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作家作品选编研究--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lee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曾说过“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现代化教育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不断激发“人”的潜能,给予“人”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及强大的精神力量。教科书的编写是教育基础工程之一,对于教科书的研究是把握当前教育概况的有效途径。
  本论文以1978年至2018年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内容,从作家及选文的数量、体裁、主题三个方面把握教科书中选文的共时性分布及历时性流变,得出以下结论:(1)在1978年至2018年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呈现出中国男性作家作品篇数>外国男性作家作品篇数>中国女性作家作品篇数>外国女性作家作品篇数的态势,男、女性作家作品数量差距悬殊。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教科书编写团队未对此做出有效调整;(2)“散文”是教科书选文的主要体裁,“诗歌”、“小说”、“戏剧”在后,且所占比率较为悬殊。该体裁分布模式在教科书发展历程中并未改变。女性作家作品在这四大体裁分布中依旧具有数量少、占比小的特点:(3)在对“揭露批判”、“爱国忧思”、“革命精神”、“党政工作”、“美好品质”、“劝学治学”、“人生哲理”、“思乡怀人”、“爱的关怀”、“借景抒怀”、“科普说明”及“其他”这十二个主题进行数据分析后,可以看出各体裁总体数量分布较为均匀,其中女性作家作品基数小,主题涉及面窄。在之后的发展中,女性作家作品在主题扩展方面有所进步,其发展虽然有多元化趋势,但总体数量增长过于缓慢;虽然紧贴时代发展,但经典化程度不高。
  本论文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了女性作家作品接受现状。从调查数据中可知,由于女性作家作品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接受场域受限,接受主体失语等问题,人们对其熟悉程度远不如男性作家。但已经有一部分人显示出了对教科书选文重新分配的愿望。
  基于前文数据支持及女性主义理论支持,可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存在有利于教科书体系的完善,实现教育平等、学术平等的追求;有利于女性经验的延续,实现女性文化构建的理想;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未来实现两性和谐的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武侠类型小说在中国源远流长,是最具有传统特色的小说类型之一。从《史记》中游侠列传开始,武侠小说经历了唐代剑侠传奇,宋代说话儿“银字儿”,明清公案小说,到现代旧派武侠和当代新武侠的发展历程。在千百年中,武侠小说渐与市民大众结合,进而产生强烈的市场特性,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在这个发展过程里,承载武侠文本的媒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口口相传的“说话儿”到工业资本印刷,再到电影屏幕和电视机屏幕,不同的承载媒体赋予了武侠元素不同的呈现方式与美学形态,促进了武侠小说呈现范式的更新。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计算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公务员考试始终热度不减,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个别职位的报考与录取比例更是达到了4000:1。舆论普遍认为,出现报考公务员热、千军万马独过公务员桥的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公务员是“铁饭碗”,收入稳定:面对这样的诱惑,人们很难保持理智,往往不计成本的报各种培训班,买大量参考书,却不去思考这些对他们真的有用吗?    培训费你准备好了吗    基础班、模块班、强化班、冲刺班、
期刊
人有愚智之别,读书亦有真妄之异,不同的人读同样的一本书,感受领会有可能天差地远。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领悟到书中的精义,学为己用?古人教人读书,有“眼到、口到、心到”三法,  眼到是指读书的时候要认真仔细。不少人读书追求敏速,以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为能事。但是,读书亦有要领,并非是一味求快,须边读边认清书中的真正意旨,方才能够应用所学。否则,即使书看得再快,纵然把文章读得倒背如流,却不知用处,也是涉宝山
期刊
以前,总以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才是诗的意境。自从拜读了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作品《徐帆》后,才发现原来爬在墙壁外面偷看徐帆和刘亦菲,也是一种诗的意境,以前,总以为诗歌是一种文化的高雅品,我等凡夫俗子望尘莫及,自从拜读了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作品《刘亦菲》后,才发现原来我被埋没了几十年,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鲁迅文学奖。  对于笔者这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想法,也许会有很多“义愤填膺”的人,在口水
期刊
自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夜归》以降,范小青笔耕不辍,为呈现苏州这座城市的风貌,并以文学的方式超越苏州。
  第一部分通过分析范小青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焦虑,讨论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异化与孤独,思考苏州这座城市赋予其城市小说的独特性。本文认为,范小青城市小说中的焦虑现象主要体现在身份无法得到自我及他者的认同,而身份可以从社会、性别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观照。另一方面,“我是谁”这一问题引发了范小青“我从哪里来”的追问,于是“寻找”成为其小说的内在推动力,“寻找”背后寄托着人的孤独。区别于消费主义影响下的
秋风乍起,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的评选就会牵动成千上万人心。(至于有人专程跑到挪威诺贝尔奖总部,警告他们不要给本国人颁奖一事另当别论。)化学,物理,医学之类的与咱无缘,也看不懂,只是看个热闹。可是文学奖,不知为什么最近在国人眼里也火了起来,尽管华夏作家可能无人能问鼎,但是扩大到亚洲,就不样了,尤其是自己喜欢,为之疯狂的作家,那就感同身受了。在获奖名单公布的几个月前,国内就有不少媒体开始炒作起村上春丰珂
期刊
凌叔华研究在近几年较为火热,但对于凌叔华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活动,研究界却较少涉及。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战乱纷争不断,社会生活环境、凌叔华与陈西滢的婚姻、凌叔华自身的状态等,都对凌叔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凌叔华这一时期的经历相比之前也丰富了很多。
  本文研究三四十年代凌叔华的文学活动,包括凌叔华的生活经历及其文学作品。论文从三四十年代战争背景入手来解读凌叔华,也从凌叔华的文学作品入手来展现中国三四十年代文学的一个向度。
  绪论部分阐释三四十年代对于凌叔华的特殊性。三四十年代凌叔华文学活动研究的缺失
何泽峰孩提时,父亲喜欢钓鱼,经常带着他去榆次周边的山林水泽游玩,那些山高月小,那些水木轻盈都一一掩映其胸襟,久久萦绕不能散去。因为家贫,幼年时候的他,无法接触到真正的绘画指导,只能从街上的小人书地摊那里实现最初的艺术愿望用攒下的压岁钱买几本,然后用画笔画买不来的,描摹那些《三国演义》、《红楼梦》里的人物,在纸上、墙壁上、家里、村子里、学校黑板上、板报上,所有能够画画的地上都留下过他的笔触,就是这些
期刊
梁武帝在其统治的前期借鉴齐政之失,励精图治,大倡文教,使得梁代有三四十年的太平繁盛的政治局面。在此种局面下文学的发展也很兴盛,梁代文学可以中大通三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追求典雅,核心人物为萧衍、萧统,后期追求新巧与情灵的摇荡,核心人物为萧纲、萧绎。梁代的乐府诗就是在这一文学背景下发展的,其诗句出现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且艳情成为其第一大题材也就不足为奇了。梁代雅乐建设方面,由于梁武帝的儒生身份及其博才好学、精通音律的特长,梁宫廷雅乐多由其亲自裁定。武帝既推崇古雅又崇尚简节,为了追求郊庙歌辞的典雅,他
近年来,从罗贯中到曹操等名人之争不绝于耳,甚至争到了神话人物孙悟空,再到驰名商标之争,其中“杏花村”较吸引人眼球。10月1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终审判决结果后,安徽杏花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杏花村公司”)将胜诉的消息传回其所在地安徽省池州市,欢庆霎时喧腾了安徽的舆论界。  原告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汾酒集团”)则迅速投入到了另几起“杏花村”商标侵权案的备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