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次生林主要树种生物量模型及分配格局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s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木生物量模型是计算森林生物量的有效方法,生物量分配格局显示了植物资源的配置模式。为了精确计量湘西地区次生林的生物量,探究立木生物量分配格局,提高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预估精度,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预测林木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理解林木的生长特征与生长机制提供突破口。本文以湖南省慈利县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Lindl.)Schott)、湖北栲(Castanopsis hupehensis(C.S.Caho))为研究对象,采用收获法获取地上各组分生物量,对5个树种进行独立生物量模型和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拟合,通过相对排序法选择最优的生物量模型和参数估计算法,分析5个树种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探究胸径、年龄对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以胸径为自变量的一元生物量模型已经达到较好的拟合效果,添加树高、冠长后,只有少部分树种生物量模型的拟合精度有所提高。综合评价指标和排序均值选出最优模型,其中地上组分的生物量模型分别为:青冈栎ln W=2.3112*ln D+1.0206*ln H-4.0331,马尾松ln W=2.0276*ln D-1.1454,麻栎ln W=2.5337*ln D-2.1037,苦槠ln W=2.2164*ln D-1.8814,湖北栲ln W=2.3298*ln D-1.6593。(2)林业中通常以计算地上生物量为目的,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比例总量直接控制模型可以直接计算出地上生物量,预估精度高,应用前景好。在同一参数估计算法下,2种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差异不大,对比普通最小二乘法、二阶最小二乘法和三阶最小二乘法,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拟合精度更高,且计算过程更加简便。(3)对比普通最小二乘法和似乎不相关回归估计法,依旧建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作为参数估计算法。相较于似乎不相关回归估计法,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且拟合过程更加容易。(4)不同树种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有所差异。马尾松的干总比、枝总比、叶总比分别为83.28%、11.51%、5.22%,青冈栎为81.81%、14.20%、3.99%,麻栎为86.94%、9.86%、3.21%,湖北栲为82.19%、15.93%、1.89%,这4个树种有相似的生物量分配比,其平均干总比、枝总比、叶总比为80.67%、14.47%、4.88%,而与苦槠(69.45%、19.95%、10.63%)差别较大。马尾松和青冈栎2个树种干总比、枝总比、叶总比的变化趋势随着树龄和胸径的增大而呈现差异,但在整体上,两个树种都表现为干总比>枝总比>叶总比。
其他文献
华山松大小蠹是我国西部的本土昆虫,危害20-30年生的健康华山松,对华山松林造成巨大毁坏,对当地的自然分布的五针松林构成威胁。小蠹虫-伴生真菌共同入侵寄主,使寄主树木迅速衰弱,最终导致华山松大量的死亡,给当地生态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小蠹虫和伴生真菌入侵寄主会诱导寄主产生防御反应,伴生真菌消耗寄主防御反应协助小蠹虫成功定殖于寄主。迄今为止,仅零星报导几个真菌与华山松大小蠹伴生。本研究以华山松大小蠹为
为探索栗属杂交子代幼林期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并为栗属植物亲本选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下一步开展早期选择的指标筛选及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本论文以9个板栗、锥栗种内种间杂交组合235份杂交子代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长、枝条及叶片等幼林期主要农艺性状的观测及SSR分子标记试验,并结合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杂交子代幼林期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探索杂交亲本及子代相关遗传参数与杂
我国的山区面积广大,山区的生态环境却极为脆弱且山区是许多贫困的农村所在。我国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山区经济的发展。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城乡景观差异以及人们休闲方式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山区景观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以沟域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依托,将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展示、农业生活生产、山区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而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生物长期以来随着生境条件不断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对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以及育种策略的制定具有重大意义。全球变暖已经对全世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以及自然种群适应性机理仍尚未清晰的背景下,开展群体适应性研究已成为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桉树种
杨树(Populus spp.)是中国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具有速生、分布广泛、易繁殖等特点。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是我国杨树生产的重要品种。杨树的生长主要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区域化试验是对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有效研究手段。然而环境对于生长初期杨树的影响是综合的,光照时长、温度和降水对于不同欧美杨基因型起到的作用存在差异,关于光照时长的影响长期以来未被重视。研究以12个基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deb.))(蔷薇目:蔷薇科)属第三纪孑遗植物,是现代栽培苹果的祖先,是一类十分珍贵的自然种质资源,在野生种质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近年来,新疆野苹果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珍稀种质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虽然造成新疆野苹果的死亡原因尚不明确,但以苹小吉丁(Agrilus mali)(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甲科Bup
落叶松是我国重要的针叶用材树种之一,利用分子育种手段对落叶松进行遗传改良,建立高效的人工林对落叶松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落叶松的遗传转化技术仍然存在着不统一,稳定性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落叶松易转化细胞系的缺乏,受体材料选择压使用不明确及转化条件没有标准化等因素造成。本研究以落叶松干细胞为材料,基于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和农杆菌介导法,探究落叶松遗传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子,建立落叶松转基因
桉树(桃金娘科、桃金娘目)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商品林树种,提供了我国超过30%的木材产量,为保障我国的木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丽赤壳属(Calonectria)真菌的许多物种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可危害一些重要的林木、农作物和园艺类植物。在亚洲和南美洲,由丽赤壳属真菌引起的桉树叶焦枯病是对桉树最具威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丽赤壳属真菌广泛分布于桉树人工林和苗圃,给我国桉树产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广东省雷
血皮槭(Acer griseum),为秋季落叶的木本植物,现属于无患子科(Sapindaceae),其高度可达20 m,为中国特有种、濒危种,极具观赏性,主要片段化分布于华中地区。本研究主要通过对血皮槭天然群体生境状况调查,了解血皮槭生境状况;对血皮槭及其3个近缘物种进行叶绿体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绘制叶绿体基因图谱后,对6条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差异与系统进化分析等。最后通过对26个来自21个不同群体的血
自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石油化石能源的燃烧造成空气污染也日益严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N沉降现象不仅对空气质量因子、土壤酸化、植被初级生产力、碳汇造成负面作用,而且对植被养分利用和再吸收、植物-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情况产生不利影响。为了阐明植物养分吸收和利用情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了3方面的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