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衅滋事治安违法行为的司法认定 ——以言论型案件为分析对象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x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3年以来,寻衅滋事罪成为继流氓罪之后的又一个明显的“口袋罪”。为了与刑事罪名相衔接,治安处罚中的“寻衅滋事行为”应运而生,并由《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6条加以规范。但是因表述方式的模糊性,法院对寻衅滋事治安违法行为的认定欠缺明确的标准,尤其是第26条第4项兜底条款的设定明显扩张了司法机关认定寻衅滋事行为的范围。同时,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并未以宪法为考量依据,导致公民的基本权利存在被过度限制的风险。这不仅会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司法公信力的树立。理论和实践都迫切需要从宪法层面对寻衅滋事治安违法行为予以限缩解释,确定相应规范的指向,对“其他寻衅滋事行为”条款的滥用予以规制,从而规范法院的裁判活动,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通过梳理裁判文书可以看出,近年来因寻衅滋事纠纷而进入到行政审判中的案例数量逐渐增多,这为分析司法实践中有关寻衅滋事行为的认定类型、认定结果、法院引用宪法等基本情况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样本。其中,言论型案例与宪法关系密切,更具鲜明的宪法色彩,故以言论型案件为分析对象,能够更好地实现宪法与部门法的良性互动。同时,通过整理法院认定寻衅滋事行为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等信息,能够总结出司法机关对寻衅滋事治安违法行为的认定特点,比如法院认定的行为类型多样、相对人胜诉的案件数量占比少等。值得肯定的是,法院已经有意识地将宪法精神融入到司法裁判中,这对于保证寻衅滋事治安违法行为司法认定的合宪性具有重大意义。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当看到司法机关的宪法援引尚停留在形式层面,对寻衅滋事治安违法行为的认定同样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一方面,法院对“其他寻衅滋事行为”的扩大化解释不利于保障相对人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法院的认定标准具有随意化的缺陷,并未对相对人发表言论的行为如何构成寻衅滋事予以充分的论证,存在损害司法权威和公信力的危险。要想解决上述缺陷,宏观上来看必须将整个寻衅滋事行为的认定放在宪法秩序的框架内进行,即从宪法上讨论基本权利与寻衅滋事之间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全面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同时,司法机关在进行宪法考量时,应当遵循比例原则和法秩序统一原则,最重要的是运用合宪性解释方法找到符合宪法的解释方案,以平衡基本权利与公共秩序的冲突。从具体规则的构建来看,首先,对寻衅滋事治安违法行为的司法认定应当严格把控构成要件的合宪性,法院对相对人行为的违法性和有责性都应当作合宪性解释,形成严密的论证逻辑,以增强裁判论证说理的充分性。其次,司法机关应当在个案中进行利益衡量,将公共秩序与基本权利进行优先性比较,确定是否应对相对人的行为进行处罚。其中,具体的合宪性解释规则在要素权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则在单纯解释规则中,法院应将宪法规范的意旨注入一般法律中;二则在冲突规则中,法院应当选择多种解释方案中最符合宪法的解释。最后,司法机关应当始终保持对兜底条款适用的“谦抑性”,正确划定《治安管理处罚法》内部类似规范的适用界限,避免兜底条款适用的“口袋化”。综上,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需要建构具体的认定规则,规范“其他寻衅滋事行为”的司法认定。
其他文献
中国典籍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其翻译工作在文化对外传播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而如何使国外读者对典籍产生文化认同感是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由于地理环境、物质生活、文化内涵、语言特点等的差异,导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形成的民族文化认知既有差异也有相通。同时,中国典籍自身所包含的文化语境与国外社会的文化语境也存在着差异性,在典籍翻译中理想译者的选择上也就产生了研究争议。鉴此,本文试图从文化图式视角,以
银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其纹样往往蕴含了该民族的文化信仰。瑶族银饰特色鲜明、种类繁多、工艺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连南瑶族银饰样式种类、纹样特征等方面对其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工艺的现状和流程进行深入了解,挖掘该地区瑶族银饰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将连南瑶族银饰之美有效的传承与发展下去。
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典型国家的经济特征和时间节点分析,本文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通过对典型国家物流业发展的产业特征分析,对物流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国家经济和物流发展的时间节点和内在联系,提出了经济与物流发展的一般规律。
早期研究指出家庭生态环境是影响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所以,提出并检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倾向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中暗黑人格的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设。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山东省邹平市某高中314名中学生提供的数据进行实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专制型、忽视型、溺爱型三种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倾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两种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
作为学习主体,终身学习者的角色认同情况直接决定其终身学习行为,并影响终身学习效果。本研究受史赛克(Stryker)角色认同理论启发,遴选了10名终身学习者作为终身学习主流群体的代表进行深入访谈,从角色认知和承诺、角色情感和评价、角色投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分析成人学习者对终身学习者角色认同的情况,了解终身学习者角色在个体众多角色中的重要程度情况以及终身学习者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的障碍因素。研究提出了提
高光谱成像作为目前遥感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在地质应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岩石和矿物由于电子过程和分子振动可以产生特征的光谱吸收,因此可以利用高光谱技术进行岩矿填图,快速且准确地获取区域内岩石和矿物的分布情况,进而圈定有潜力的找矿靶区。岩矿高光谱通过对岩矿信息的提取可获得矿物类别和矿物丰度分布甚至矿物化学成分的填图结果,识别方法包括光谱匹配、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方法 3大类。GF-5卫星上搭载的高光谱成像
在“双减”政策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也是当前家校合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措施。在家校合作中,教师要加强“双减”政策的宣传、解读,引导学生家长积极优化、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要提高家庭教养执行力,减轻子女的升学压力,加强与教师的沟通联系。文章在分析学业负担和家庭教养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剖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业负担的关
李平教授基于多年临床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释了“瘤毒致病”理论,该理论对肿瘤形成之原因、瘤毒致病之特点,瘤毒传变之基础加以阐述,赋予了中医肿瘤病因病机新的内涵。在该理论指导下,并结合临床对食管癌发生、发展、传变、转归特点的认识,李平教授辨证论治,提出扶正、解毒、通络的治疗理念。经长期临床实践,疗效颇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