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盐电解法制备铈镍、钕镍、镁镍、镝铋合金及机理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uytrewq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熔盐电解在制备活泼金属及其合金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合金电解相对于单一金属电解有着明显的优势,如合金相组成可控、合金成分均一、元素分布均匀、去极化和合金化作用使电解温度大大降低,这些优势使合金电解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在LiCl-KCl熔盐体系中,采用循环伏安法(CV)、方波伏安法(SWV)、阳极溶出伏安法(ASV)和开路计时电位法(OCP)等电化学方法,在Ni电极上分别研究了 RE(Ⅲ)(Ce、Y、Nd)和Mg(Ⅱ)的电化学行为,并探讨了 Ce在Ni电极上的电结晶机制;根据几种电化学方法,确定了 Ce(Ⅲ)、Nd(Ⅲ)和Mg(Ⅱ)在Ni阴极上的析出电位,成功地实现了单一相组成的Ce-Ni、Nd-Ni和Mg-Ni合金的可控制备;在Bi膜电极上研究了 Dy(Ⅲ)的电化学行为,并计算了 Bi-Dy合金的相关热力学参数;利用电化学在线技术实时监测Ce-Ni和Nd-Ni合金制备过程中Ce(Ⅲ)和Nd(Ⅲ)离子浓度的变化,具体研究如下:在 LiCl-KCl 熔盐体系中,研究了 Ce(Ⅲ)、Y(Ⅲ)、Nd(Ⅲ)和 Mg(Ⅱ)在 W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Ce(Ⅲ)和Y(Ⅲ)的还原是一步3电子转移、受扩散控制的准可逆过程;Nd(Ⅲ)的还原过程为:在高浓度的情况下为一步3电子转移(Nd(Ⅲ)→Nd)、在低浓度的情况下为两步电子转移过程(Nd(Ⅲ)→Nd(Ⅱ)、Nd(Ⅱ)→Nd);Mg(Ⅱ)的还原是一步2电子转移、受扩散控制的准可逆过程;采用CV、CP、OCP和SWV法测定了 Ce(Ⅲ)、Nd(Ⅲ)和Mg(Ⅱ)在熔盐中的扩散系数(D)以及热力学参数。LiCl-KCl熔盐体系中,Ce(Ⅲ)和Nd(Ⅲ)在Ni电极上发生了去极化作用,根据方波伏安法得到,其去极化值分别为:0.72 V和1.2 V。在Ni阴极上,根据OCP曲线得到了 Nd-Ni合金和Ce-Ni合金的平衡电位。在-2.0 V、-1.4 V和-1.6 V分别电解制备了单一相组成的CeNi、CeNi5和Ce2Ni7合金;在-1.7 V、-1.5 V和-1.3 V分别电解制备了单一相组成的NdNi2、Nd2Ni7和NdNi5合金;同时发现电解时间延长对单一相组成合金的制备有一定的影响,如Ce(Ⅲ)在Ni阴极上沉积,-1.8 V电解18 h获得了CeNi2和CeNi3两种合金,电解36 h获得了 CeNi2纯相合金;-1.8 V电解8 h获得了NdNi2和NdNi两种合金,电解18 h获得了 NdNi纯相合金。通过研究OCP曲线,发现Ce-Ni和Nd-Ni金属间化合物的平衡电位均能够被检测出来,同时将这些金属间化合物的电位-组成作图,与组成-温度相图相对应,绘制了电位-相组成恒温相图并得到了规律性公式。在LiCl-KCl熔盐体系中,利用CV、SWV和CP等电化学手段探究了 Mg(Ⅱ)在Ni电极上的还原过程。发现由于合金化和去极化作用致使其析出电位正移,其去极化值为0.28 V;并采用OCP法计算了 Mg-Ni金属间化合物的标准生成Gibbs自由能等相关热力学参数;利用恒电位电解技术制备了 Mg-Ni合金,在-2.0V能够制备出单一相组成的Mg2Ni合金。此外本文还利用Bi为液态阴极电解制备了 Dy-Bi合金,实验结果显示液态阴极有明显的去极化作用,其去极化值为0.67 V。本文用电化学技术在线监测了 Ce(Ⅲ)和Nd(Ⅲ)在熔盐中电解沉积过程中的浓度变化,该项工作可以对有些电解精炼、纯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效、可靠的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超疏水纳米涂层已被广泛应用于自清洁、防雾/防冰、抗污染、抗腐蚀领域。但超疏水表面存在很多不足,例如仅对具有高表面张力的液滴具有排斥性、机械稳定性较差、透明度较低、压力稳定性差和由于不可逆的Cassie状态向Wenzel状态转换导致表面只具有短期水下稳定性等。为了克服传统超疏水表面的上述不足,人们提出了超滑液体灌注多孔表面的概念即超滑表面(slippery liquid-infused surfac
随着当前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信、微博、淘宝和Facebook等为首的在线社会网络的出现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人们都可以参与到全球化的社会网络中。随着参与社会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会网络也从传统的以个体为中心的小规模人际关系网络迅速发展成为多层次、时序化、结构复杂的大规模异质性社交网络,所包含数据量和信息量的规模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因
镁合金因其低密度、高比强度等一系列的优点在汽车、航天航空、电子、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镁合金本身电化学性质活泼,表面形成氧化膜的PB比又小于1,所以在潮湿的环境中极易被腐蚀,这严重制约了镁合金在工程上的进一步应用。尽管国内外学者开发出了多种镁合金表面处理的方法,用于提高镁合金耐蚀性能,但高效、环境友好的镁合金化学转化处理方法仍然还在探索中。为深入探究环境友好镁合金化学转化处理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地下空间工程结构的安全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介质缺陷广泛存在于地质结构中,地震发生时,介质缺陷在地震波的作用下其附近的动力特性会直接影响地质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研究地质结构各种缺陷附近的应力状态及缺陷间的相互影响对地下空间的有效使用和地下结构的合理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压式油气分离器是航空发动机润滑系统最常用的除气装置之一,具有结构简单、空间占比小、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实际工作过程中,分离器流场复杂,存在三维强旋湍流、两相界面破碎迁移等流体力学基本问题。从介观层面出发,深入研究其中涉及的基本物理问题对提升分离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介观尺度优势,对单相旋流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分离器旋流问题模拟的适用性;
聚氨酯弹性体具有许多优良特性,作为阻尼材料,聚氨酯弹性体在工业及日常生活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它具有较高的损耗因子和较宽的阻尼温域。在严寒地区使用的极地装备中,如滑雪板和雪地运输工具,以及一些组成部件,如板体、履带等,需要材料阻尼性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控,以适应不同的需求。聚氨酯弹性体被要求在-40~-5℃温域内,具有低玻璃化转变温度(Tg)、损耗因子小于0.3。因此,需要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材料进行
铝合金在各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是一种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铝合金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铝合金力学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传统的铝合金在铸造凝固后存在晶粒粗大的问题,成分偏析、裂纹、缩孔等缺陷也往往是由粗晶粒引起的,这些缺陷都严重的影响了铝合金的力学性能。因此,细化铝合金晶粒,优化微观组织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铝合金宏观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成为铝合金工作者的研究重点。现代工业中,向
爆炸动力学的研究是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对军事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爆炸动力学的复杂性,开展理论与实验研究步履艰难。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值模拟技术成为研究爆炸动力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文中基于有限体积法研究含能材料的爆炸动力学问题,对于计算爆炸动力学研究及含能材料的安全性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基于有限体积法的基本理论,研究了有限体积法在固体力学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有限体积法研
Al-Cu合金是工业上最早使用的铸铝合金。其主要性能特点是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高,铸造工艺简单,切削加工性能好,耐热性能优良,是发展含Cu高强度铝合金和各种耐热合金的基础。缺点是富铜的θ(CuAl2)相与α(Al)基体间的电位差大,抗腐蚀性能低。为了提高铝铜合金耐腐蚀性能,采用了“绿色环保”且有效的微弧氧化(MAO)表面处理方法对铝铜合金进行防护。合金元素Cu在基体中的含量影响合金的机械性能,但其对
镁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储量丰富,镁合金普遍具有轻质、高比强等优点,使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产业、体育器械、医学设备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镁合金的绝对强度和模量偏低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发展镁基复合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采用化学镀镍、超声波震荡、球磨分散、机械搅拌等工艺制备了复合材料增强体前驱体;然后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法分别制备了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纳米管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