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时间里的人: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研究 ——基于时间社会学的视角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zh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速发展新时期,激烈的竞争环境、攀升的生活成本、盛行的量化绩效考核方式……使高校青年教师陷入相互竞争、加速追逐、与时间赛跑的焦虑状态。出世与入世的纠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由思想与体制规范的对立复杂交错,使心浮气躁之态和急功近利之风盛行,高校青年教师很难再守着“一张安静的书桌”平心静气地“十年磨一剑”,“闲逸的好奇”成为一种浪漫主义奢望。匆忙原本无可厚非,但若匆忙的动因并非源于浓厚的学术旨趣或发自纯粹的理想坚守,就需重新思考造成匆忙的原因究竟为何。罗萨提出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将时间视为一种社会总体现象,认为加速几乎无差别地对社会结构、进程、体制、人际关系、个体经验和个人认知等产生负面影响。然而现代人的时间症候是在特定时代背景和与其他社会变量的关系中产生的,社会时间有其不同层面与结构,“社会时间类型学”为解释现代人的时间症候提供了能够弥补这一缺陷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每一层面都有各自的时间结构化特征:在个体层面是“自我时间”,在群体层面是适应于非正式互动的“互动时间”和适应于官僚机构或其他正式组织的“制度时间”,在社会文化层面是“文化时间”。四种时间层面相互“嵌入”,形成“分层”,在寻求结构性“同步”的过程中相互牵制,决定了身处时间结构中的人们的时间感受。基于此,本研究建构了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并开发出一套《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1008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在性别、学历、抚养未成年子女人数、学校层次、地区几个方面呈现异质性特征。此外,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与工作绩效之间呈现出倒“U”的关联性,与身体亚健康程度之间也具有显著二元相关性。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目的性访谈发现: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主要表现在“自发性”加班导致的过劳焦虑、“竞赛式”匆忙引发的加速焦虑和“自责式”时间管理引致的时间失控焦虑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影响因素发现:在文化时间层面,政策话语中的“加速”偏好与社会舆论中的“人才年轻化”取向共同塑造了一种“竞速”文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助力下使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职生活驶向“快车道”;在制度时间层面,各种考核要求中的时间节点造成强烈的“倒计时压力”,生活与工作时间边界模糊增加了“隐性工作时间”,时间碎片化引发注意力障碍延长了“无效工作时间”;在互动时间层面,竞争逻辑使高校青年教师之间情感淡漠、互动疏离,然而在不愿掉队的同步偏好下又难以摆脱对他人的持续关注和暗中比较;最后在自我时间层面,膨胀的时间期望与较低的时间效能感将高校青年教师推向或“战”或“逃”的两极,沦为辛劳的“时间穷人”。现代高校学术职业时间结构的四个构面形成层层相扣的完整结构——自我时间受互动时间同步偏好的影响,在制度时间的规定下,通过文化时间的价值导向,意义完整的联系在了一起。时间的结构化要求与行动者期望在“产生冲突”与“达成一致”间不断碰撞、摩擦,通过行动者对自己的“反思性监控”达成与时间结构的调和与共生,由此产生的行动结果为高校学术职业时间结构的“再加速”提供支持,促成高校学术职业“加速循环圈”的进一步加速运转,由此循环往复、不断加速。学术职业时间结构的加速循环促成了高校“青焦”(时间焦虑感偏高的青年教师)群体的诞生,也造成部分高校青年教师选择“躺平”的意外结果。因此,国家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各项支持政策应遵循学术职业内在发展规律,灵活设置时间要求,弱化“加速”宣传,注重内涵引导;高校行政部门应转变工作职能观念,从高校教师的“管理者”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服务者”,淡化“淘汰”色彩,减少管理的形式主义,以为教师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制度支持;优化“共同体”环境,改善高校青年教师互动时间生态,营造以“相互信任”为基调的教师文化,充分激发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热情与教学活力;高校青年教师也应加深自我认知,对个人职业生涯作出长远、合理的规划。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反应扩散过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连续空间上偏微分反应扩散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对复杂网络上反应扩散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却因其超高维数和强非线性特征至今还受到极大限制,亟需有所突破。本文针对复杂网络反应扩散系统的图灵分支、稳态分支和Hopf分支,以及一般分支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复杂网络反应扩散系统的图灵分支理论及其应用。在数学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