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韩国文明意识的转换及对中国认知的变化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ux1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西势东渐”潮流的推动,面对传统中华文明秩序濒临崩溃的局面,朝鲜王朝社会随之经历了一系列剧烈的思想阵痛与自我变革。这一过程相较于周边诸国可谓格外复杂艰辛。其根本原因在于,朝鲜半岛历代王朝国家长期接受“中华文明”的思想根深蒂固而积重难返。换言之,即“西势东渐”之前,朝鲜半岛上历代王朝国家将“中华文明”作为普遍价值准则而确立的独特自我价值体系牢不可破。这一历史惯性的延续,也就注定了它在日后迈向“近代”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需要处理作为传统普遍价值理念的“中华文明观”;二是又要顾及“中华”意义涵盖下的相对利益共同体——“中国”。一言以蔽之,即“中华文明”与“中国”,乃朝鲜王朝近代转型过程中,抑或是近代韩国社会重构自我价值体系时不可绕开的两大课题。基于这一前提,本文立足于“文明论”,试图通过重点考察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至二十世纪初,朝鲜王朝对传统中华价值理念的变革,以及在此过程中与中国关系和对中国认知的变化,进而勾勒出其迈向近代、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从“文明”视角来观察近代前后的朝鲜半岛以及中韩关系,既能较为清晰地展现近代之前同一文明(即“中华文明”)笼罩下中韩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又有助于把握近代前后受西洋异质文明冲击之际,因中华文明的解构而引发的中韩之间“共性”的快速剥离,以及韩国自身“个性”的凸显。这种通过韩国视阈划分东西文明差异的研究,多少也将“西洋文明”进行了“相对化”与“他者化”,从而对于摆脱我们现已习以为常的“西方中心主义”或“进步论·发展论”式的历史叙述框架亦有裨益。除绪论部分外,全文共由五大章节组成,每一章节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在厘清“中华思想”与“中华秩序”两大概念的基础上,大致考察了朝鲜半岛对于“中华思想”的受容和加入“中华秩序”的整个历程。其中,重点论述了十七世纪明清鼎革之后,朝鲜王朝“中华”意识的流变,以及对“中国”认知的变化。通过研究可知,整个前近代时期朝鲜王朝的“中华思想”,即对“中华文明”和“中国”的认知可谓表现复杂。前者作为一种深层的价值理念,从未发生过本质性的变化;而后者作为现实存在,往往会伴随客观条件的波动多有变化。第二章,重点考察了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洋势力日渐近逼的情况下,朝鲜王朝统治阶级所作的一系列应对举措,以及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类思想变革。通过分析研究可知,从1840年代前后至1880年代前后,朝鲜王朝在西势东渐的冲击下,开始逐渐脱离了传统的中华思想与中华体制。即,不再是以中华文明作为唯一的至高准则,也不再完全束缚于同中国(清)之间的宗藩关系。第三章,以1894年清日战争为界,主要考察了此次战争之后,随着朝清两国宗藩关系的废止和大韩帝国的成立,朝鲜王朝内部思想意识的再度革新,以及对于中国认知的新动向。其中,重点以《独立新闻》和《皇城新闻》为依据,分析探讨了当时朝鲜社会内部文明意识的分化。这一阶段朝鲜王朝内部的思想意识可谓呈现出了两大特征:一是“自主独立思想”的确立和“文明开化理念”的普及;二是基于全新价值理念基础上的,对于“中国”的拒斥与疏离。第四章,着眼于1905年《乙巳条约》签订之后,韩国所处境遇的新一轮变化,进而重点考察了随着日本在韩统监制度的确立,大韩帝国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而展开的一系列“爱国启蒙运动”,以及在此过程当中近代韩国“民族”概念的形成和“民族主义”思想的确立。通过分析这一时期韩国发行的种种报刊杂志内容可知,此间形成的一系列民族国家思想,可谓起到了近代转型期韩国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并对日后的韩国社会以及中韩关系造成了深远影响。最后结论部分,重新梳理全文脉络,就整个近代转型过程中韩国社会文明意识的转换及对中国认识的变化予以总结、评论。
其他文献
随着高压柔性直流系统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和广域互联网络的持续发展,高压柔性直流电网规模快速扩大,造成直流系统短路电流上升速率和峰值快速攀升,对直流断路器造成极大压力,甚至可能超过其最大开断能力,因此必须对直流短路电流进行深度限制并对短路能量进行快速耗散,以降低直流断路器的电气应力并实现短路故障的快速开断。现有故障开断方案大多对故障限流和能量耗散进行单独考虑,主要采用限流电抗器网侧增阻方法进行短路电流
近年来,结构朝着轻柔的方向发展,在设计、施工、服役各个阶段展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进行结构非线性分析是工程师准确把握结构承载性能的重要手段。结构非线性分析有两种方法:一是解析法;二是数值模拟法。由于解析法对结构类型和边界条件要求过于苛刻,应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非线性有限元法成为了最为常用的方法。非线性有限元的研究主要存在于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非线性有限单元模型的建立,这项研究是基于单元层面上的。根据
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必然趋势。由于风、光等能源的随机波动特性,电力系统不确定性激增,电网运行状态复杂多变,威胁电网可靠经济运行,甚至引发大停电事故。电力系统潮流分析(包括潮流计算与最优潮流计算)是保障电网可靠经济运行的基础分析工具。然而,为及时有效地应对强不确定性的重要影响,电力系统潮流分析计算频次激增:一方面,为有效考虑各类不确定性因素,需引入海量场景,执行潮流分析,
目前,在一次能源消耗占主导地位背景下,我国能源资源利用率较低,大量中低品位余热被直接排放于环境中。因此,有效回收低品位余热对减少环境污染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系统能够将余热转化为功,是中低温余热的一种有效利用方式。系统具有易操作、结构简单和投资成本低等优点,被认为具有较大的商业推广潜力。本文对ORC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在
自然界中岩土体与水环境持续不断的发生着物理、化学和力学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导致岩土体物理和力学性质不断改变,长期威胁着危岩、边坡、坝基等岩土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安全。开展水-岩作用这一基础性研究课题有助于揭示相关工程地质领域的灾变机理。我国西南区域发育着众多高陡边坡,库岸边坡的岩土体受水-岩作用影响尤为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依托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课题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翻译活动最为盛行的时期之一。“乌托邦”这一概念及其思想内涵,正是在这一时期被译入中国。本研究借鉴历史学科的概念史和思想史研究范式,考察乌托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与接受历程,分析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Utopia”由西方传入中国,因其概念的模糊性勾连起诸多文化翻译的问题,必须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加以考察。事实上,乌托邦在晚清中国并非凭空生成,其译介关联着进化论、佛学复兴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采、地下空间以及水电交通运输工程的大力发展,工程岩体的稳定性与断裂失稳问题日益突出。工程岩体在外荷载及自身重力作用下易诱发局部区域产生非均匀变形,致使局部化损伤区在多裂纹作用下进一步扩展贯通,给岩体断裂失稳预测及防治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此,论文以“裂隙砂岩变形局部化及破裂前兆信息识别研究”为主题,系统地分析了裂隙岩石变形局部化行为与断裂破坏模式,探究了加载过程中裂隙岩石的宏细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由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取得良好的反腐败效果。2018年国家正式成立监察委员会,从此开启了我国腐败犯罪调查的监察体制时代。全新的监察调查制度出现了一些难题需要解决。比如监察委员会调查腐败案件为何适用《监察法》而不适用《刑事诉讼法》,监察调查取得证据为何可以直接用于刑事诉讼,长时间留置的依据何在,监察程序如何有效保障人权,如何监督制约监察调查权等等。西方
贫困家庭的儿童容易出现教育、心理方面的相关问题,诸如儿童的孤独感、友谊质量等心理问题,在脱贫攻坚期间,对贫困儿童进行教育扶贫和心理脱贫极为关键,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关注和纠正,不但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还会影响后期的身心健康发展。相关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在目前“体教融合”的趋势之下,篮球运动作为团体运动,场地器材在我国校园普及程度较高,易于形成群体参与。因此,该研究先对贫困儿童的
在温度-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深部地下工程岩体的力学特性和渗流特性与常温常态时有很大的差异,且相关的研究资料还稍显欠缺。基于此因,本文采取开展室内试验,理论研究推导和数值验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砂岩在多物理场耦合条件下的力学强度特性和渗流特性,在考虑温度作用的基础上修正了Mohr-Coulomb准则和Hoek-Brown准则的经验参数,推导了考虑温度作用后的改进Duncan-Chang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