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种植户交易模式的选择及形成机理 ——基于烟台地区的调查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duck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农产品的供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农村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与城市所需农产品不足的现象同时存在,这种矛盾严重打击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户的增收。农产品交易是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环节,交易模式的选择对促进农产品有效流通、提高农民的收入至关重要。那么,农户基于自身特点采用何种交易模式来实现增收这一问题尤为值得探讨。研究影响农户农产品交易模式选择的问题,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对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陕西等地苹果产业不断发展,挤占了一部分烟台苹果的市场份额,苹果的销售出现了困境,果品交易过程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烟台地区苹果种植户为例,对其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首先对烟台地区的基本概况进行介绍,并阐述了烟台地区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其次,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烟台地区苹果种植户销售苹果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四种交易模式,即“果农+消费者”、“果农+商贩”、“果农+合作社”以及“果农+互联网平台”的交易模式,并且介绍了四种交易模式的优劣势,剖析了其形成机理。然后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四种交易模式的特点和影响苹果种植户选择行为的因素,最后运用典型案例补充并完善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期为烟台苹果流通、销售以及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了解到当前烟台地区“果农+商贩”的分散化交易模式仍然是苹果种植户的主流选择,这种交易模式是果农最熟悉的销售方式;同时农村地区合作社的发展展现了新的力量,为苹果等农产品的流通创造新的发展势头,但合作社不规范、果农对其了解少等原因限制了“果农+合作社”模式的发展;互联网平台销售农产品能够降低部分农户的交易成本,为其带来收益,但这种方式对农村、农户及政府的要求较高。此外,果农的个人因素、家庭情况、外部环境、交易过程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果农的选择行为;值得一提的是,农村中的“口碑”效应也是影响果农选择行为的一种重要因素。在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以下的政策建议供参考:一是规范农村合作社,发挥政府监督作用;二是加强农户对中介组织认可度;三是加大对农户教育、技术等投入,引进管理人才;四是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其他文献
漆艺历史悠久,在我国传统手工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髹饰语言与表现形式丰富而具有魅力。文章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和现有考古资料的整理分析,梳理我国漆艺髹饰的历史脉络,从传统漆艺髹饰表现形式与当代漆艺髹饰表现案例分析两个角度,阐述髹饰语言的演变,最终将研究成果呈现在个人实践创作作品中。文章针对漆艺髹饰语言与形式表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传统漆艺髹饰语言和当代漆艺髹饰语言的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并从其艺术特
方君璧是民国女画家群体的代表之一,其绘画作品种类丰富,特征鲜明,具有明显的东方意蕴、中西结合等特点,本论文试图在图像学的范畴下,阐述方君璧作为民国女画家群体的代表,其绘画题材与形式中所含有的东方意蕴、图像背后的内涵,以及民国女画家对民国油画产生的影响。首先论述方君璧作为民国女画家与民国油画之间的关系、民国女性以及女画家生存环境和面临的历史文化处境,随后梳理方君璧作品图像分类特点,接着论述方君璧图像
本文以云南东部山区白古村为考察对象,在详细陈述村落空间景观、家屋地貌和村落格局基础上,依照时间进路,论述社会历史进程中白古村的空间地志和时间形塑出的地域社会,借此解释近现代中国农村的普进化逻辑。首先,本文从权力的空间实践入手。伴随着清末新政的施行,白古村原有的以商贾和乡绅为中心的社会组织秩序开始解体,由此踏上了向“现代民族”的转型之路。20世纪前半叶所发生的乡村革命,无论是发生在清朝末年的“国家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又因为减负政策的落实,导致学生离校时间提早,可是家长还未下班,中间出现“空档期”。校外晚托班、辅导机构的师资质量难以保障,价格又高昂,安全方面还存在隐患,引发民众的担忧,孩子的课后接送、看护、教育等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重点关注。在2017年,《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课后延时服务全面展开。目前,课后延时服务在全国各省市取得了一些
社会排斥现象在校园中时常发生,比如被同学排挤、言语或者行为被其他同学忽视、想加入团体被拒绝等等。研究发现,在校园情境下,各种形式的社会排斥会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本研究从校园社会排斥的影响出发,探究校园社会排斥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为减少校园排斥的消极影响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心理弹性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常被当作中介变量来研究,对亲社会行为也具有促
利用虚假订单套取商家补贴的行为是在网络环境下出现的灰色经济行为,俗称“薅羊毛”,这种灰色经济行为事实上能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商家在涉及金额比较小时对这种行为的接受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当涉及金额大时,这种行为就存在很大的迷惑性,罪与非罪的界定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呈现出复杂性与隐蔽性的特点,甚至这中间还隐藏着专门从事“薅羊毛”的黑色产业链和犯罪团伙。对这些所谓的新型经济行为如何清晰界定违法与
内蒙古阿拉善延福寺与延寿寺分别为“阿拉善地区三大藏传佛教寺院之首”以及“阿拉善唯一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延福寺见证了阿拉善从清朝至今近三百年的发展,延寿寺架起了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与宁夏银川地区的沟通的桥梁。两寺院相距仅1.4公里,其仪式音乐更是体现着本土音乐与佛教音乐相互交融的音乐特点。“佛教音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音乐学领域需要研究和保护的对象。而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佛教音乐”对于我们认识
随着《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印发,在促进学校体育,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学习成绩协调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应试教育使学生面对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体质健康虽然得到关注但受重视程度还不够高,还有许多学校及家长对体育锻炼及体育学习充满排斥。本研究结合实际调查,将对河南省永城市小学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学习成绩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讨体质健康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将更好的协调体育
本文基于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理论,针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探究如何将茶文化故事在多维度上进行适应性选择翻译。以《一千零一叶(故事里的茶文化)》汉译英节选为例,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个层面入手,针对汉英的差异与翻译的难点,分析探讨出合适的翻译策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得出了结论:译者在翻译茶文化作品时必须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语言、文化、交际等维度上做出适应性选择,融
漫长世纪中,曾在这个凭借教育与教诲世代延续的世界上生息不断的人们,如何认识周遭世界的存在与死亡:用逻辑、用想象;用绘画、用文字;用诗歌、用神话。而其中,音乐也曾给予描绘使之升华:伟大的思想和理论为它规划构建,林林总总的作曲技法使其规范,作曲家的技术为其步步掌控,交响乐队为它乔装打扮,神话传说与信仰又赋予它新生的意蕴。《骷髅之舞》与《荒山之夜》分别由作曲家圣-桑与穆索尔斯基在十九世纪后半叶所创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