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网络约束下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的影响机制及优化路径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wl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了城市大规模扩张和大型生境资源的破碎隔离。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背景下,高质量的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和生态网络建设成为“十四五时期”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类福祉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生态网络为空间媒介,探究生态网络对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潜在的影响机制,探求相应的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的优化路径,进而寻求区域资源、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首先,从建设用地“地块”空间管理的角度,基于Erb等人提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概念分析框架,从“投入-产出-景观空间”的维度,选取建设用地面积、人口数量、兴趣点数量和建设用地斑块结合度四个指标来进行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的综合测度;其次,在生态源地选取、景观阻力面构建的基础上,运用最小累积阻力面模型进行生态廊道的提取,进而构建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基于改进后的重力模型来计算城市圈内各生态源地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并构建用于空间建模的县域单元生态网络空间互动强度矩阵;最后,将生态网络空间互动矩阵作为空间权重嵌入空间杜宾模型中,探究在生态网络空间路径下的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1)从2005年到2017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迅猛增加,2017年的平均开发强度为2005年的45倍,武汉市中心城区呈现出最大的空间开发强度,“虹吸”现象明显。研究区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在2005年呈现“一核两心、外围环绕”的空间分布格局,2017年在此空间格局基础上出现了明显的“强度洼地”区域。(2)武汉城市圈生态源地中林地占比最大,大别山—幕阜山是区域范围内重要的纵向生态屏障;且林地之间具有更强的生态互动作用,2005年和2017年两个年份中,黄冈市麻城市的生态源地间具有最强的网络空间互动。(3)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均对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农业总产值对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产生负向影响。且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透过生态网络的空间路径,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表现出显著负向的直接空间溢出效应,此时生态网络表现为一种空间约束;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的间接空间溢出效应是正向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正向空间溢出由不显著变为显著。针对实证结果,本研究从用地管控、生态管制、经济调控及区域管治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管控的优化路径,尤其要针对各县域单元的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现状制定差异化的强度优化管控策略,高强度开发地区进行“增量递减、存量优化、减量提质”的三量管控,低强度开发单元应在生态导向下精明增长,并从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生态网络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绿色GDP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圈集聚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生态约束下的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的影响机制,理解建设用地开发、生态网络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为制定相关政策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的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虽然基层农技推广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农业新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扩散速度仍较为缓慢。因此,当前基层农技推广方式在技术扩散中的作用亟待深入研究。柑橘产业是桂林地区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之一,为促进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基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有针对性地推广柑橘种植和柑橘覆膜技术。这两种技术的成功扩散对于发挥柑橘种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同时带来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利好的大环境下,我国一些凭靠高新技术与创新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随之迸发的是互联网企业在资本市场的频繁运作,但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与成熟的传统企业相比,发展特征明显不同。例如:互联网企业大部分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风险系数大、无形资产比重大、未来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
水果是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消费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研究水果国内外市场整合程度,不仅有利于保证国内水果生产和消费的平衡性,而且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水果市场的布局。基于此,在分析主要水果生产、消费和贸易情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水果国内外价格变动情况,国内主要水果市场空间相关性以及主要水果国内外市场整合,对于水果市场价格稳定、促进水果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相关的理论和文
“十四五”规划中除了明确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外,还指出新五年计划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在此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其在要素替代、设备升级、生产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跨越式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农业技术创新本身不仅带有农业属性,还具有技术创新高投入、高风险等特征,仅依靠创新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的自身资本投入将无力为继,需要稳定且持续的资金支持。而包含政策性金融
秸秆焚烧会释放出各种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虽然有研究采用系数法及统计数据推算我国秸秆燃烧对各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清单,也有研究关注秸秆燃烧季节中颗粒物的变化。但是很少有研究关注在秸秆燃烧季节,所有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及其相关健康风险。主要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粒径小于10μm(PM10)和2.5μm(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以
民以食为天,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只有保障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确保粮食安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大量耕地被建设占用,人地矛盾异常突出,耕地等级不高、分布细碎化、后备资源不足,加之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造成优质耕地资源持续减少,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巨大压力。耕地资源压力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出典型的非线性特征。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
荧光探针作为检测手段具有用量少信号强,针对性好,实时动态成像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在生活及农田环境监测中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因此,合成出各种具有优异针对性和低背景信号的选择性荧光探针在生活及农田环境监测方面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苯并噻唑是构成各类生物荧光探针的重要砌块之一,本论文以苯并噻唑为基本结构单元设计构建结构两类新颖的荧光探针分子,期望通过制备的BGCS探针分子识别肉鸡c-MYC基因
玉米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用途十分广泛,在各个领域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作物产量是作物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研究学者们最关心的问题,实现玉米产量的估算主要是根据实际种植株数以及果穗数量等信息来完成,但传统的玉米种植株数及果穗数量统计仍然停留在人工阶段,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较高,且对作物具有一定的损伤性,渐渐不能满足当前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概念逐渐成为主流研
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提出把安全与发展统筹加以考虑,强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食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互联网在信息不对称中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为分析基础,关注互联网发展与宏观食品安全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充分探究。本研究主回归部分使用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普及率)与食品安全风险度(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数)的实证模型,借助静态面板固定效应回归的方法进行回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