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善德钢琴演奏风格 ——基于文献与录音的实证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zha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不少身兼作曲家与演奏家身份的音乐家,但学术界关于这些音乐家的研究几乎一致倾向于从作曲家的视角出发,缺乏对其演奏家身份以及其演奏本身的研究。丁善德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的钢琴家,也是我国首位录制唱片的钢琴家,他是中国钢琴演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但现有关于丁善德的研究却几乎完全集中于他的创作生涯以及作品风格等方面,少量关于他钢琴演奏的文献也只是以普及性的文章为主,缺乏对他钢琴演奏方面的科学性、系统性的研究。本文旨在弥补此研究空缺,以史学的视角论述丁善德的钢琴演奏生涯,并以实证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丁善德的钢琴演奏风格特征,尤其是速度和力度方面的特征。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论之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透过搜集整理与丁善德钢琴演奏活动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录音的年份、数量、曲目以及音乐会的日期、地点、曲目、性质等)对丁善德的钢琴演奏生涯进行划分及梳理。笔者将丁善德的钢琴演奏生涯划分为早期(1928—1934年)、中期(1935—1946年)、晚期(1947—1983年)三个阶段。丁善德的钢琴演奏活动在演奏次数方面以早期最多,中期次之,晚期最少;在演奏曲目方面,早期全部为外国作品,中期有少量中国作品但仍以外国作品为主,而晚期则全部为丁善德自己创作的作品。丁善德在钢琴演奏生涯中期录制过两首钢琴独奏唱片,晚期录制过四首,且录音作品全部为中国曲目。这章的内容为后面对丁善德钢琴演奏的风格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语境。第二章对随后两章中所运用的研究材料与分析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丁善德总共录制过六首独奏钢琴曲的唱片,本文选取了其中四首作品。版本比较可以更准确、可靠地分析出丁善德的演奏风格,所以笔者选取了16个《牧童短笛》的录音版本、6个《摇篮曲》的录音版本、8个《郊外去》的录音版本,以及8个《第一新疆舞曲》的录音版本作为分析的材料,并通过音频分析软件Sonic Visualiser对上述每一个录音中的速度与力度进行详细分析。笔者在本章中详细介绍了对于速度与力度的分析方法。第三章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丁善德录音中的速度特征进行论述。宏观速度方面,丁善德演奏的整体速度较快。另外,他在整体速度较快、节奏变化更为丰富的作品中的乐段之间的速度变化较大;相反,在速度较慢、旋律性更强的作品中他的乐段速度差则较小。微观速度方面,丁善德的速度变化在乐句层面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拱形”趋势,反映出丁善德倾向于在演奏中勾勒清晰的音乐结构,体现忠于作品的风格。第四章从节拍处理、宏观力度变化、微观力度变化三个层面对丁善德录音中的力度特征进行论述。结果显示,丁善德在节拍层面的强弱规律相对其他大部分演奏者更符合乐谱的拍号,更遵循作品的节拍结构。另外,丁善德的宏观与微观力度变化无论在乐段还是乐句的层面上都倾向呈现出“拱形”状态,这表明丁善德对于力度的处理与速度一样,有较明显的段落感和分句感,且很多力度的变化与谱面的旋律、节奏、力度标记等相一致,展示了他忠于乐谱的演奏理念。结论部分对丁善德录音中的速度与力度特征进行总结。总体来说,丁善德在四个录音中都倾向透过巧妙的速度和力度变化呈现出清晰的音乐结构,使得他的演奏听起来十分工整、规范,具有层次感和结构感。丁善德的演奏中的速度和力度特征都呈示出严谨跟随乐谱的特征,体现了丁善德规范、严谨的演奏风格,也展示了丁善德忠于作品、忠于乐谱的观念。
其他文献
英语中以-ly结尾的副词在对话中常常被孤立使用,以表达说话人的立场和态度,有策略地使用能够起到使对话顺畅进行的作用。这一类词语往往被包括在关于副词使用位置或者互动话语的研究中,但是其作为使用广泛又形式特殊的一类词,值得引起更多的注意。本研究将语料库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和话语分析的定性手段相结合,运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法,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SECCL和英语本族语语料库BNC中的口语语料,从词汇
克莉奥佩特拉和奥赛罗作为不同时空的两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联性不仅仅在于他们的非白人属性,更因为他们都是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1604)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6)中的他者。尽管批评家们对奥赛罗和克莉奥佩特拉这两个人物分别作了深入的考察,但对于莎士比亚通过时空并置构建起来的二人所共有的他者性,以及他们的身份误识问题少有关注。本文借助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以奥赛罗与克莉奥佩特拉的类比为基础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竞争激烈,工作岗位紧缺,各个群体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压力,据相关报道指出,近些年来,国内抑郁症患者数量逐年增加,且大学生已经成抑郁症患者的主体,而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尽管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明抑郁症可以通过治疗来减缓,但是好多人未达到抑郁症的临床诊断症状,处于阈下抑郁,也就是具有抑郁倾向的状态,并未引起重视,因而错过了最早发现和治疗的时机。负性
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和声、调式、音色等等。节奏要素也被称作“音乐的骨骼”,在本研究中,主要对节奏这一重要的要素进行深入讨论。节奏要素不仅仅只在音乐艺术中,在大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活动当中,也存在着节奏。有规律的、有时间维度的、一种有韵律的变化,也被称之为节奏。而打击乐作为节奏乐器,在歌曲中起着重要作用,往往打击乐器的节奏类型决定了整个歌曲的速度与情感方向。在以往的研究中,针对音乐节奏的研究不少
对于尚处提升阶段的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文学作品的简写本对于提高其语言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法隐喻的使用及其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原著与简写本在可读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研究经典文学原著及其简写本中语法隐喻的分布情况,无论对语法隐喻理论的应用,还是对面向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改写及教学实践都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视角出发,对《巴斯维尔克猎犬》的原著以及面向英语母语学习者和中国英语学
随着AI技术迅猛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音乐创作、录制、教育等环节。AI与音乐的核心交结点是音乐形态问题(由音乐形式理论衍生)。然而面对人工智能音乐这一交叉学科,由于国内教育将艺术界与科技界割裂严重,许多计算机技术研发的文章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有着与音乐实际不符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对计算机技术的不了解,大部分音乐研究或者止步于此,或者直接卷入AI音乐制作,音乐学界鲜见以学科对
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会演是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发展的一个契机,各地艺术文化互通交流,传统音乐得以更好地传播出去。本研究在分析同一首筝曲不同时期的演奏版本时发现,不同版本在作品处理上存在明显差异。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是通过音响形态呈现的,因此,本研究选定9首传统筝曲的两类演奏版本(20世纪50年代前的演奏版本与现当代演奏家的演奏版本,共计18首筝曲),采用实证研究和谱例分析的方法,深入讨论两类版本的差异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但是作为特殊教育分支的视障音乐教育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视障音乐教育中的课外音乐活动。我国对课外活动这方面的关注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民国时期,其中学校的管乐团作为学生艺术团体,属于课外音乐活动。管乐团作为西南地区A视障学校的特色办学项目,不仅体现出办学体制的多样化,也体现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
合唱艺术作为一种音乐内容丰富、参与人数众多、普及性较强的音乐表演形式,一直以来都深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童声合唱作为合唱艺术的不同类别,在我国的合唱发展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期间也不断涌现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团体。童年阶段是学习音乐艺术的启蒙和养成的关键时期,合唱对于孩子的意义除了学习音乐知识之外,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很大的益处。近几年,我国不断倡导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而这与合唱的理念“和谐”不
位于三峡库区腹地、乌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涪陵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始刻于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被称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有北宋绍圣年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谪涪时讲学和注《易》于此的点易洞,为涪陵地区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佛教场所——天子殿(法雨寺)、北崖寺、普陀寺和万佛寺。民间宗教信仰较普遍,丧事超度与节日祈福活动都有专业的民间法师承担。龚氏家族师徒们就是一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