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MOS工艺的220GHz收发芯片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bin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半导体技术取得长足的发展,使得毫米波、太赫兹芯片设计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最近,将小面积、低功耗、低成本的CMOS技术应用于实现毫米波/太赫兹单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基于硅基CMOS技术,针对220 GHz衰减相对较小的“空气窗口”频率,重点研究了太赫兹系统收发前端中的部分关键电路,同时对芯片封装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应用。本文首次将SMIC 55nm工艺应用在太赫兹低频段,设计了多款芯片,验证其可行性,具体工作如下:在发射前端中,重点研究了倍频器和开关。本文设计了两款工作在102.5-112.5GHz的二倍频器芯片,以及一款工作在205-225 GHz的开关芯片,同时对二倍频器和开关进行了级联仿真,构成毫米波发射前端芯片,并在55nm CMOS工艺上验证。发射部分级联仿真结果表明,在开关导通时的倍频损耗最大约为21 d B,输入输出端回波损耗均优于20 d B,当开关闭合时,在125-225 GHz之间,隔离度大于40.3 d B。实测中,开关芯片在170-190 GHz频段内插损在4.9-8 d B之间,关断时,抑制度优于22 d B,与仿真相比产生了约30 GHz的频偏。在接收前端中,重点研究了混频器和放大器,本文设计了两款工作在205-225GHz下变频混频器,以及一款102.5-112.5 GHz的本振放大器,同时对其中一款性能较好的混频器和3-18 GHz的中频放大器进行了级联仿真,构成太赫兹接收前端芯片,并在55nm CMOS工艺上验证。接收部分级联仿真结果表明,在208-223 GHz之间,变频损耗优于5.32 d B,在222 GHz频点,变频增益约为15 d B,本振和射频输入端的回波均优于15 d B。最后将两款混频器芯片和接收前端芯片封装成模块进行测试,接收前端芯片测试结果表明,在中频208-223 GHz之间,变频损耗优于40 d B。同时对国产的一款220 GHz Ga N HEMT功率放大器芯片进行了模块封装,该功率放大模块在220GHz饱和输出功率达到17 d Bm,在国内尚未见公开报道。
其他文献
中微子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 子之一,也是宇宙中含量最为丰富的粒子之一。它们质量极其微小,不带电荷;且三种味道的中微子之间可相互转换,称为中微子振荡。振荡幅度由三个混合角θ12,θ23,和θ13描述。精确测量混合角θ13对中微子振荡理论的检验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加速器中微子实验研究轻子CP破坏的关键,而后者或能揭开宇宙正反物质不对称之谜题。本论文论述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一种新的对振荡幅度
磁性材料在微波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旋磁材料是磁性材料的一种类型,许多微波器件都可以利用其旋磁性而制成,譬如隔离器、限幅器、环形器和相移器等,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装备中,例如雷达、导航、通信以及遥测等。自旋波共振线宽是旋磁材料的重要参数之一,它不仅反映了材料的高功率性能,还反映了材料在远离共振区的损耗特性。由此可见,测量旋磁材料的自旋波共振线宽对于旋磁材料的研究以及旋磁器件的设计,尤其是对于高功率
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问题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在上世纪中叶各国竞相发射自己的卫星及高空飞行器以争夺太空霸权后,飞行器再入大气层的“黑障问题”成为困扰学界多年的一个难题。高速飞行器再入大气层时,飞行速度常高达数十马赫,飞行器近地端会形成一个高温高压冲击波,使空气发生电离,并在飞行器表面包裹一层致密的等离子体鞘套。等离子体鞘套对电磁波信号的寄生调制影响,包括幅度衰减和
相控阵系统广泛地应用于现代5G,卫星通信和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雷达中,具有工作带宽宽,能实现宽角扫描等多种优势。典型的相控阵系统包含辐射单元,发射/接收模块,RF波束合成器,以及其他控制和电源模块等,其中相控阵系统前端的收发模块主要是为了实现对信号的收发、放大以及幅相控制等功能,在整个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模块芯片的设计一般是利用III-V族化合物工艺或者硅基工艺来实现,两者各有优劣
在油气勘探领域,随钻测量技术是钻井过程中实时获取地层参数的重要手段,而泥浆脉冲传输技术又是随钻测量中使用最广泛的信息传输技术。但是国内的泥浆脉冲传输技术较国外起步要晚,技术和工艺不够成熟,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较大。为了突破技术垄断,提出本研究课题,通过探讨随钻脉冲信号发生器的原理,选择各方面具有优势的MSK作为随钻传输的调制方式,通过探讨泥浆脉冲信号的噪声消除、信号同步和解调、信道均衡等的技术方案,进
超宽带(UWB,Ultra Wide Band)雷达传感器由于雷达带宽高,在农业中具备很强的土壤距离分辨率,目标穿透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优势,已在农业土壤动态信息的实时获取和综合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超宽带雷达信号中的土壤特征参数信息提取问题提出了两种土壤特征分类算法和两种土壤特征预测算法。利用机器学习和信号处理算法从超宽带雷达信号的时域、频域和特征空间三个角度对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建立了信号与土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天线可以利用空间中的不同路径并行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带给系统信道容量的提升,因此被广泛用于5G移动通信终端。另一方面,移动设备通常体积小,内含模块繁多,留给多天线系统的空间非常有限。紧凑集成大量MIMO天线无疑会增强天线间的耦合作用。因此如何消除紧凑集成带来的强互耦影响,成为了时下的研究重点。针对上述需求与挑战,本
基片集成波导(简称SIW)是一种新型微波传输线形式,其利用金属化通孔阵列来等效电壁,从而实现矩形波导的场传输模式。21世纪以来,SIW结构被人们广泛用于滤波器、耦合器、天线等领域,利用SIW结构的灵活性可以实现许多不同类型的滤波器拓扑结构。本文研制了三款基于圆环形基片集成波导或圆环形半模基片集成波导结构(简称HMSIW)的多通带滤波器,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滤波器几种常见的微带线和
太赫兹波处于电子学向微观光子学的过渡阶段,兼具微波辐射与光波辐射的双重特性,因而在太赫兹通信、太赫兹雷达、太赫兹检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太赫兹放大器作为太赫兹收发前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对发射和接收的信号进行放大。本文对国产InP DHBT(双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开展了小信号建模、太赫兹放大器单片设计研究,并对太赫兹单片封装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InP DHBT小信号
伴随着无线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稳定、轻便的通信设备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天线作为各类收发设备的重要器件,能够实现信号与电磁波之间的相互转换,因此对通信设备的总体性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圆极化天线相比于线极化天线,能够有效抑制多径效应与恶劣气候条件带来的损耗,且无需进行精确的极化对准,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当前雷达探测、卫星通讯等领域。基片集成波导(Substrate Integrated W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