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UV-B辐射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土庄绣线菊水分生理和氮素利用及形态特性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ikk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水分始终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的最主要限制性因子之一,植物在其生长期经常遭受水分胁迫。不仅如此,随着大气同温层中臭氧浓度的减少,过量的有害紫外辐射(主要是UV-B,280nm-320nm)将穿透大气层达到地球表面。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这些地区的植物将不可避免地受UV-B和水分胁迫的共同作用。本实验是在北京东灵山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选择常见灌丛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建立UV-B控制实验。连续三个生长季每天增补9.4kJ?m-2的辐射剂量,模拟臭氧衰减17%时近地表面UV-B辐射的增强。本实验的目的是观测在野外环境下,长时间人工增强UV-B辐射对土庄绣线菊水分生理、氮素利用以及形态特征的影响。具体对以下指标进行测定:叶片的气孔导度、碳同位素比率(δ13 C)、叶含水量、叶面积、水分利用效率(WUE)、叶全氮含量、叶氮素再吸收率。实验结果表明,增强UV-B辐射显著减少了土庄绣线菊的叶面积(50.1%),提高了叶片全氮含量(102%),处理植株的氮素再吸收率比对照植株高出50.9%。同时,UV-B辐射还在一定程度上(尽管统计显示不显著)降低了气孔导度(16.1%)、胞间CO2浓度与大气CO2浓度之比(Ci/Ca) (4.0%)、提高了碳同位素比率(δ13 C)(20.5‰)、叶含水量(3.1%)及比叶重(SLW)(5.2%),从而导致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增加(4.1%),植物的抗旱能力增强。值得注意的是,深层土壤(30-40cm)含水量变化会影响气孔导度、δ13 C、WUE对紫外辐射的响应程度:在土壤干旱的季节(6月和9月),气孔导度、δ13C、WUE这些指标处理和对照的差异很小,但是当土壤水分充足时(7月和8月),处理和对照的差异就较为显著。另外,随着实验处理时间的延长UV-B的效应变得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UV-B辐射降低了土壤含水量(30-40cm)与土庄绣线菊叶含水量、δ13 C、Ci/Ca、气孔导度的相关系数,增强了WUE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这也许是由于UV-B辐射增强了WUE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敏感性。本研究的结果表明UV-B辐射对土庄绣线菊的形态和生长有显著的影响,但对主要水分生理指标影响不显著。
其他文献
物态方程是天体物理特别是恒星模型理论研究中的最重要的输入物理之一,与核反应率、不透明度共同构成恒星模型的三大要素。借助一定的恒星结构与演化程序,可以按要求构造各种假定的模型。研究理想状态下的物态方程相对简单,而且许多恒星物理领域对物态方程的要求并不高,一般也只需要假定为理想状态就可以满足研究要求了。但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以日震研究为例,高精度的观测资料需要有更细致的物理理论来加以解释。物态方程作为物
自从诸如SOHO,YOHKOH等太阳空间卫星向地球传回第一张照片后,人们对众多太阳大气活动现象的三维立体结构已不再陌生,其中耀斑的环状结构最为引人注目。同时我们已知道耀斑无论是在大气中的延伸深度还是所涉及的辐射波段都很广,空间资料用近紫、紫外谱线仅仅反映了耀斑在不透明度比较小的高空大气中的立体形态,即便是对太阳边缘事件的观测以及即将上天的STEREO等卫星的运转也无法直接展示耀斑处于高不透明度的色
天体物理学家第一次成功地计算中等质量恒星演化到中心氦燃烧阶段,就发现蓝拐现象,它是赫罗图上形成黄巨星分支的重要理论条件。但由于蓝拐对很多输入物理,如对流的混合长理论,对流超射,初始元素丰度等都十分敏感,稍稍不同就会抑制或触发蓝拐,因此蓝拐的激发机制一直没有满意的理论。本文回顾了蓝拐的研究历史,并对中等质量恒星在演化过程中的蓝拐的激发机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给出一个蓝拐整个过程的物理图象。 本文
本文用根瘤菌合成血红素基因hemA,根瘤菌固氮酶调节基因nifA,固氮酶结构基因nifKDH,nifH的启动子与lacZ基因融合的质粒,通过三亲交配法将其转入豌豆根瘤菌,接种烟草发根、烟草植株和水稻。结果表明β-半乳糖苷酶有不同强度的组织化学染色反应,hemA染色最强,其它次之。显微镜观察表明在烟草发根的维管束中柱鞘细胞、水稻根皮层细胞内和细胞间隙有根瘤菌存在。从根中分离纯化细菌,LacZ染色,再
被子植物成熟的种子一般不含有叶绿素,但是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胚芽却具有鲜明的绿色,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莲胚芽不同于一般被子植物叶组织的色素和光合系统组成,并通过对莲胚芽成熟发育过程中的叶绿素合成和光合系统发育进行分析,探讨了莲胚芽光合特性形成的原因,最后对莲胚芽在黑暗中萌发能发育并建成光合系统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结果如下: 1,莲胚芽不仅含有叶绿素和光合
中国植被的1860个样方资料的统计结果表明,克隆植物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并在大部分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大多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压力的能力。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克隆植物的丰富度较高。在寒冷、低氮含量、养分贫瘠的生境中出现频率较高。在高山草甸,苔原,高山裸岩和砾石稀疏植被带等胁迫生境中克隆植物占的比例较高。克隆植物中,具有不同克隆生长器官的植物在不同生境中出现频率
耧斗菜亚族是扁果草族中根据在雄蕊群和雌蕊群之间存在膜状的退化雄蕊所建立的一个新亚族。主要特征有:染色体基数7,花瓣基部具囊或距。具有退化雄蕊(Staminode)。该亚族包括三个属,分别是:耧斗菜属(Aquilegia)、天葵属(Semiaquilegia)和尾囊草属(Urophysa)。本文研究了耧斗菜亚族植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花粉形态和以及种皮微形态,并根据多个DNA区段的序列探讨了耧斗菜
自1987年Woodward发现植物气孔密度随着CO2浓度升高而下降的关系以来,气孔频率参数,尤其是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与CO2浓度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陆地维管植物气孔频率与CO2浓度呈现负相关关系。最近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是利用化石植物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大气CO2浓度。前人在植物叶片气孔频率与CO2浓度存在负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重建了自泥盆纪以来的古大气CO2浓度。然而,也有研究显示不同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都是在类囊体膜中进行的,它是由脂质双层膜和色素蛋白复合物构成的。光系统II(PSII)是存在于类囊体膜中的多亚基色素蛋白复合物,主要功能是吸收光能,进行光诱导的电荷分离,产生电子传递并催化水的光解。光系统II捕光天线复合物(LHCII)与PSII核心复合物结合形成的PSII-LHCII超分子复合物,是PSII在体内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这一结构保证了LHCII吸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一、真菌诱导子对青蒿发根生长和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用3种真菌诱导子[大丽花轮枝孢(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葡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 (Ehrenb.ex Fr.)Vuill)和束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dematium(Pers.)Grove)]分别处理青蒿(Ar temisia ann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