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弹性波动方程反演方法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4788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波形反演(Full waveform inversion:FWI)理论旨在利用地震波传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定量解译地下介质参数。然而,FWI是一种非线性性质极强的模型参数逆向重建问题,在初始输入不准确、数据频段缺失的情况下极易陷入局部极值,无法得到全波数反演结果。本论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高精度反演方法理论研究,从本质上探索空间波数的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波数信息进行恢复,获取最终的高精度参数模型。空间模型波数的连续性是决定分辨率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平面波理论出发推导了基于入反射波场重建的波动方程反演中偏移分量和层析分量的波数覆盖公式,定量分析了两种分量的波数覆盖范围。最终指出数据频带宽度、观测系统设计、波场类型、目标体埋深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影响波数连续覆盖的重要因素,这对高精度反演方法的实施有指导性作用,本文据此理论分析开展相应研究。首先从频率的角度出发,以包络反演为理论前提,为FWI构建大尺度背景速度结构。分析了地震数据与其包络信号之间的二倍带宽关系,指出数据频带越窄包络反演结果越稳定;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证明了信号频谱移动包络形态的不变性,有效建立了低频信号与高频信号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频移波形反演方法。频移反演方法可以同时提供含低频信息的伴随震源和Fréchet微商,使梯度场中的低波数成分更加丰富,提高了反演稳定性。通过一系列数值测试证明了本文提出的频移波形反演比包络反演更加有效。反射波反演(Reflection waveform inversion:RWI)利用反射路径中的极低波数成分来降低FWI对低频和长偏移距数据的依赖。本文提出了弹性反射波反演方法,为了规避不同波型耦合效应带来的波路径重叠问题,进一步发展了解耦弹性反射波反演,利用解耦弹性波方程将纵、横波传播路径分离开来,尤其提高了横波速度的反演精度;随后,在上述RWI的基础上,基于非线性Born正演算子提出了层间多次反射波反演,利用多次波信号拓宽了传统RWI的波数覆盖范围,填充了中波数缺口。Sigsbee2A和复杂Marmousi模型测试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正确性和应用潜力。最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广义层间多次波反演方法。该方法借助广义层间多次波成像把层间多次波逐级分离形成层析分量或偏移分量;低波数更新量可直接通过数据残差与反射敏感核的褶积求得;与常规RWI相比,本文提出的基于广义层间多次波成像的反射波反演方法无需进行Born正演计算,避免了RWI梯度更新量中由下行波泄露引发的高波数偏移分量,使低波数更新更加稳定;此外,该策略完全依赖于数据,在反演中不需要进行子波估计。合成数据测试结果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其他文献
深水油气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但是,深水地层安全密度窗口窄,井筒压力控制难度大,导致钻井过程中易发生溢流、漏失、溢漏同存等井下复杂,给深水安全、高效钻井带来了挑战。深水变梯度控压钻井方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针对上述钻井难题的新技术,能够很好地适应深水地层的窄安全密度窗口,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新技术利用旋流分离器实现钻柱内空心球的分离,从而在环空中形成多个压力梯度。因此,该
地震岩石物理通过实验和理论(模型)两种方式构建地震属性与储层、流体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储层物性预测、流体识别及定量地震解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震岩石物理实验主要进行超声测量,远高于地震频段,地震实验数据的缺乏难以研究该频段内模量频散、衰减等性质;另一方面,岩石物理模型的建立与验证通常基于超声数据,地震频段数据的缺乏,难以对模型较低频段进行验证或约束,并限制了新模型的发展。为此,论文开展了砂
川东地区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点示范区。川东地区中-新生代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隆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多层滑脱褶皱变形,导致下古生界页岩气赋存状态发生重大变化与调整。川东地区普遍缺失连续的新生代沉积记录,中-新生代的构造隆升期次、持续时间和地层剥蚀量难以系统的研究和恢复。同时,川东地区发育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这种复杂褶皱变形的形成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联合构造运动学正演模拟技术(构造物
随着油藏开发的不断深入,三元复合驱(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成为最有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之一。然而碱的加入会造成设备的结垢、管线的腐蚀和地层渗透率降低等不利影响,同时考虑到勘探开发逐渐向高温高盐油藏发展,合成出新型无碱驱耐温抗盐表面活性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合成了两类新型芳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同时系统研究了系列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和应用性能,为丰富新型芳基甜菜碱的认知和探索其应用于三次采
页岩气储层精细刻画和甜点预测是页岩气勘探研究的核心,贯穿整个勘探开发过程。本论文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岩心观察、地球化学分析、物理测试、岩石物理模型建立和图像处理等相结合的方法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沉积环境与富集模式、内部有机质赋存形态与无机矿物作用和基质孔隙—裂缝组合方式进行精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测井曲线建立页岩储层评价的双重标
蜡结晶析出并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是导致含蜡油胶凝的根本原因。沥青质和胶质作为原油中最主要的两种极性组分,它们可以与蜡分子作用,参与蜡的结晶过程,改变析蜡特性,从而影响含蜡油的胶凝行为。目前关于沥青质和胶质对含蜡油胶凝特性影响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宏观流变特性、介观(微米尺度)蜡晶形态这两个层面。本文通过配制含沥青质/胶质的含蜡模拟油,深入分析了沥青质和胶质对蜡晶微观晶体结构(纳米尺度)和蜡晶表面电性质的影响
在天然气液化工艺中,常使用膨胀阀进行降压,从而会造成闪蒸汽的产生,低温液力透平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液化率,并回收高压液体压能。低温液力透平以低温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为介质,在转轮出口处和下游尾水管内极易发生空化。由于转轮出口处存在较强的横向速度,在尾水管中线处形成“辫束”流动,产生低压区,造成液体空化,并向下游拓展,进而会影响后续管道中的流动,产生额外的气
煤层气井的产能模拟和预测是制定煤层气开发方案的基础。煤储层割理发育造成的复杂形态裂缝及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现象,使煤层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模拟复杂化;同时,煤层气生产非稳态特征明显,井筒内的流动对地层产能的影响较大,忽略后将影响计算的精确度。因此,开发一套能够模拟复杂裂缝-水平井流动系统和井筒内非稳态流动的煤层气藏-井筒耦合的一体化模型,对于实现煤层气智能化排采、提高煤层气井产量意义重大。本文首先针对微
精确刻画煤层气藏基质系统孔隙内气水分布特征是正确评价气体从基质系统向微裂隙系统传输能力的必要前提。在煤层气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煤岩有机组分的热氧化程度、沉积环境、地质埋藏历史均会影响煤岩基质孔隙发育特征与气水分布。因此,开展不同煤阶煤岩基质孔隙发育特征研究很有意义。常规煤层气藏开发理论仍以浓度差为驱动力的Fick扩散理论描述气体从基质系统向微裂隙系统的传质过程,然而煤层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内部没有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压裂作为具有较好前景的无水压裂技术,具有环境友好、储层伤害低、提高油气产量等优点,同时也存在携砂困难、施工条件苛刻、施工成本高等缺点,目前仍处于室内实验和理论研究阶段。以往SC-CO2压裂研究,未充分考虑SC-CO2与岩石之间的固体(M)-流体(H)-热学(T)-化学(C)耦合作用对岩石断裂的影响,也未考虑裂缝扩展过程中的CO2相态变化,导致SC-CO2诱导裂缝扩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