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城市文学研究 ——以邓一光的“深圳书写”为例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pay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一光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上世纪凭借其优秀的新革命历史主义小说登上文坛,成为军旅作家中的代表,近年来因其城市文学作品再次引发学界的关注。自2009年移居深圳之后,邓一光接连推出了四部小说集,集中书写深圳这座城市。作家在文本中超越具体的城市探索人性的内部精神景深,在历史化的纵深景观中展现当代城市的变迁与人的命运。此外,作家将前期战争小说中的创作理想融汇到城市文学的创作之中,自身的理想主义追求飞跃地提升了新世纪城市文学的品格。邓一光的城市文学作品融汇了城市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与经验,文本烙印着作家个人印记的体验、修辞与语体,在新世纪以来的城市文学中具有鲜明的个人标识。邓一光在深圳这座城市中书写当代中国人的命运,并在创作中追求文学形式的创新,他为以深圳为代表的“新城市”书写提供了经验,为城市文学提供了新的书写方法,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表达维度。本文将以邓一光移居深圳之后的城市书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以作家移居深圳之后的转变、介入、观察、融合为线索,考察邓一光城市文学创作的特点,发掘其创作在新世纪城市文学中的价值与意义,并结合当下城市文学发展现状做出反思。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大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绪论部分,明确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介绍邓一光近年来深圳系列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梳理新世纪城市文学的发展现状,确定研究的范畴。在此基础上,总结学界对于邓一光城市文学创作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与方法,明确研究意义与价值。第一章集中探讨新世纪城市文学与城市化的双向互动关系,探究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特点。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物质景观与人性景观得到重塑,并深刻影响了新世纪以来的城市文学创作,新世纪城市文学呈现出新的面貌:对于城市日常与欲望的书写日益走向泛化。同时,新世纪城市文学也表征着城市与城市化的进程,作家对于城市人精神的关注和对于城市历史的追溯,建构了自我城市想象与城市空间,并展现出混杂多元的城市文化形态。第二章分析邓一光移居深圳之后创作的转变与介入城市的过程,探索作家的创作历程。作家在“新城市”发现新自我,建立与城市的对话机制,开辟文学创作的新域。同时,分析以深圳为代表的“新城市”在新文明建构中蕴含的丰富写作资源。此外,从立足于作家的移民身份出发,重点分析作家的身份问题,人与城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书写“新城市”的问题,思考作家对“我城”的追问,探究作家想象与建构城市书写的方式。第三章通过对邓一光深圳系列小说的系统考察,分析其创作中的自我与城市的融合、作品对于新世纪城市文学的超越。作家没有停留于快速变幻的城市景观,而是深入城市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展现广泛亚群体的生存体验与精神困苦,突破景观化的城市直抵城市人的心灵;作家将前期战争小说中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延续在城市文学创作中,为日常城市书写插上飞翔的翅膀,抵制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书写过于琐碎的倾向;作家重视城市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性与杂糅性,通过地理标志、城市历史与客家方言等形式试图建构城市文化经验,克服新世纪以来城市书写日益同质化的悲剧。第四章对邓一光的“深圳书写”做出反思,肯定其创作中对于人内在世界的挖掘与“飞翔”的艺术形式,分析其创作对于“新城市文学”的价值与意义。邓一光在艺术层面的机智、哲学层面的深沉以及精神气质的卓尔不群使其在同时期的城市文学创作独具一格,极大提升了新世纪城市文学的品格。同时,反思邓一光城市文学创作中的不足,进而分析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中个性城市与典型人物缺失的时代弊病。最后,期待出现更多优秀的城市文学作品。结语部分,总结邓一光的“深圳书写”的创作历程与城市文学的文本特征,并指出邓一光城市文学作品对于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超越,分析其创作价值以及对讲述“中国故事”的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阅读是跨越生命极限去了解世界的窗口,阅读是不断矫正自我的思想意识,使人民保持更加理智与清醒的途径。保持阅读就保持了了解世界的好奇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需要以书籍为载体传播智慧,承载文化。作为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阅读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途径,个体的素质关系着民族的素质,更能体现国家发展水平的隐形软实力,提倡读好书、好读书,让阅读氛围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融
20世纪的福珂曾指出,知识通过话语实践形成,而话语实践通过知识得到描述。新闻作为集体记忆之媒介,其在记录发生事件的同时也在完成对历史事件、人类主观事实的重塑。在日本资本哺育下的《盛京时报》从其胎生起,其标榜的“知当今时事”的新闻属性及“知国民义务”的办报道德一直受到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的非议。本文以1910年到1911年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东北鼠疫”这一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对该报所涉及“
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地理标志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对其进行全面综合保护,不仅对于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益处,而且对我国传统民族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深远的影响,能够有效地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交流与合作。我国地大物博、物质资源丰富,孕育出了56个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地理标志资源无疑也是十分丰裕,保护地理标志对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有着不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小型博物馆也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但是囿于人员、经费和藏品等问题,依然在事业发展上存在困难,这也是博物馆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博物馆的各项业务中,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在其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部分中小型博物馆中,其陈列展览发展缓慢、问题较多。本文立足于辽宁地区部分中小型博物馆,从其基本陈列、临时展览以及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渐完善,建设法治社会、改革司法体制进行的如火如荼,与建设法治中国相适应的“七五”普法也到了总结验收阶段,为“八五”普法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实现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所以,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状况不仅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关乎我国未来的法治化进程,提升大
片面帮助犯在我国的刑法总则中并无相关的条文予以明确规定,同时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案件频生,使得片面帮助犯成为众人讨论其存在合理性与适用性的争议之处。现阶段对片面帮助犯予以认可成为较多数人的主张,并且近几年的司法实务中已经出现了利用片面帮助犯理论进行定罪的案件。基于实际的需要,对此类案件的行为人的行为如何进行定性,是否能够利用片面帮助犯对其进行刑罚适用,应当予以重视。因为我国并没有对于片面
爱国主义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在思想意识方面是一个日久弥新的经典话题。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人们对祖国的相互依存关系、思想感情认同、和壮志报国行为,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的家园故土和独特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中国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始终流淌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当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团结和凝聚全体国民砥砺奋斗实现中国梦、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险考验
伴随着中国文学中疾病叙事的丰富与发展,当代疾病叙事研究层出不穷,表现出学术界对疾病叙事研究的热情。疾病叙事的研究者们在各抒己见的同时无形中不自觉地促成了当代中国疾病叙事研究路径的形成。从总体看,当代中国疾病叙事研究路径以叙事学理论为支撑点,以疾病隐喻为研究视点,以生命哲学为哲学基础。按照疾病叙事研究路径秉持的理论依据可将其划分为疾病叙事-社会文化、疾病叙事-伦理、疾病叙事-政治、疾病叙事-心理、疾
意识形态工作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国家安危和政党的存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将其界定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对高校来说,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对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非常重要。本文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为研究对象,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由绪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概述、新时代高校意
日美同盟关系是亚太地区最重要同盟的关系之一,如何处理好对美外交则是日本历届政府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战后初期,日本借助盟友美国的力量迅速完成了复兴,当时日本外交处于完全追随美国的状态,“被抛弃”或“被牵连”的担忧时刻存在。随着日本实力的不断增强,大国意识不断抬头,加之日美同盟内部的非对等性关系,愈发使日本想要摆脱“同盟困境”的约束,对美外交政策也不断调整,意图寻求更为自主的外交方针。安倍二次执政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