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基础土岩组合地基变形与稳定性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o_minl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区风机基础工程的建设往往面临着土岩组合不均匀地基的问题,尤其是岩溶山区地基土岩组合关系更加复杂,但是行业规范对土岩组合地基并没有系统全面的定量计算和评价方法。本文以某岩溶山区风电工程为背景,首先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建立了风机场地土岩组合地基三维地质模型和土岩组合地基-风机基础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然后分别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和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代表性的风机场地圆形扩展基础下的土岩组合地基及换填处理后地基沉降变形、基底脱开面积比、地基基础稳定性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土岩组合地基上风机圆形扩展基础在各荷载工况下基底脱开面积比、沿土岩接触面抗滑稳定性不满足规范要求,基坑范围内外纵横向同时换填处理后的土岩组合地基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主要研究结论有:(1)计算地基土平均附加应力系数时,风机圆形扩展基础承受偏心荷载时基底非完整圆面积上的三角形附加应力分布荷载可等效为相关参数矩形面积上三角形分布荷载;(2)计算土岩组合地基土沉降变形时应考虑刚性下卧层对上覆土层的变形增大效应;(3)土岩组合地基最不利剖面计算方向应选择土岩分界线垂线方向,最大沉降变形的方向近似于垂直土岩分界线,而不是组合地基中土质地基厚度最大的方向,并且荷载方向变化对最大沉降变形方向影响不大;(4)土岩组合地基上的基础底面脱开面积近似于土岩组合地基中岩质地基的分布面积;(5)基坑范围内外纵横向同时换填处理能有效减小基底脱开面积和增强地基基础沿土岩接触面抗滑稳定性。
其他文献
学位
基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的无线充电技术是革命性的自动化充电技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可与自动驾驶技术完美结合,是促进电动汽车普及,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技术。本文围绕可重构谐振腔的宽耦合范围定频无线充电系统,开展了以下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分裂线圈结构的可重构谐振腔概念,并介绍了其基本的工作模式。所提的可重构谐振腔可将双线圈、三线圈
当今世界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社会和国民对能源的需求量日渐增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人也注意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随着新能源占比率的不断上升,传统的微能源网孤立运行逐渐难以满足民众需求,考虑多种新能源不确定性的微能源网应运而生。国家电网提出要清洁能源,节约成本,开发新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该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多微能源网系统能够提高新能源消纳,降低碳排放,有效协调多微能源网与主网之间的能源共享与交易
电动静液作动器因其功重比大、集成度高、安装维护性好等优点,可取代传统的液压控制系统,成为未来航空的主要机载作动系统,故对其的设计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效能量转化电静液驱动执行器构型原理”(项目编号:51890880)需求,开展了针对航空电动静液作动器的加载测试与构型优化研究。首先,分析了航空电动静液作动器的结构组成与工作方式,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模块以及泵控非对
微网是一种综合了电力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靠近用户侧的小型电力系统。微网通常包含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和负荷等部分,由于其能够对内部各组件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度,且能自主切换并网和离网两种运行模式,因此有利于实现新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多能互补。园区微网作为上述技术的重要实践,可利用能量管理技术对电源、负荷和电网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对各个发电单元的自由投切,在电源、储能系统和负荷之间实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城乡居民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物质生活。在安置房项目中也随着出现了符合市场要求且更加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安置房项目作为保障性住房中的一类,不仅涉及经济问题,还关系到当地的民生问题。目前,安置房项目正在广泛推广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全过程代建开发的模式。但该模式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总结,以及代建模式的市场机制仍需不断完善,特别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安置房项目中如何提高代建单位
学位
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之相伴的却是质量事故频发,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独特功能、造型、材料的建筑越来越多,对建筑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尝试探索BIM技术在数据中心项目施工阶段中质量管理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通过访谈法确定了影响数据中心项目质量的17个因素,然后运用扎根理论归纳和演化为5个主要影响因素——人员与组织因素,建筑模型质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汽车通信系统需要不断提高其传输速率。然而,由于高速和高频带宽的需要,高速组件之间很容易发生电磁干扰,导致严重的电磁兼容性(EMC)问题。为确保车载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应对高速组件的电磁敏感性进行重点研究,减少其内部或外部干扰。通信系统中的高速组件由高速连接器和高速线缆组成。高速连接器通常由覆盖有金属外壳的内置印刷电路板(PCB)制成,而高速线缆通
空间对接技术是在轨服务技术的核心和基础,日益复杂的在轨维护与构建等任务对于在轨对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基于推力器作用的航天器对接技术依赖于工质消耗和喷气推进。因此,推力器喷射出的工质会造成羽流污染,影响航天器上精密仪器和敏感器件。此外,航天器所能携带工质有限,限制了航天器任务范围与服役寿命。更重要的是,在对接最后阶段主要借助惯性,较大冲击力可能导致许多潜在危险。近年来,基于电磁力/力矩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