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管壁砂砾撞击作用下弹性波的激发与传播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j0425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气井出砂是油气资源开采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出砂监测技术是制定生产计划、协调生产进度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提供实时、定性乃至定量反映生产井出砂情况的信息,以确保生产计划的最优性。本文针对外置式气井出砂监测问题,重点研究了砂砾撞击管壁模型及管壁介质中近场范围内弹性波的激发与传播特性、基于近场波束聚焦原理的自适应出砂量计算模型以及相应的多通道数据采集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气井出砂超声监测基本原理,使用解析方法对集中力作用下的管壁介质中弹性波的激发与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此外,在COMSOL软件中建立了气-固-气分层柱状介质模型,用砂砾撞击管壁时的集中力模型模拟砂砾撞击,并根据待研究问题在管壁介质中设置相应的探测点,对集中力激发的弹性波在管壁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展开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波束聚焦原理的自适应出砂量计算模型,优化了开展模型实验验证所需要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缓存和传输架构,实现了自适应信号幅值触发和连续数据流的缓存和传输,优化后的多通道信号采集板卡的数据吞吐率为640Mbps。最后,开展了气井出砂模拟实验,利用多通道信号采集板卡对气-砂两相流作用下的管壁弹性波信号进行采集,并针对实际出砂量与监测出砂量之间的线性度,对自适应出砂量计算模型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砂砾撞击管壁激发的弹性波信号的频域特性与砂砾半径和撞击速度有关;撞击点近场范围内,砂砾撞击方向影响探测点处接收信号的幅值,撞击点到各探测点的距离差影响探测点处接收波形间的时延。模拟实验发现:相比传统的单阵元出砂量计算模型,自适应出砂量计算模型能够有效地改善出砂量监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线性度;结合前期校准和后期数据回归分析,自适应出砂量计算模型可有效提高出砂量反演的准确度。
其他文献
低渗透油井的开采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常规游梁抽油机能耗偏高,不易实现低冲次,针对该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偏心轮式抽油机。主要开展的工作有以下四个方面:1、运动学分析。建立悬点运动规律,分析该抽油机的运动特性影响因素,再以最大加速度最小为目标,优化整机机构尺寸。得出结论:该抽油机在上冲程运动平缓,利于采油作业;相比常规抽油机,优化后该抽油机运动特性优异,更适合于低冲次油井。2、动力性能分析。结合平衡及
随着HSE体系在石油石化行业的推进,石油特种车辆的人机工程学设计越来越重要,但其中舒适度评价常存在影响因素繁多、难以定量评价等问题。为此,本文分析了影响司钻工操作舒适度评价的因素,确定了研究变量,建立了司钻工操作舒适度的多变量综合评价模型。首先,结合人机工程学理论,整理了修井机司钻工操作舒适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应用AHP-熵值法、多级模糊评价法计算了各因素的权重集和舒适度测度值,遴选出权重值大、测度
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常用于控制井身轨迹并且能有效提高破岩效率。钻头作为在导向钻井作业常见使用的钻井工具,其岩石作用过程十分复杂难预测性,致使无法直接地研究钻头在井下的受力特性以及运动情况。为了研究旋转导向钻井过程中钻头的力学行为,本文在研讨PDC钻头在旋转导向钻井中的失效机理、受载规律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基于钻头的几何学理论,研究了PDC切削齿坐标位置,给出了钻头切削轨迹函数,在此基础
从钻井设备方面提高钻井的效率、节约更多资源,设计一种存取单根方便、自动化程度高、能大数量储存钻杆、便于转移的装置是尤为重要。以文献分析为导向,以陆地钻杆自动存取系统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首先了解了常用钻具、套管的基本参数、公路运输标准;以单次存取(存取非连续)为研究假设,从系统结构及原理、工作流程、控制信息获取原理以及功能拓展调节方式四个方面描述了系统总体方案;其次是分析及确定储存库储存方式,并对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调研,掌握了钻机绞车传动方式、行星传动优化方法和行星传动性能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钻机绞车用大功率行星传动的优化设计和性能分析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为充分发挥行星传动结构紧凑、体积小的优点,为海洋钻井平台钻机绞车提供更优的传动方案,以1500HP电驱动行星传动绞车的相关参数为依托,首先研究了钻机绞车行星传动的静力学性能,为后文优化设计中的齿面接触和齿根弯曲约束条件提供依据。分别建立
随着钻机自动化以及水平井技术智能化的快速进步,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发展对钻井技术提出的新要求。现有的自动送钻系统(基于地面钻压的自动送钻系统)很难准确控制井底钻压,因此通过使用了过大余量(准确值与施加值之差)来控制地面钻压来实现自动送钻。不恰当的余量可能会导致钻柱系统失稳,存在钻柱“锁死”风险,在这种剧烈接触疲劳累积的工况下极易发生钻具失效损坏,造成卡钻等钻井事故。因此,非常有必要研制一种新型的自动
碳纤维抽油杆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适用于深井、超深井和腐蚀井,它的推广使用是提高采油效率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夹持装置作为碳纤维抽油杆作业车的核心装置,本文对夹持装置的优化设计能使其稳定地运行,这对于碳纤维抽油杆的推广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已有的三代碳纤维抽油杆作业车的夹持装置进行调研、对比分析后,改进设计了碳纤维抽油杆作业车的夹持装置,并设计出一种全新的碳纤维抽油杆扶正刮蜡装
针对牙轮钻头易掉齿、脱齿导致钻头失效、镶齿试验条件十分苛刻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及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镶齿有限元模型,研究分析不同条件下镶装对牙齿、齿孔受力、变形的影响规律。首先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分析得到牙轮钻头的主要失效形式:牙齿材料或镶齿工艺选择不合理,牙轮齿孔对牙齿没有足够的预紧力,是导致牙齿失效的重要原因;其次,通过三牙轮钻头几何学分析,建立准确镶齿有限元模型,并对有
以人工为基础的排管作业效率较低,安全性不高,工人劳动强度大。为了解决该问题,在陆地钻机上引入自动化设备实现钻杆自动排放是石油自动化设备研究的一大方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陆地钻机二层台自动排管系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首先对比分析国内外现有自动排管系统,提出了最适合陆地钻机的整体方案。该系统在排管方式上以夹持排管方式为主,推扶排管方式为辅;配合常见的X-Y型指梁完成管具运移;结构上采取直接安装在二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为剖析对象,结合前人成果,以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理论为依据,基于岩心观察、测井数据分析以及铸体薄片、物性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等,对马岭地区长8油层组成藏地质特征及主控因素开展研究。研究区整体为大型构造不发育的西倾单斜,局部发育鼻状隆起,具有良好继承性,主要受西南物源影响,全区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研究区优势相。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