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MC导向分离木豆叶中茋类化合物及其抗MRSA活性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51208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运用LC-MS导向分离技术,提取分离木豆叶中茋类单体化合物,得到系列茋类化合物1-5;选取临床分离的标准株MRSA JCSC4744,首次展开系列茋类化合物体内、外抗菌活性和抗菌机制初步研究,致力于寻找具有抗MRSA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方法:
  1.茋类化合物的富集与单体的分离。木豆叶阴干称重20kg,粉碎,用95%工业酒精室温浸泡3次,每次7天,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至无乙醇味,得到总浸膏(3.53kg)。浸膏用水悬浮,乙酸乙酯萃取,减压浓缩萃取液,得到乙酸乙酯部位(1.34kg)。根据文献报道,木豆叶中茋类化合物的分子量基本在250-350范围内,随后对获得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LC-MS分析,同时结合茋类化合物结构的强紫外吸收的特点,筛选出茋类化合物富集的部位,并根据茋类化合物富集部位在HPLC中的保留时间,选用合适的柱层析手段,对其进一步富集和分离纯化,获得单体化合物。对分离获得的化合物,通过1H、13C、DEPT等1D NMR数据,结合质谱等理化常数,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2.测定茋类单体化合物卜5的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和最小杀菌浓度(MBC,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采用微量稀释法,使96孔板中第1孔至第10孔药物浓度依次为100μg/mL、50μg/mL、25μg/mL、12.5μg/mL、6.25μg/mL、3.12μg/mL、1.56μg/mL、0.78μg/mL、0.39μg/mL、0μg/mL。将100μL含有106CFU/mL的测试菌和刃天青显色剂(0.06mg/mL)的MH培养基加入各孔中,孵育12h。设置阳性对照万古霉素(Van,vancomycin)组,每种抗菌药物做3个复孔。MIC定义为保持蓝色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3.茋类化合物1-5对标准菌株MRSA JCSC4744动态杀菌曲线。以木豆素A(LLA)为例,取稀释至1×106CFU/mL的MRSA菌液1.8mL于24孔板,分别加入7.8μg/mL万古霉素、62.5μg/mL万古霉素、15.6μg/mL木豆素A、125μg/mL木豆素A各0.2mL,则分别得到0.78μg/mL(1×MIC)万古霉素、6.25μg/mL(8×MIC)万古霉素、1.56μg/mL(1×MIC)木豆素A、12.5μg/mL(8×MIC)木豆素A处理液。将24孔板置于37℃恒温箱孵育,分别在孵育的第0h、O.5h、2h、4h、8h、24h测定各组细菌数量;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木豆素A杀菌曲线,分析其动态杀菌效应。同样的方法测定化合物2-5杀菌曲线。
  4.木豆素A体内抗MRSA实验。将6-8周龄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MRSA模型组、MRSA+Van组、MRSA+LLA组,每组12只。小鼠剃毛后,在背部开达筋膜的创口(直径1cm)。除空白对照组外,每个小鼠伤口部位接种菌造模,并在对应组别涂覆PBS、0.2mg/mL万古霉素药物和0.2mg/mL木豆素A各50μL。每两天计录每只小鼠的体重、伤口大小,直至小鼠伤口愈合;感染MRSA第3天,每组随机抽取小鼠,测伤口细菌数量、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tumour necrosis factor-alpha)、白介素6(IL-6,interleukin-6)含量,对其伤口皮肤组织进行革兰氏染色(Gram)、吉姆萨染色(Giemsa)、免疫组化(IHC,immunohistochemistry)染色实验,分析木豆素A体内抗菌活性。
  5.茋类化合物1-5抗MRSA机制初步探讨。使用“细胞膜极性分析法”分析化合物是否通过破坏MRSA菌株的细胞壁来达到抗菌作用;取对数生长期的MRSA JCSC4744标准株,用缓冲溶液(pH=7.0的5mM HEPES)洗涤,重:悬获得OD600=0.1的细菌悬液,后加入0.4μM染色剂3,3-dipropylthiacarbocyanille(DiSC3-5),37℃黑暗处理20min,再分别加入系列浓度的1-5(0.5×MIC、1×MIC、2×MIC、4×MIC、8×MIC)或等体积的DMSO,并在激发波长为660nm和发射波长为675nm的情况下监测荧光的变化;使用“SYTOX Green吸收分析法”分析化合物是否通过破坏MRSA菌株的细胞膜来达到抗菌作用。
  结果:
  1.在LC-MS导向分离技术支持下,从木豆叶乙酸乙酯部位快速获得5个茋类化合物,经核磁数据与文献对比,鉴定其结构为:木豆素A(longistyline A)(1)、木豆素(caianine)(2)、木豆素C(longistyline C)(3)、2-羟基-4-甲氧基-3-异戊烯基-6-苯乙基苯甲酸(2-hydroxy-4-methoxy-3-isopentenyl-6-phellethylbenzoic acid)(4)、3-甲氧基-5-羟基-2-(3-甲基-2-丁烯基联苄)(3-methoxy-5-hydroxy-2-(3-methyl-2-butenylbibenzyl))(5)。
  2.MIC与MBC实验结果表明对耐药菌株MRSA(JCSC4744、JCSC4469)菌株,1的MIC、MBC均为1.56μg/mL;2的MIC、MBC均为6.25μg/mL;3的MIC、MBC均为12.5pg/mL;4的MIC为3.12-6.25μg/mL、MBC为3.12-6.25μg/mL5的MIC为50μg/mL;Van的MIC为0.78μg/mL、MBC为1.56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Staphylococcus aureus),茋类化合物1-5也显示良好的杀菌活性;对于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Bacillus cereus),茋类化合物1-4相较于万古霉素的MIC、MBC值较小;茋类化合物1-5对大肠杆菌(E.coil,Escherichia coli)未显示明显得抗菌活性。
  3.Time-killing杀菌实验,选择MRSA JCSC4744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浓度为8×MIC的化合物1-5处理组,前0.5h内细菌数量迅速降低,显示化合物1-5快速的杀菌功效:浓度为1×MIC的1-5处理组,8h后,MRSA存活率迅速降低3×log(降低了99.9%),而Van需要24h才能达到相同的杀菌效果。
  4.感染MRSA第3天,LLA和Van处理的感染小鼠显示出伤口愈合趋势,与此相反的是MRSA模型组感染小鼠的切除区域出现明显化脓现象,且所有小鼠在5天内全部死亡。到第7天,除模型组外的其他组小鼠伤口均可见结痂现象,空白对照组显示出最佳的伤口愈合功效,其次是LLA组;此外,LLA和Van组与对照组几乎有相同伤口治愈时间,且均缓解了感染MRSA引起的体重减轻现象。皮肤组织细菌计数实验中可以看出,LLA、Van处理后细菌数量极显降低(P<0.01),这也与革兰氏染色实验结果一致,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Van和LLA处理的感染小鼠显示微弱的阳性反应;与Van组相比,LLA组降低MRSA细菌数量更显著(P<0.05)。吉姆萨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检测实验均表明用LLA处理后显著降低小鼠免疫反应:模型组血清IL-6为606.57士68.99pg/mL,TNF-α为280.58士42.27pg/mL,经LLA治疗后,两种炎症细胞因子降低至180.74士10.78pg/mL,87.25士10.19pg/mL,显著降低小鼠免疫反应(P<0.05,P<0.01)。
  5.细胞质膜去极化分析研究中,与DMSO空白组比较,在浓度为0.5×MIC、1×MIC、2×MIC、4×MIC、8×MIC的茋类化合物1-5处理后,荧光信号的显着增加,且荧光信号与时间、剂量呈正相关;SYTOX green实验结果显示,SYTOX green核酸染料与MRSA和浓度为O.5×MIC、1×MIC、2×MIC、4×MIC、8×MIC茋类化合物1-5处理4h后,荧光强度增加,且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SEM实验中,8×MIC化合物1-5处理MRSA细胞4h后,观察到MRSA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裂解,膜上有囊泡等现象。
  结论:
  1.木豆叶中含有多种茋类化合物且其含量丰富。
  2.茋类化合物1-5对MRSA显示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LLA对MRSA JCSC4744的MIC为1.56μg/mL,表现出较强抗菌活性。
  3.Time-killing实验表明茋类化合物1-5在1×MIC、8×MIC浓度均表现高效的杀菌活性。
  4.体内抗菌实验表明LLA细胞毒性较小,且能缓解感染MRSA带来的体重降低的影响,加快伤口愈合、降低死亡率、降低伤口细菌数量、降低血清中TNF-α和IL-6炎症因子,降低免疫反应。
  5.茋类化合物1-5抗菌机制与细菌细胞膜电位的耗散、破坏膜的渗透性、诱导细菌裂解有关。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古典窗棂文化历史悠久,承载着数多人民的艺术结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更,它不仅仅是一个古窗格了,他还承载着人们的各种需求和精神,是人们的心灵上的慰藉也是精神上的富足之感,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此次所针对调研地点为浙江乌镇,本文就古窗格的意蕴进行探究,以江浙一带为主,其余地区为辅进行浅谈,从构成、材质、文化价值等角度分析探讨,对古窗格上的传统元素和艺术价值进行研究,并在现
期刊
摘要: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是公安院校的一门特有专业课,主要研究警务工作中怎样处理公安机关与公众、媒体之间关系,实际教学中一直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本文以BOPPPS教学模式为基础,针对公安院校的特色设计了一种面向警校生的教学模式,根据《警察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与环节以BOPPPS为基础,通过学生对不同难度层次的教学活动展开设计、实施与评价,促使学生对课堂获得的知识技能不断内化与重构。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不断完善,这对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数学是多个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现阶段该课程的教学过程还存在较多问题,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不符合各个专业的教学需求。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措施促进经济数学的教学改革。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经济数学的教学现状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主要方法。根据部分高校出版的《辅导员文件汇编》里归纳的辅导员九大职业能力中的辅导员日常事务管理相关工作文件,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提炼出了辅导员做好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根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适合本班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规定。该班级管理规定中就涉及了学生的课堂考勤、鼓励技能证书的考取、通过第
期刊
摘要:为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干预研究。研究采用《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对被试进行心理复原力水平测试,选取第一次测验时复原力水平较低的25人进行团体辅导训练。团体辅导内容依据《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的七个维度而设计。训练时间为每周一次,共7次,每次90分钟。团体干预结束后,训练组在心理复原力量表上各维度的得分均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期刊
摘要: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金课已成为核心话题。在教学改革的讨论中,金课成为所有教师努力的方向。Seminar教学模式源于西方,现较多应用于研究生课堂,是一种讨论式教学。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的课文为例,阐述了seminar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总结了seminar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为打造金课探索一条途径。  关键词:金课;seminar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  1、金课标准  2019年3月
期刊
摘要: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教学体系,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作为最著名、应用最广泛的三大教学体系之一,他的许多关于音乐教育的想法与理念被各国各地的中小学校所采用。他的教育原理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本文将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介绍"、"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的现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等进行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自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某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口号,社会上激起了“双创”的浪潮,各高校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给予高度重视,形形色色的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其中茶叶项目备受关注,但真正能利用好新时代下互联网工具和新思维去做好茶叶项目的团队却为数不多。本文将着重分析大学生茶叶创业项目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相对应策略,力求为后续此类项目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
期刊
摘要:大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种,它是指学生通过系统化的大学音乐学科课程学习之后,可初步形成一系列与大学音乐学科相关的核心素养。科学化、系统化地测评大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反馈测评结果,以此来指导大学音乐课程教学,无疑会对青年学子大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的观察原则,其次,深入探讨了完善大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的
期刊
摘要:新冠疫情爆发,线上教育普及度有所上升,如何在众多线上教育APP中脱颖而出至关重要,本文运用Topsis方法进行建模,对各平台的综合发展能力做出排序,并对各平台的异同点进行了剖析以求探寻线上教育平台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Topsis;线上教育;温特斯加性模型  一、背景阐述  从一月份至今,新型冠状病毒逐渐侵袭全球,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特别明显的是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中小学及各高校在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