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果花叶病毒和苜蓿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创制及其应用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888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是重要的蔬果作物,而大豆是重要的蔬油兼用作物,也是人类和牲畜的优质蛋白来源。然而,番茄和大豆生产中极易感染各种植物病毒,并造成巨大的产量和经济损失。凤果花叶病毒(pepino mosaic virus,PepMV)和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分别是世界范围内番茄和大豆作物的重要病毒病原,严重威胁着番茄和大豆安全生产。迄今作物病毒病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而简单快速、灵敏特异、准确实用的检测技术是病毒病监测、预警和开展绿色防控的关键。为此,本研究分别创制了抗PepMV和抗AMV的特异、灵敏的单克隆抗体,并以创制的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了检测这两种病毒的灵敏和特异的血清学方法,为PepMV和AMV的诊断检测、流行病学研究以及科学防控提供试剂和技术支持。1.凤果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创制及其血清学检测方法用差速离心的方法从感染PepMV的本氏烟中提取了PepMV粒子,病毒粒子作为抗原免疫BALB/c雌性小鼠,利用鼠杂交瘤细胞技术创制分泌抗Pep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免疫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的融合、PepMV抗体选择和细胞克隆,获得6株分泌高度特异和高度灵敏的Pep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即15B2、8H6、23D11、20D9、3A6和8E3。这些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类型均为IgG1、kappa轻链,间接ELISA效价均达到10-7。Western blot实验分析发现,6个PepMV单克隆抗体均特异性识别PepMV的衣壳蛋白。ACP-ELISA结果显示,6个单克隆抗体均与PepMV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而不与番茄黄曲叶病毒、番茄斑驳花叶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马铃薯X病毒和健康植物发生交叉反应。以创制的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了检测番茄植株中PepMV的ACP-ELISA、dot-ELISA、Tissue print-ELISA和DAS-ELISA四种血清学方法。建立的ACP-ELISA、dot-ELISA和DAS-ELISA方法检测病叶粗提液的灵敏度分别达1:163,840、1:20,480和1:1,310,720倍稀释(重量/体积,g/m L)。利用建立的血清学方法对田间样本中的PepMV进行了检测分析,并用RT-PCR和DNA测序验证了4种血清学方法检测PepMV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苜蓿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创制及其血清学检测方法用差速离心的方法从感染AMV的大豆植株中提取了AMV粒子,以提纯的病毒粒子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雌性小鼠,利用鼠杂交瘤细胞技术创制了5株分泌AMV的高度特异和灵敏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即22G7、7G12、13G1、21D5和22D2。5个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的间接ELISA效价均达到10-7。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发现,5株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识别AMV的外壳蛋白。ACP-ELISA分析发现,5个单克隆抗体均与AMV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而不与大豆花叶病毒、大豆矮化病毒、黄瓜花叶病毒、李属坏死环斑病毒、苹果坏死花叶病毒和健康植物发生交叉反应。以创制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了检测大豆中AMV的ACP-ELISA、dot-ELISA和Tissue print-ELISA三种血清学方法。建立的ACP-ELISA和dot-ELISA方法检测病叶粗提液的灵敏度分别达1:81,920和1:20,480倍稀释(重量/体积,g/m L)。利用建立的血清学方法对田间大豆样本中的AMV进行了检测分析,并用RT-PCR和DNA测序验证了三种血清学方法检测AMV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百合作为重要的球根植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在食用药用和观赏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因此也被称为“球根花卉之王”。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百合鲜切花的需求量逐年递增,目前已经是国内继月季和菊花之后的第三大鲜切花材料。但是百合鳞茎的快速繁殖问题一直没有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对百合的大规模产业化种植和商业化应用有很大的影响。蔗糖作为植物生长发育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在百合小鳞茎发生发育过程中
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杜鹃属种质资源,但其利用率相对较低,杜鹃属植物大多不耐热,夏季的高温是限制杜鹃花在城市绿地中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光合反应是植物对高温最敏感的生理反应之一,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Rubisco)的活性降低是热胁迫下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Rubisco的活化依赖于其激活酶R
设施大棚内杀菌剂高频高剂量使用和有机肥大量施用导致杀菌剂在有机肥施用土壤中的残留污染。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非靶标动物不仅能富集和降解农药残留,而且其肠道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储存与传播的潜在载体。然而,有机肥施用土壤-蚯蚓生态系统中杀菌剂消解与生物富集特征仍缺少相关研究,同时蚯蚓肠道是ARGs研究中一个被忽视的重点,尤其是杀菌剂胁迫下蚯蚓肠道菌群及ARGs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典型
芥菜(Brassica juncea)是重要的十字花科经济作物,作为蔬菜、油料和调味品作物被广泛种植,芥菜独特的风味主要源于次生代谢物质硫苷(Glucosinolates,GSLs)。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其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不育系中线粒体功能紊乱通常会通过线粒体反向信号途径(Mitochondrial Retrograde Signaling,MRS)调控核基因表达。线粒体反向信号在感知和响应内
小麦赤霉病是当前制约小麦产量和麦类食品安全的主要病害之一。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nearium)作为该病的主要致病菌,能快速响应外界胁迫,展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但目前其胁迫应对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协同转运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普遍存在于各类生物中,借助细胞内外的电化学浓度梯度促进各类底物的跨膜转运,在微生物应对环境胁迫中十分
核因子Y(Nuclear Factor Y,NF-Y)是一种异源三聚体转录因子,几乎所有真核生物中的NF-Y都具有与CCAAT元件结合的能力,也被称为CCAAT结合因子(CCAAT-Binding Factor,CBF)。已有研究表明,动物的NF-Y复合体在细胞增殖和凋亡、肿瘤和癌症的发生、应激反应、生长发育等许多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但是,关于昆虫NF-Y转录因子的研究至今鲜有报道。翅二型昆虫褐飞
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又被称为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其凭借低成本、高灵敏度、速度快、高通量的优势,自首次在病毒检测中应用以来,在近几年获得快速发展。目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已发现数百种新病毒,极大改变了人类对病毒种群数量和进化的认识和了解。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实现对未知病毒的快速检测,在植物病毒诊
近年来,稻曲病已成为我国水稻产区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其病原菌稻曲病菌通过菌丝侵入水稻,向水稻深层组织的拓展也由菌丝完成,因此了解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向培养基中分别添加20种常见氨基酸来探究氨基酸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补充L-亮氨酸、L-异亮氨酸可以促进稻曲病菌菌丝的生长;补充L-酪氨酸、L-半胱氨酸则对稻曲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
在果蔬采后损失中,真菌病害引起的果蔬腐烂变质被认为是造成果蔬损失的重要原因。化学杀菌剂虽然具有高效、便捷、廉价等优势,但因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威胁,其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的应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约束,急需新的有效替代方案。而生物拮抗菌剂是当前控制果蔬采后病害最有前景的策略之一,其中细菌因其繁殖速度快、数量多等优势是生物拮抗菌剂研发的重点和热点。尽管当前细菌拮抗菌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研发出几种
香草硫缩病醚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潜在植物保护作用的低风险、高效植物诱抗剂,具有国际原创性。为使香草硫缩病醚尽快推广应用于田间实验,研究并阐明香草硫缩病醚在土壤生态环境中的赋存形态及降解转化规律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两种不同位置标记的14C-香草硫缩病醚(A、B)为示踪剂,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从质量平衡和示踪动力学角度,研究厌氧条件下香草硫缩病醚在四种典型土壤(黄松土 S1、红砂土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