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化合物诱导棉蚜共生细菌基因表达及棉蚜基因组测序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2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蚜(Aphisgossypii Glover)属半翅目蚜科昆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主要通过刺吸取食植物汁液和传播病毒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由于棉蚜的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世代历期短等的特性,一旦条件适宜,在短期内便能爆发成灾。棉蚜除了具有较强的寄主适应能力外,对杀虫药剂同样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据报导昆虫对外源有毒物质的适应能力除了自身具有强大的解毒代谢功能外,其体内的共生细菌可能对营养代谢、发育繁殖、有毒物质适应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植物次生物质和杀虫药剂的胁迫对棉蚜体内共生细菌群落的影响及棉蚜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了棉蚜对外源有毒物质的适应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棉蚜28,555条转录本的物种分类注释,获得了 27,718条注释信息,占总序列数的98.3%,其中有21%被注释为细菌。结合数字表达谱数据分析了在2-十三烷酮、单宁、槲皮素和棉酚的诱导胁迫后细菌基因的表达谱,发现分别有68、63、52和151个基因具有显著的差异表达。在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的胁迫下,多数差异基因显著上调;单宁和棉酚处理后多数基因显著下调。通过KEGG注释发现这些细菌基因参与了多个通路,主要集中在与代谢相关的通路中。2.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了棉蚜共生菌的16S rDNA序列V3-V4区,并对细菌的群落和丰度进行分析。发现棉蚜体内共生细菌主要属于变形菌、厚壁菌和放线菌三大门类。变形菌门中的布赫纳氏菌在每个处理中都是最优势种群。在2-十三烷酮、单宁、槲皮素、棉酚处理组和对照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3.03%、92.65%、91.33%、54.61%和89.53%。在2-十三烷酮的胁迫下,沙雷氏菌的丰度明显降低,其他次级共生菌的种类和丰度增加。棉酚的处理与对照组差异最明显,布赫纳氏菌丰度降低、沙雷氏菌的丰度增加,群落多样性显著提高。单宁和槲皮素处理组中均存在差异物种,但群落结构整体变化不大。3.用两个浓度的氧化乐果胁迫处理棉蚜后,检测其体内共生菌的16S rDNA序列V3-V4区,共获得了 84个OTU序列。这些细菌仍然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中。低剂量氧化乐果胁迫下,群落的多样性下降,只有布赫纳氏菌的比例增加,其它菌种的丰度均有所降低,沙雷氏菌的降低趋势最为显著。高剂量的氧化乐果胁迫下,群落多样性变化不明显,但是均匀度有所升高,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群落系统。其中,布赫纳氏菌的丰度显著下降,多个次级共生细菌丰度显著上升。4.利用Illimina HiSeq 2500和Picbio RS Ⅱ平台完成了棉蚜全基因组的从头测序,质控过滤后获得557倍覆盖度的二代数据和32倍的三代数据。由于棉蚜是杂合度较高的物种,因此选择平均长度达到7,305 bp的三代测序技术减弱其杂合度对测序结果的污染。经过数据分别单独组装再联合组装之后,获得392 Mb高质量的基因组序列,其中scaffold序列N50为1.05 Mb,contig序列的N50为304 kb,覆盖度达到99%。5.采用从头预测与同源注释相结合的策略,发现棉蚜基因组中含有59,640条重复序列,总大小为68Mb,约占基因组的17.46%。在基因结构预测中,通过从头预测、同源比对,再结合公开发表的棉蚜转录组数据信息,获得15,386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比对到公共数据库后,有14,504个基因获得同源序列,另有882个基因是棉蚜物种特有的。此外还注释得到了 92个miRNA基因,102个snoRNA基因,431个tRNA基因和596个rRNA基因。6.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比较分析棉蚜与豌豆蚜、麦双尾蚜、家蚕、黑腹果蝇、意大利蜜蜂、冈比亚按蚊、烟粉虱、褐飞虱、小菜蛾、猎蝽、赤拟谷盗、柑橘木虱、金小蜂、斑蝶、人体虱、叶螨和人的基因组数据。发现棉蚜的基因被分到8,006个家族中,其中有886个家族是棉蚜特有的。进化分析和物种分歧时间分析结果显示,半翅目昆虫的分化大约是在298.6(202.5-373.4)百万年前,蚜科从中分化出来是发生在234.7(130.9-330.6)百万年左右,棉蚜在蚜科中的分化时间大约是在34.2(11.2-71.2)百万年以前。7.比较棉蚜、大豆蚜、桃蚜、麦双尾蚜和豌豆蚜的基因测序情况,发现棉蚜的基因组测序质量最高。在棉蚜、大豆蚜和桃蚜基因组中分析与外源物质适应性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现这类基因在棉蚜中有轻微的扩增,大豆蚜中则出现收缩现象,桃蚜中的扩增趋势较为明显。构建KEGG代谢通路,发现棉蚜中的大量基因参与外源物质适应性相关的代谢通路,大豆蚜和桃蚜中参与的代谢通路较少。
其他文献
通过室内生测实验筛选了 20株细菌对禾谷孢囊线虫二龄幼虫运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XZ33-3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抑制效果最好,然后依次是XZ 17-1,XZ 24-2-1,MH 58-60-10,MH 58-60-04,MH 01-04-01。通过16S rDNA测序对这些细菌进行鉴定,利用API 50CHB试纸条从生理生化方面测定了他们对碳源和氮源的利用,并测定了他们对植物的促生作用。鉴定结果显示,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发育成熟是后续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前提。然而,有腔卵泡内的卵母细胞在已具备减数分裂恢复能力时却一直处于减数分裂阻滞状态。这种阻滞只有在促性腺激素LH峰到来后才解除。已有的研究表明卵母细胞自身的腺苷酸环化酶ADCY产生的高水平的cAMP是维持这种阻滞的关键原因。相反,卵母细胞内的磷酸二酯酶PDE3A能够特异性的降解cAMP从而使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得以恢复。目前的研究认为通常情
玉米定向播种技术是未来实现增产的主要方法之一,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显示,玉米定向播种技术比传统播种技术增产效果明显。为解决玉米机械化定向播种的根本性难题,本课题开发研制了一套集电磁振动定向理论与机器视觉识别技术为一体的种子定向排序输送系统,为玉米定向播种的实现奠定基础。通过对种子的外观尺寸、千粒重、密度以及与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的测定,明确了玉米种子的外观及物理特性;通过人工对玉米定向播种进行了初步
生物体细胞内钙稳态对于维持细胞正常机能至关重要。钙稳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钙稳态失衡可导致细胞内钙浓度异常性升高,即钙超载,从而影响钙信号调控作用,导致细胞及细胞器功能异常,严重时可诱导细胞损伤或凋亡。冷冻保存作为刺激因素可导致卵母细胞内钙稳态失衡,但这种失衡机制及其与冷冻损伤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在玻璃化冷冻保存成熟牛卵母细胞前阻断内质网钙通道,探明介导钙稳态失衡的主要钙通道及其作用机制。
本研究以甘薯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品种维多利及其突变体HVB-3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得到差异表达基因,从中克隆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IbNAC29和IbDXS,并分别将其转化拟南芥,分析其功能。对本实验室克隆的IbGGPS和IbZDS基因进行了功能鉴定,获得了高类胡萝卜素含量转基因甘薯新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维多利及HVB-3转录组测序是通过Illumina HiSeq2500高通
食醋作为为数不多的酸性调味品,受众面广、消耗量大。食醋有益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以食醋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的市场潜力巨大。市售食醋类保健食品多采用额外添加昂贵的中药材、珍珠的方式。事实上,食醋自身促进健康作用的诸多机理尚不清楚,食醋特色工艺在其中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剖析食醋特色工艺、发掘食醋的活性因子,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不仅具有很好的科学意义,也可为食醋类保健食品开发提供科学的思路,进而产生工业价值。
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种广泛污染于粮食作物和食品中的的真菌毒素,是近年食品安全领域关注的风险因子之一。OTA具有肾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和致畸致癌作用,其中肾脏是OTA最主要的靶器官。关于OTA肾毒性机理的研究很多,但关于OTA对人胚肾细胞HEK 293周期分布和DNA损伤影响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研究OTA对HEK 293细胞周期分布和DNA损伤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 OTA的肾毒性机
玉米开花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适宜种植区域的重要因素。玉米茎腐病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严重土传病害,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在我国每年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约为5%-10%。前期研究发现ZmCCT具有一因多效性:既能通过光周期途径调控玉米开花期,是影响玉米开花期和种植范围最为重要的基因;同时能够调控玉米对禾谷镰刀菌茎腐病的抗性。研究还发现,ZmCCT基因上游2.4kb处的一个CACTA转座子插入是造成ZmCCT在开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一类由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全球每年约有25%的粮食会受到真菌毒素污染。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分的1A类强致癌物。柄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TC)是AFB1的合成前体,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被IARC划分为2B级致癌物。截止到目前,由于数据的缺乏,世界各国还未对食品中的STC进
缟蝇科Lauxaniidae属于双翅目(Diptera)缟蝇总科(Lauxanioidea)。世界已知3亚科166属2000余种。缟蝇成、幼虫营腐食性和菌食性生活,经常在落叶、稻草、腐烂的树桩或鸟巢中活动,在降解有机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部分属的成虫可访花,有助于植物传粉;对环境变化敏感,已被欧洲专家用作农田生态系统环境变化评价的指示生物。本论文对中国北方地区缟蝇科昆虫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