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结构单元理论的黄土湿陷性预测模型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yyqq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湿陷性评价是湿陷性黄土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中不可或缺而又亟待突破的关键基础问题之一。本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湿陷性黄土分布区(兰州、延安、延川、泾阳、西安)Q3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和微观测试分析,对不同尺度颗粒和各类团聚体的类型、物质组成及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清晰的黄土湿陷变形基本结构单元概念模型;对不同尺度颗粒和颗粒间连接进行量化,建立黄土湿陷变形过程中微结构参数(孔隙占比、粉粒占比、胶粘粒占比、颗粒间连接占比等)与湿陷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微结构单元理论对湿陷变形进行定量表征的新途径,无论对黄土湿陷性的理论研究还是对湿陷性黄土工程实践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取得了兰州、延川、延安、泾阳、西安5个地区原状黄土试样的天然含水率、比重、孔隙比、液塑限、粒度分布、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孔隙分布、比表面积等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的区域分布规律,为进一步认识马兰黄土的成因及工程性质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大量试验揭示了不同前处理方法对马兰黄土粒度测量影响,筛选出了适用于马兰黄土的前处理方法和颗粒分离方法。3、基于系列微观图像的分析,对不同尺度的颗粒和各类团聚体的类型、物质组成及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清晰的黄土湿陷变形基本结构单元概念模型。黄土中以单颗粒形式作为黄土基本结构单元的主要是原始矿物碎屑。根据粒径的大小可将其分为粗碎屑(>75μm)、细碎屑(5-75μm)、微碎屑(<5μm)、亚微米碎屑(100nm-1.0μm)和纳米级(1-100nm)碎屑。黄土中以颗粒单元集合体形式作为基本结构单元的主要是包衣颗粒和团聚体。根据包衣颗粒的形成效应可将其分为三类:“补缺效应”、“补边趋圆效应”、“增厚趋大效应”。根据团聚体的组成及大小可将其分为四类:胶粘粒团聚体、单粒团聚体、多粒团聚体、复合型团聚体,各类团聚体的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是:粘胶粒团聚体>单粒团聚体>多粒团聚体>复合型团聚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团聚体聚集层次概念模型。4、通过分析黄土在湿陷前后不同大小孔隙面积、数量变化、总孔隙率变化和孔隙数量变化,研究了黄土湿陷过程中不同大小孔隙对总湿陷量的贡献情况。其中中孔隙的存在是湿陷变形所赖以发生的空间基础。增湿过程是黄土湿陷变形发生的必要前提。在增湿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必然会造成黄土基本结构单元的改变;含水率变化必然会造成黄土基本结构单元之间的连接力的改变。黄土在湿陷过程中,既有来自压缩过程中水膜改变产生的强度变化,又有来自起胶结作用的粘土矿物遇水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引发的强度变化。5、在黄土微结构图像处理过程中,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图像分割方法,能够在无需手动阈值的情况下,将图像分割为粉粒、胶粘粒和孔隙三部分,所获得的孔隙面积率PAR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减小,粉粒面积率PS、胶粘粒面积率PC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微结构图像的定性分析,提出了黄土基本结构单元间接触面积率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加,直接接触面积率PCR、间接接触面积率CCR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间接接触面积率CCR的拟合度更高。孔隙面积率PAR、胶粘粒面积率PC、试验所得胶粘粒含量PW、直接接触面积率PCR、间接接触面积率CCR与黄土湿陷系数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湿陷系数与孔隙面积率PAR表型出正相关性,与胶粘粒面积率PC、试验所得胶粘粒含量PW、直接接触面积率PCR和间接接触面积率CCR表型出负相关性,相比于试验所得胶粘粒含量PW,胶粘粒面积率PC与湿陷系数的相关性更显著。6、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的有效结合,实现了对黄土湿陷性的预测评价,该模型基于微结构单元理论综合全面地考虑了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宏、微观因素,为快速、准确地定量表征黄土湿陷系数提供了新途径。同时,广义相加模型扩展地考虑了湿陷数据中存在的空间随机效应,模型也可被用于黄土湿陷性的空间预测。此外,模型建立过程中不仅揭示了含水率、竖向压力、孔隙率、干密度、胶粘粒面积率和颗粒间接触面积率等解释变量的统计学意义,同时也对不同解释变量对黄土湿陷性的敏感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精细化管理应用于老年病房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老年病科收治的8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病房安全管理,观察组采取精细化病房安全管理.将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于老年病房安全管理中效果明显,能够提高病
目的 分析小儿无痛胃肠镜检查中流程化护理的作用.方法 将2019年1—12月于本院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500例小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250例纳入对照组(常规护理),余下250例纳入观察组(予以流程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依从性、呼吸抑制、并发症发生率与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 护理前,两组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HAMA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依从性及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
目的 探讨分层护理管理对消毒供应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消毒供应室11名工作人员,2019年1月—2020年1月实施消毒供应室常规护理管理,2020年2月—2021年1月实施消毒供应室分层护理管理,对分层护理管理实施前后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的供应合格率、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情况、工作质量评分情况进行观察,并观察实施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前后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在器械供应合格率方面,分层护理管理实施后(98.18%)高于实施前(90.91%)(P<0.05);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
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遥感数据的定量化、智能化处理技术急需提高。基于遥感影像的矿区外围勘探、矿床定位及填图技术能显著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及填图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基于遥感技术的找矿及填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应用效果与地质调查工作的实际需求尚有差距。基于遥感影像的找矿预测和填图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困难:1)基于像素的匹配滤波、波段比值、主成分分析等技术不能很好地消除影像获取过程中受到的气候
目的 比较分析负压辅助愈合治疗系统(vacumm assistcd closure,VAC)与墙式吸引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腹部创伤患者暂时性关腹术后的护理观察.方法 选取某三甲医院急诊外科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腹部创伤患者,一期关腹前皮下放置负压吸引引流管,根据采用的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分为VAC组(n=30)与VSD组(n=30),通过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疼痛程度、堵管率、患者舒适度、患者住院天数及患者住院花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VAC
目的 探究早期体位指导对初产妇产程进展及分娩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将要分娩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6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体位指导干预,对比两组初产妇产程进展时间、疼痛评分、自然分娩率情况及与自我效能与SDS、SAS评分.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所需时间缩短(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潜伏期、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
目的 对于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三级质控小组管理模式的具体方法以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诊的手术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给予其质控小组管理模式,组建三级质控小组体系,确保护理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与全面性,将其纳入研究组,选取2018年1—12月手术患者100例,给予常规管理,将其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患者接受不同护理管理模式之后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100例患者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0%,对照组100例患者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满
目的 分析对口腔门诊患者行人文关怀和护患沟通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6月在我院口腔门诊收治的80例患者开展研究,利用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划分成对比组(常规干预,40例)与研究组(人文关怀和护患沟通,40例),比较这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组获得的心理改善程度、总医护依从性都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 对实施人文关怀与有效互换沟通在口腔门诊收治的患者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内心的不安情绪,使患者更加配合临床治疗工作.
目的 构建无呕病房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并验证其应用效果,为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患者提供标准化、系统化管理方法.方法 成立科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管理小组,并对患者管理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构建无呕病房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12月住院化疗患者为试验组,使用该系统进行管理;选取2020年1—6月住院化疗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和应用该系统后护士的满意度.结果 无呕病房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下降(χ2=5.21
注浆是治理隧道渗漏水等水灾类病害最为常用的技术手段,合理选择防水性能良好的注浆材料是有效治理病害、确保注浆效果的关键因素。工程中常被使用的注浆材料种类繁多,材料特征各不相同,而如何设计一种防水能力突出、性能全面、经济方便的浆液、用于隧道或地下工程渗漏水治理,仍然是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本文选择渗透结晶型材料、水泥和各类添加剂,制备出一种新型注浆材料——渗透结晶型浆液,采用室内试验、微观结构观测、模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