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换相序技术的固态断路器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ekne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力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电网之间的系统稳定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系统振荡和功角稳定问题,本课题组提出了换相序稳定控制技术用于抑制系统振荡和功角摆开。换相序的分闸、交换相序、再合闸这一系列操作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所以亟需一种可以快速开断的断路器。于是本文在换相序技术的应用背景下开展了交流固态断路器(solid state circuit breaker,SSCB)的研究。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的新型交流固态断路器,为了改善换相序引起的串联IGBT均压问题和尖峰电压,提出了一种新型RCD均压电路,并应用PSPICE仿真软件验证了 RCD均压电路的优异性,详细阐述了固态断路器的工作原理,以此为依据设计了固态断路器的参数,搭建了固态断路器的仿真样机并且在PSPICE上对其进行了短路开断试验,验证了固态断路器的快速性和可靠性。然后分析了换相序过程的暂态特性,构造了含固态断路器的双端电源系统模型,分别针对换相序技术应用中分闸过程、分闸后和合闸过程三个阶段的电压、电流暂态特性进行理论推导,得到了换相序过程中冲击电压和冲击电流的表达式,分析得出了最佳分、合闸时刻,并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最后根据最佳分、合闸时刻的结论提出了分相分合闸和同时分合闸两种控制方式,并且搭建了单机无穷大系统,分别将两种不同控制方式的换相序技术应用于振荡的电力系统中,比较两种控制方式的换相序技术抑制系统振荡的效果,不仅验证了换相序技术的有效性,还得到了以分相分合闸为主,同时分合闸为辅的控制方案。本文研制的交流固态断路器不但可以快速、精准且无弧地开断电路,而且不需要恢复绝缘强度的冷却时间,满足了需要进行一次或多次换相序操作的换相序技术对断路器开断速度、控制精度和短时间内可以多次分、合闸的功能要求,同时,固态断路器均压电路的优化和分相分合闸的控制方式有效降低了换相序引起的电压、电流冲击,最大化换相序技术抑制系统振荡的效果。
其他文献
为解决海洋环境中船体钢板、海水管路等材料的腐蚀与污损问题,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钢材表面制备耐蚀防污的合金熔覆层,满足低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基体的耐蚀防污性能。本论文利用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在Q235钢基体表面制备了含铜量70%的C1铜合金熔覆层及用作对比的含铜量20%的C2镍铜合金熔覆层。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分析了两种合金熔覆层样品的物相组成和微观
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发电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新能源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越来越多,新能源发电系统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对电网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不得不“弃风”、“弃光”。为了减少“弃风”、“弃光”现象提出了用大规模储能系统将可再生能源进行储存,然后再释放稳定电能并入电网的解决方案。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大容量储能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高效储能并且清洁无污染,具有很大的发展前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阀(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在实际直流输电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电力系统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对其运行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为提高其长期运行可靠性,对于核心组件-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模块的状态在线监测至关重要。在MMC换流阀整流等某些工况下,IGBT模块中的FRD(Fast Reco
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保障了直流电网安全运行,是高压直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研究的重点之一。作为关键组成部分,并联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模块栅极驱动电压在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工况下接近安全限值20V,电压越限问题是断路器并联器件电气设计过程中必须认识的关键问题。功率回路杂散参数、驱动电路和IGBT器件参数分散性的差异性,都会导致并联器件驱动电压应力不均衡现象。因此本文聚焦于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并联IGBT模块的驱
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CO2-EOR)由于其在利用CO2驱油的同时,能够将大量CO2封存在地层中,达到CO2减排的目的,目前已被全世界广泛应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注入储层后的CO2会通过多种方式发生泄漏,进入土壤、水体、大气等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甚至危害人类的健康安全,为了降低CO2泄漏风险,需要对封存后的CO2开展长期的监测工作。在目前国内外已开展的CO2泄漏监测研究中,大多数都
郑州区域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研发出学生心育课程资源“STS”模块化体系,同时开发出了大量优质、成熟的课程资源。实践证明,该体系下的心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实现学生精准心理指导服务的有效解决方案。以生为本的模块化心育课程资源优势显著,可以灵活分解组合、复制推广,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单位形成特色心育模式。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项宏大的文化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视域论之,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个整体,不是系统要素的机械性组合体,而是系统各要素的耦合体。国家文化公园在与其环境系统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发挥多层级的功能价值,其战略性价值意蕴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化的理论创造与制度设计,而且助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铸牢,以及文化与生态系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设计时,要仔细分析每个学习专题的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选择并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采取多种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通过对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的理解,带动对整个学习专题的探讨和认识。”核心概念是反映学科本质特性、抽象出来的深层次的、可迁移的概念,是学科体系构建的骨架,能够揭示学科知识的本质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对
期刊
皮影戏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各地影戏的称谓、剧本、唱腔、表演、造型显示出明显的文化形态差异和地域性特征。皮影戏的存续生态集中表现在院团和民间班社、演出剧目、观众、艺人传承、艺术品收藏等多方面,现状并不乐观。中国皮影戏的非遗保护工作,应加强皮影戏的学术研究,融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路,使中国皮影戏以活态的形式保持在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间,
高金荣先生在《敦煌舞蹈的基本训练》一文中,明确将“敦煌舞”定义为“敦煌壁画式舞蹈”,属古典舞范畴。由此,围绕“敦煌舞”的研究,必然有对“敦煌壁画舞蹈”的研究,特别是对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天等乐舞形象的研究。“敦煌舞”作为“唐代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将目光聚焦其来龙去脉,前溯古天竺今印度的舞蹈,中探西域古龟兹的舞蹈,下追日本赓续的“唐舞图”的舞蹈。与此同时,研究者重新焕发出研究“敦煌舞谱”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