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玉米种子自然和人工老化差异及耐老化关联分析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nsu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玉米因营养价值高、口味鲜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甜玉米种子淀粉含量少,制种困难,成本较高,耐贮藏性差,低活力种子极大地阻碍了甜玉米的推广生产。因此,甜玉米种子的耐老化是一个重要性状,自然老化与人工老化的差异研究和甜玉米种子活力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有助于揭示甜玉米种子活力的调控机制,为培育高活力甜玉米新品种提供基础。本研究是以58份甜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处理,研究甜玉米人工老化与自然老化的差异;利用基因芯片技术,采用人工老化的方法对122份甜玉米关联群体进行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并预测调控种子活力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58份甜玉米自交系分别进行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发芽试验,随着自然老化时间的增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鲜重均随时长而下降。方差分析发现,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鲜重的材料间均达极显著差异;种子活力各指标在自然老化与人工老化处理间也达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发现,58份甜玉米自交系种子人工老化后分别与自然老化2、4和6月后种子活力相应性状间相关达极显著水平,人工老化处理的发芽指数分别与自然老化2个月、4个月和6个月处理的发芽指数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发芽指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490、0.467和0.435。2.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处理的差异分析发现,58份甜玉米自交系种子在发芽势和发芽率两个指标性状上一致性较好,欧式距离值均小于5;在发芽指数和苗鲜重两个指标性状上一致性较差,欧式距离值为10~20之间;活力指数上差异显著,欧式距离值达到150以上。人工老化处理与自然老化处理对甜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既有一定的差异性又有一致性。3.对关联群体种子分别进行标准发芽和老化发芽试验,与标准发芽相比,老化72h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鲜重表现一定程度下降,活力指数下降最快,下降比率为48.27%。相关性分析发现,关联群体种子老化前后种子活力相关性状间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老化前后活力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536。方差分析发现,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鲜重的材料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种子活力各性状在老化处理与对照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4.利用甜玉米种子活力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3个关联位点,分别与发芽势、发芽率和苗鲜重相关联。其中标准发芽试验相关性状检测到9个关联SNP位点,分别分布于第2、3、4、7、9和10染色体上,贡献率在12.580~19.711%之间;与老化发芽试验相关性状检测到4个关联SNP位点,分别位于第1、3、4和9染色体上,贡献率在13.258~18.974%之间。其中有3个关联位点贡献率大于18.000%,为主效关联位点,分别与发芽势和苗鲜重相关联,定位于第2、3和10染色体,相关联的SNP标记分别为PZE-102019300,PZE-103069554和PZE-110014718。5.利用玉米基因组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对关联位点上下50kb进行基因注释。共筛选到31个候选基因,根据基因注释结果筛选出Zm00001d044816,Zm00001d052192,Zm00001d044780,Zm00001d002288和Zm00001d044777共5个基因功能与种子活力相关的候选基因,Zm00001d044816(CASP-like protein)与过氧化物酶有互作效应,Zm00001d052192(Cupredoxin superfamily protein)参与脱落酸的信号传递,Zm00001d044780(DNA polymerase lambda)和幼苗DNA修复密切相关,Zm00001d002288(b HLH-transcription factor 148)调节抗旱信号传导,Zm00001d044777(DUF679 domain membrane protein 7)在组织衰老过程起重要作用,它们可能为调控甜玉米种子活力的候选基因。
其他文献
两系杂交水稻以其程序简单、配组自由和无细胞质负效应等优势,成为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利用亚种间的杂种优势育成的穗大粒多、品质优良的超级杂交稻是当前的一大趋势。M20S是一个大穗型两系不育系,单穗穗重在7~8 g之间,拥有较优良的穗部性状,具有早熟高产的潜力。对M20S的主要农艺性状、异交特性、不育起点温度、杂种优势、配合力和稻米品质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该不育系的繁殖、杂交制种以及品质改良提
高温、冷害和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因此对于非生物胁迫的研究对培育抗逆品种、保障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前期本实验室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定位到了一个株型基因Os DJC58,该基因编码一个N端含Dna J结构域的热激蛋白,对该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其含有与逆境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本研究主要利用水稻材料02428及其近等基因系NILs(Os DJC58突变材料)探究了基因Os D
根系是固定植物、获取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也与植物的抗逆密切相关。大豆是主根系植物,侧根决定着根系在生长介质中的空间分布(根构型),对大豆的适应性和产量有重要影响。研究大豆侧根发育对优化大豆根构型,提高大豆产量和抗逆性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首先对lrs-1突变体与野生型的重要农艺性状、根系形态和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利用华夏3号与lrs-1杂交F2群体对lrs-1的短侧根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确认突变基因的
香蕉(Musa acuminate)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其果实成熟受植物激素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成熟后的果实容易遭受机械伤和病原菌侵染,严重缩短其采后寿命。因此,研究香蕉果实成熟的分子机制对提高果实的营养品质、延长采后保鲜期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鉴于植物激素乙烯在采后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其它植物激素如油菜素内酯(BR)及其信号转导关键转录因子BZR等是否也参与这一过程仍很大程度未知。本研
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是生物防治中新型的重要稗草病原真菌之一。本论文通过紫外诱变并筛选出对稗草高致病力的尖角突脐孢菌诱变株,测定了高致病力诱变株产孢量、致病性等特性;对菌落生长直径、孢子萌发率、紫外线的耐受力和耐热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孢子悬液测定了诱变株对主要作物的室内安全性。具体研究包括如下:(1)最佳诱变时间的确定。将X27出发菌株的分生孢子配制成
荔枝(Litchi chinesis Sonn.)是无患子科荔枝属的南亚热带木本果树,荔枝的品种选育主要依靠常规育种,随着生物技术等手段的不断进步,利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现代育种方法对荔枝进行品种改良已成为荔枝育种的趋势。本研究以‘黑叶’荔枝品种为实验对象,分别利用‘黑叶’荔枝花药和花后不同天数的幼胚为外植体,诱导出大量愈伤组织,之后以‘黑叶’幼胚诱导出的状态较好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原始材料,通过体
利用2n雄配子途径获得有性多倍体是植物多倍体育种的有效方法,获得高频发生2n配子的资源是前提。通过远缘杂交创建高频发生2n雄配子的兰花资源已有报道,但远缘杂交提高兰花2n雄配子发生的分子机理还不清楚。本文以墨兰×兔耳兰杂交后代为材料,研究其2n雄配子的发生并筛选高频发生2n雄配子的资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2n雄配子相关基因的表达,克隆候选基因SDS,建立兰花基因功能快速鉴定体系。主要研
目前对木薯秸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堆肥、生物制燃料、成分分析等方面,对木薯秸秆用作木塑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还较少,而4年生木薯秸秆的成分与木材无明显差异,理论上可用作木塑复合材料中的纤维增强体;目前制备木塑复合材料比较常见的聚合物为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这些聚合物虽力学性能较优,但其制品不可避免的问题是难以降解,导致污染土壤环境,在我国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可持续经济的今天,这并不
平移是图形的基本运动。小学数学中的平移一般是在方格纸里完成。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平移有两个要素:方向与距离。平移的方法:将图形的关键点平移,再顺次连接。平移的方向,学生一般不易出错,但平移的距离极易出错。
期刊
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是目前柑橘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对世界柑橘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柑橘黄龙病的防控主要采用以下综合策略:加强检疫、使用无病苗木、挖除病树和防治木虱等。但是至今没有针对黄龙病的特效药剂,也没有抗性栽培柑橘种质,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探寻防控黄龙病的有效方法。湿热处理就是其中一个研究较早且被尝试着用于生产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