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县岩溶区栓皮栎次生林碳密度及固碳能力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西南岩溶连片区分布最北部的河南省淅川县岩溶区为研究区域,以不同恢复年限(20a、28a、35a、40a、53a、70a)栓皮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分析不同恢复年限栓皮栎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变化规律,并采用标准木建模方法计算乔木层生物量,采用全收获法直接获取灌草、凋落物生物量,结合生物碳含量和土壤碳含量测定,计算不同恢复年限栓皮栎次生林群落碳密度,明确群落植物碳库中乔-灌-草不同层次及根、干、枝、叶等不同部位和土壤碳库不同层次碳密及分配格局,并估算岩溶区栓皮栎次生林植物群落固碳能力。研究结果为淅川县岩溶区石漠化治理及栓皮栎林增汇减排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植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在18个样地中,共调查到维管束植物63种,隶属40科,58属;总体上,物种组成相对较为简单,丰富度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呈增加趋势,但增加的物种多属于单科单属单种;样地内各个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恢复年限增加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的变化趋势为缓慢上升;不同恢复年限的6个群落为极不相似水平,物种组成差异较大。2、群落生物量计算结果显示,恢复70年的栓皮栎次生林生物量最高,为306.08 t/hm2,恢复20的群落生物量最低,为128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计算主要采用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拟合的方法,结果表明以胸径、树高作为变量拟合的二元模型各项指标优于一元模型。不同层次随恢复年限增加,表现出不同的规律,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恢复时间增加而增加,灌木层生物量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草本层生物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凋落物层生物量无明显规律。3、植被碳密度计算结果显示,群落中植被碳密度与生物量密切相关,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乔木层碳密度所占比例在87.53%-94.68%之间,林下植被碳密度占比在5.32%-12.47%之间,表现为灌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分析乔木层碳密度分布格局发现,地上部分碳密度占总碳密度的比例在73.66%-78.42%之间,地下部分占比在21.58%-26.34%之间。地上部分中,树干占比最大,为57.99%-59.76%;其次为树枝,占地上部分碳密度比例为16.49%-21.14%;再次为树皮,占地上部分碳密度比例在15.30%-18.20%之间;树叶占比最小,为5.54%-5.57%,且随时间的变化不大。4、淅川县岩溶区栓皮栎次生林土壤平均含碳量(0-30cm)为54.69g/kg,其中恢复年限40a样地土壤含碳量最高,为69.58g/kg,恢复年限20a样地土壤含碳量最低,为43.26g/kg。不同恢复年限0-10cm土壤碳含量介于19.62g/kg-41.81g/kg(平均为28.59g/kg),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5.31t/hm2-45.57t/hm2(平均为32.35 t/hm2),与西南喀斯特森林0-10cm土壤有机碳密度33.10t/hm2相当。淅川县岩溶区栓皮栎次生林土壤碳密度与西南岩溶区碳密度相当,都低于非岩溶区。5、淅川县岩溶区栓皮栎次生林群落碳密度为112.23t/hm2-197.09t/hm2,平均为146.19t/hm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栓皮栎群落碳密度呈增加趋势。其中,植被层碳密度占群落碳密度比例为50.28%-68.19%,且随着恢复年限增加占比呈逐渐上升趋势;土壤层碳密度所占比重则逐渐降低。分析群落固碳能力表明,岩溶区栓皮栎次生林土壤年固碳量低于植被年固碳量;植被及土壤年固碳速率随着恢复时间增加而降低,且土壤年固碳速率降低速度快于植被降低速度,差距随着恢复年限增加而增大。从总体上看,岩溶区栓皮栎次生林生长状况良好,固碳能力巨大,对大气CO2减排具有重要作用,适合作为淅川县乃至整个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治理主要造林树种进行推广。
其他文献
杨树材色浅、弹性大、重量轻且加工性能好,是我国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的首选树种之一。杨树材性性状和叶片性状遗传变异以及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的研究,不仅为杨树无性系综合选择提供依据,也对工业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13个国外引种黑杨派无性系在北京昌平和河北廊坊分别营建无性系对比试验林,选用2根1干、规格一致的苗木,株行距分别为3 m×4 m和3 m×5 m,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连年生长季结
森林生长收获模型作为研究林分生长变化动态规律及林木生长收获预估的基本工具而受到高度重视,是现代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回归法被广泛应用于回归模型的研究。然而,该方法忽略了由于变量选择过程而导致的模型不确定性。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MA)选择所有可能的模型并使用这些模型的后验概率来执行所有推论和预测。本文以福建邵武卫闽林场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密度试验林为研究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养分循环特征反映出外界环境变化对植物体内元素分布、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元素间的动态平衡的影响。目前,关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多见于自然环境差异下的多物种对比,而对外源养分添加下单一物种不同发育时期的研究极少。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是我国东部沿海防护林的先锋造林树种之一,水杉所具有的涵养水源、改善土壤性质
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准确采集森林变化信息,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和森林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南方人工林,尤其桉树人工林具有生长迅速、轮伐期短、迹地更新快等特点,非常需要一种能够快速检测短时期内森林采伐与更新变化的方法,实现年度出数。遥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的数据源,为更加准确、快速地识别地物变化提供了可能。本文以变化频繁、高度集约经营的广西上思县人工林为研究
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到有机质分解、养分元素循环以及能量转换过程,在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植被组成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但地上树种丰富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尚不完全明确。以往多在草地和天然林生态系统中研究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而人工构建的多树种混交林生态系统中树种丰富度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需要进一
目前,我国超高压输电线路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人工线路巡检已经无法满足目前超高压公司的业务需求。为解决目前超高压输电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些输电线路巡检弊端,基于"云、大、物、移"现代信息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输电线路巡检业务融合,设计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超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可有效实现现场巡检人员的身份识别、现场实时安全管控与实时任务监测、现场辅助决策等功能,具有提升输电运维的安全
沉香是沉香属(Aquilaria spp.)树种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由木质部组织及其分泌物共同组成的天然混合物质,作为传统药材和名贵香料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是一种高附加值林产品。沉香资源主要分布在南亚次大陆的东北部到印度尼西亚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群岛,一般将沉香划分为莞香系、惠安系和星洲系三个产区。不同产区的沉香品质差别较大,价格相差悬殊,产地造假现象屡见不鲜,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另外,沉香属植物是《
油桐(Vernicia fordii)是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所生产的桐油是世界上最优质的干性植物油之一,传统用作涂料、油漆,现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板的浸渍材料,在航天科工、电子科技、医疗卫生上有着不可或缺的用途。作为油桐的主产国和原产地,我国油桐栽培利用历史悠久。但由尖孢镰刀菌油桐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fordiis,Fof-1)造成的油桐枯萎病(俗称“桐瘟”
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先导作用,并与区域内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经济需要交通运输业的同时,运输业的合理、有效发展也可对区域内经济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适合当前区域经济体系时,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经济的增长。所以,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交通运输业是维系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纽带。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是中国34个省区内唯一与东盟国家兼具陆海两处交界的省区,
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油桐属(Vernicia)落叶乔木,是我国重要的工业油料树种。桐油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耐热性以及绝缘性,常用于半导体、汽车、家具和船舶的制造,桐油还具有无公害、绿色环保等优点,可开发成优良的生物质油料和其他工业用油。利用千年桐种子繁殖的幼苗进行生产造林时,种子苗存在遗传差异性大的缺点,不能保持母本优良性状,同时,从幼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