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热表面引燃发动机润滑油点火及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表面点火是造成汽车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最易引燃滴落燃油并引起汽车火灾的热表面是发动机舱内部及排气系统所在区域,该区域在汽车运行过程中集聚了大批热址。但目前针对热表面引燃易燃液体的实验数据相对有限,且很少进行基础研究解释热表面点火机理。因此,开展汽车热表面引燃发动机润滑油点火及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对热表面点火机理的理解、热表面点火的防治及提高汽车工业系统的安全性有重大意义。为此,本文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对热表面引燃发动机润滑油的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点火延迟时间、热衣面点火温度、热表面点火概率、火焰结构、典型火焰高度、火焰传播速度及特征火焰温度。主要结论如下:热表面温度逐渐升岛,点火延迟时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450℃为临界点,点火延迟时间下降速度减缓;汕批在0.1-0.4 ml范围内,点火延迟时间随着油掀增多也呈珀大趋势,0.4-0.5ml时点火延迟时间相近,均在0.68-1.3 s内波动;点火延迟时间与液滴直径密切相关,液滴直径越大,点火延迟时间越长。实验单次喷射的油量从0.1ml增加至0.4 ml时,热表面点火最低温度由370℃下降至310℃,而油痲升至0.5 ml时,其最低点火温度为312℃。此外,温度范围内的热表面点火是概率性事件,概率性行为发生在42-50℃的温度差范围内,其结果呈现S型分布。火焰燃烧初期的点火核心商度在3.13-5.978 cm之间,与热表面温度呈指数函数关系。随着热表面温度升高,火焰传播速度先升高后在480℃时趋于稳定。随着汕证的增加,火焰传播速度先升高后呈下降趋势,同等温度下,油砬为0.2ml时火焰传播达到最大们。蓝焰平均温度在732.75-1161.5℃范围内,蓝焰存在时长与温度无明显关联,均在0.025-0.05 l s之间。热焰平均温度在986.9-1540℃范围内。火焰温度和热焰高度最大值均与油黛呈正相关,且热焰高度最大值范围在7.03-8.87 cm内。
其他文献
煤层的地下开采会使其上覆岩层中形成导水裂隙带,导水裂隙带作为主要的矿井涌、突水通道,与煤矿的安全生产紧密相关。目前小保当一号井正处于开发阶段,采动引起的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尚有待研究。2-2煤层采动下的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及渗流特征,对于矿区后续的水害预测防治具有参考价值。本文选定陕北榆神矿区小保当一号井作为研究区,通过渗透试验、压汞法测试、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及数值模拟实验等手段,研究了区内导水裂隙带的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边坡处治技术也愈发成熟,但在边坡治理方案设计时对一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如设计时未充分结合边坡的破坏模式、方案选型受设计者的主观影响、一味追求安全而忽略其他方面需求等,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所设计的方案不够安全或者不够经济。本文研究对象区域内的边坡设计仍以经验类比为主,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不利于节约工程成本。因此,为使边坡全面满足安全、经济、美观等要求,采用科学的方
图像融合的目标是将同一场景下不同图像的有效信息提取到一幅新的图像中,获取更全面信息,更有利于后续处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是图像融合的重要分支,红外图像反映物体的热辐射情况,可见光图像捕捉物体反射的可见光信息,两者具有较强的互补特性,对这两类图像融合是当前热门任务之一。目前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安防、军事、汽车等领域。本文主要针对基于显著性检测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内
榆神矿区赋存大量的优质煤炭资源,但是该矿区水资源匮乏,采煤活动会导致地下水资源漏失,破坏生态环境,诱发地质环境问题。本文以小保当一号井112201工作面为地质背景,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单采及复采情况下覆岩的变形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小保当一号井全井田进行开采影响分区预测。本文以实现保护水资源和煤炭安全开采为目标,从小保当一号井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入手,运用关键层理论、变形分析方法
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不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还是陆地上面积最广、结构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在保障林业生产、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及时、准确、高效地获取林地变化信息对于林业部门监管林地资源显得极其重要。随着空间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出现为林地变化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钛及钛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抗蚀性能佳等优点,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理想的结构材料。而航空工业的高速发展对其构件性能愈加要求苛刻,传统观念下,研究者总是追求钛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和基体呈均匀分布,仅产生有限的增强。因此,本文以石墨烯纳米片(GNPs)为增强体,广泛应用的纯钛和Ti-6Al-4V(TC4)为基体,利用粉末冶金调控GNPs的分布形态及基体的变形建立复合材料的多尺度结构,改善其性能。通过光学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由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快速发展,皮影戏作为一种由说、唱及音乐结合,由艺人操作的复杂的视听表演艺术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皮影戏工艺相对繁琐,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但是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扬。为更好的传承皮影戏,实体皮影逐渐转化为数字皮影予以保存。数字皮影相较于实体皮影有制作简单、易储存、易传播推广等优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添了新活力。近几年,数字
瓦斯事故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瓦斯主要成分为CH4。CO2是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CO2驱替煤层CH4,既可以增加CH4产量,也可以降低空气中CO2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桑树坪煤样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实验室实验、COMSOL模拟、现场工业性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研究CO2驱替CH4的影响因素及现场应用效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langmuir拟合方
区块链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快速发展,其特有的技术特性适应于各个领域信息管理。当前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存在安全信息失真以及安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对矿井安全管理提出挑战。为此,本文以煤矿安全信息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模式,以改善传统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存在的信息孤岛、信息失真等问题。首先,从区块链技术开始着手,对区块链技术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和特有属性进行系统分析与描述。通过文献综述
随着煤矿机械化采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新型掘进设备的投入使用,由综掘工作面衍生而来的快速掘进工作面出现。其掘进速度加快,会导致粉尘的产生量急剧增大,在巷道内迅速扩散,高浓度粉尘不仅威胁煤矿工人的身心安全,而且阻碍高效生产作业。因此,对快速掘进工作面高效防尘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快速掘进巷道长压短抽式通风除尘系统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抽风筒除尘系统及附壁风筒控尘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