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YDRUS--1D模型和稳定同位素的鄱阳湖湿地水分传输过程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ener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水位在流域五河和长江的共同影响下,呈现高度动态的季节变化。鄱阳湖湿地是全国重要湿地,对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起着巨大的作用。但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鄱阳湖出现频繁的干旱事件,连续的低枯水位威胁着当地植被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因此,研究鄱阳湖湿地水分传输过程、阐明优势种的水分利用方式对区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以鄱阳湖典型湿地芦苇群落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土壤水分垂向运移数值模型HYDRUS-1D,模拟了湿地水分在土壤-植被-大气系统(SPAC)界面的传输过程,分析了SPAC系统不同界面水分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然后借助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从坡面尺度上阐明了鄱阳湖湿地各类水源(降水、地下水、河水、湖水、土壤水)的转化关系,并进一步揭示了湿地植物种芦苇的水分利用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2018年鄱阳湖湿地芦苇群落根系层土壤水分主要补给来源为降水入渗和根系层以下深层土壤水分的向上补给。年降雨入渗总量为1023mm,主要集中在3-6月,占年总量的52.7%。根系层水分向上补给量为801mm,主要集中在6-8月,占年总补给量的67%。根系层土壤水分主要排泄方式为蒸散发和渗漏,蒸腾总量为1273mm,土面蒸发为140mm,根系层水分的年深层渗漏总量为457mm。
  (2)湿地土壤水分补排过程受湖泊水情季节性变化影响显著,丰水期(6-8月)以深层土壤水向上补给为主,占总补给量的63%,枯(12-2月)、涨(3-5月)、退(9-11月)水期均以降水补给为主,占58%~77%。枯、涨、丰、退水期均以植物蒸腾为主要排泄方式(42%~77%)。
  (3)2018年研究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68δ18O+8.33(n=33,R2=0.94),湿地土壤水蒸发线方程为δD=6.75δ18O+5.27(n=69,R2=0.86)。涨水期湖水受降水和河水的共同补给,湿地地下水受到前期降水累积作用的影响以及前一年汛期河水的补给。丰水期湿地地下水、湖水、土壤水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各层土壤水交换频繁,湿地地下水接受湖水和流域入湖河水的共同补给,河水受降水和壤中流、区域地下径流的补给。退水期湿地地下水向河道排泄,河水接受地下水的补给。三个时期的湿地深层土壤水均受到地下水毛细上升水的向上补给。
  (4)典型湿地植物芦苇主要利用0-80cm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和地下水,且能够在不同水源间灵活转换。生长初期4-5月,主要利用0-40cm浅层土壤水,利用率59.7%~75.6%。丰水期6月,主要利用60-80cm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利用率分别为32.1%、33.1%,8月份主要吸收利用表层0-15cm的土壤水和地下水,总利用比例为84%。秋季9、10月,芦苇吸收水分比较均匀,9月份各层利用率的范围为16.4%~25.9%,10月份各层利用率的范围为10.5%~23.7%。
其他文献
当今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通过研究不同配比的非均质滤料与无砂混凝土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渗流取水与排水,可有效的控制渗流量的变化,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轻水资源浪费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在实际工程中所使用的透水介质都是通过复杂介质组成的透水层来实现渗透功能,本文以“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和山西省“辛安泉取水工程”作为选题背景,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水头压力、滤料粒径和不同滤料混
【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荀子的“人性恶”观点与美国联邦共和制下全面的人性观,分析人性与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动态关系。前者是专制制度下单一的人性观,并由此推演出“礼治”政治设想,后者作为当代西方典型的民主制,在全面的人性观基础之上进行了共和制度设计。通过比较,一则能明示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制度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人性假设,思想家或制度制定者在设计或制定制度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
期刊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为实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水资源平衡分配,开发建设长距离、大流量、高扬程的供水系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中国地形大面积复杂的山区,如何设计优化复杂供水系统并安全经济的实现多水源、多目标、多用户的长距离供水工程,已成为许多科研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保证复杂供水工程以最安全、最经济的方式运行,提高泵站运行效率降低运行费用,对节约水资源、提高工程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首次运用国内软件(复杂泵管供水工程经济及安全运行决策支
【内容摘要】阿尔都塞的“断裂论”思想以1845年为界,将马克思的思想分为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两个部分。阿尔都塞区分马克思思想的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关系。因而阿尔都塞对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认知是否准确,是评判断裂论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通过探寻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问题可实现对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的进一步思考。  【关 键 词】阿尔都塞 马克思 费尔巴哈 断裂论  一、“断裂论”
期刊
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所处环境的好与坏不仅影响着自然生态的平衡,还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农业种植、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其他方面。尤其在北方干燥地区,此特征尤为突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人口快速增加,生产生活造成的废水、废气、废渣日益增多,致使污染物大量渗入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开展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就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晋城市坐落于中国山西省东南部,近几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开发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建设规模不断加大,城市居住人口大幅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扰动、破坏了城市水土资源,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大幅增加的城市人口对住房需求不断增多,导致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地产建设项目急剧增加,大量的房地产建设项目在城市市区及其周边开工建设,房地产建设逐渐成为主要的城市开发建设活动。房地产建设
冻融土壤水热系统作为自然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环境,能源和农业工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季节性冻融土壤水热耦合迁移过程十分复杂,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不同冬灌水量对土壤水热耦合迁移的影响,本次研究设置了两种耕作处理(免耕及深耕)、六种不同灌水量(0、10、20、30、50和70mm)进行田间试验。基于田间原位试验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冬灌水量对土壤冻融过程及土壤水热耦合迁移过程的影响。基
现如今在交通设施大量建设发展的时代,陆、空这两种交通方式的开发已经逐渐饱和,人们开始关注隧道工程和地下空间的研究开发。在传统的桥梁、沉管隧道等跨越方式受环境条件及工程技术等因素限制的条件下,悬浮隧道这一概念的出现为跨越水道提供了新的方案,并以成本较低、节约环保等特性在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中极具竞争力。在悬浮隧道的设计中,存在很多至关重要的需要考虑的部分,包括地址选取、材料选用、刚度设计以及断面设计等
山西省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小流域星罗棋布。其汛期洪水形式多为“陡涨陡落”,具有很强的突发性与危害性,而且此类地区往往缺乏水文观测资料,洪水预报较为困难。因此对半干旱半湿润无资料山区小流域进行水文预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双超产流计算模型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良好适用性已由前人研究验证。地貌瞬时单位线(GIUH)是一种适用于无资料地区的汇流计算方法,以往其研究应用集中
【内容摘要】蒯因在其著名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针对逻辑经验论之分析陈述和还原论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本文将继续针对其主要观点进行分析,然而,整体论与还原论并不存在着熟优熟劣之分。而是,日常生活的经验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适合用整体论去了解,而数学逻辑之经验法则乃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系统,因此,若企图将两者混为一谈,则很容易出现格格不入的情况。因此,我们只需保持各系统的独立性即可。  【关 键 词】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