掺杂是一种提高碳气凝胶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手段,同时氮含量会影响氮掺杂碳气凝胶的内部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比表面积和介孔随氮含量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氮掺杂碳气凝胶电极材料的比电容也是先增大后减小;将氮掺杂碳气凝胶电极材料组装成水系超级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本研究为低成本、结构可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的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生物质能源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学位
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迷人的民族文化,让无数人对这块最后的“净土”充满向往。然而,伴随着旅游业和经济发展而来的是青藏高原环境的破坏与生态系统的退化,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本文就国内外乡村公园建设的现状和理论成果进行总结,提出在青藏高原农牧区建设乡村公园的必要性,并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运用文献检索、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总结得到青藏高原农牧区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发挥森林多功能的重要经营方式,实现近自然经营的最佳途径是目标树经营,其关键技术在于目标树的选择和不同林分发展阶段的目标树密度的确定,而密度控制图是林分密度的确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数据,通过构建密度控制图相关模型编制闽楠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利用林分密度控制图确定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运用回归分析法得到林分
数字化和精准化是新时期林业管理的发展要求,林区高精路网地图必将成为林业管理中的“新基建”。然而,高精地图的生产制作是一个资金和技术要求很高的产业,当前各地图生产巨头主要聚焦于交通主干道上,对于林区用于满足行业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特定的林区高精路网地图的制作尚未见报道。林区道路具有地形起伏大、道路弯曲程度大、路面不规则、断头、多叉,以及遮挡物浓密高大、有生命力并具季节变化等特点。因此有必要探寻一种高效
学位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林地旱灾是制约区域林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林地旱灾风险预警是在旱灾来临之前,事先预测旱情信息,对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合理配置应急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减少因林地旱灾带来的森林资源损失。目前,对林地旱灾的监测研究很多,而林地旱灾预警方面的研究甚少。对过去和现在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到影响旱灾风险的关键因子,但无法对未来的旱情进行预警,导致错失了防范旱灾的关键时间点。研究
人类活动通过农业施肥和化石燃料燃烧极大地增加了大气氮对全球地表的输入速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发生严重氮沉降的三个地区之一,而美国和欧洲地区的氮沉降趋于平稳或稳定。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生物机制和非生物机制将部分沉积的氮保留在土壤中。大约90%~95%的土壤氮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其中可溶性有机氮(DON)是指能被水或盐溶液浸提出来的那部分有机氮。DON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非常活跃
养分生物循环是生物与生态环境间相互作用而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是维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的重要因素。凋落物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分循环和再利用的核心。以湖南省宁远县3、5、7、9年生互叶白千层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龄互叶白千层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养分循环特征、养分再利用特征,对提高互叶白千层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利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11月~2
林木锈病的病原菌普遍被认为是担子菌亚门锈菌目的真菌,其能引起枝干锈病和叶部锈病。前人研究表明,锈菌是一类营专性寄生生活的真菌(亦可称之为完全寄生菌),大部分不能在合成培养基上纯培养,只能依靠植物的活组织细胞生活。锈病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叶片,还可能侵染果实、幼梢等幼嫩组织。寄主植物受害严重时会导致早期大量落叶,进而影响林木品质和园林绿化树种的观赏价值;病情严重时,叶片逐渐发黄进而提前落叶,影响林木的
大气温室气体的急剧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甲烷(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仅次于CO2。研究和总结CH4源汇输送情况是认识全球CH4收支的重要手段之一。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温室气体交换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中国特有的速生用材树种,在广泛栽植的过程中,土壤温室气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