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象要素场关联特性及在汛期降水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gzhaoling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资料构建全球温度场和高度场关联矩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气象要素场关联性的整体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分别构建温度关联矩阵和随机关联矩阵并进行比较,发现温度关联矩阵中既存在关联“噪声”又存在真实关联。采用信度为0.01的统计检验能够简单有效地滤除温度关联矩阵中的关联“噪声”。对日温度序列做step=5d,10d的滑动平均继而构建关联矩阵发现:365-730d可能是温度场时间尺度上的一个转折点;全球平均关联系数CTglobal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step的增加而增大,但趋势逐渐变缓。位于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正关联中心(区域Ⅰ)(162.5°E-102.5°W,7.5°N-12.5°S)和位于北太平洋海域的负关联中心(区域Ⅱ)(157.5°E-147.5°W,27.5°-47.5°N)是值得重点关注的两个区域,二者之间存在强负相关。取长度为10a滑动窗口研究CTglobal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发现:CTglobal在1981-1987年之间发生了明显的跃变;区域Ⅰ和Ⅱ对这一跃变也有清晰的反映,区域Ⅱ的跃变略滞后于区域Ⅰ;此外,北太平洋海域负关联中心随时间演变还出现了明显的“位移”,据此提取出北太平洋海域负关联中心最强负关联值,定义为动态北太平洋指数(Moving North Pacific Index, MNPI)。(2)构建考虑时间延迟情况下的关联矩阵,分析时间延迟对全球温度场关联性时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全球温度场的关联性总体逐渐减弱,但对应不同的延迟时间其规律也不同,延迟1-30d的情况下,可根据CTglobal的下降快慢大体将其划分为3段:延迟1-7d左右、8-20d左右、21-30d左右。温度场关联系数的空间分布型没有随延迟时间的增加发生明显变化,但在数值上的变化总体呈沿纬向的带状分布,其中北半球中纬度的亚洲大陆大部以及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分别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变化趋势相反。区域Ⅰ和Ⅱ的平均关联系数随延迟时间的演变规律与全球平均状况相比更加复杂。(3)讨论增/降温趋势和极端温度事件对全球温度场关联性的影响,由NCEP/NCAR再分析资料得到的结果表明:去除增/降温趋势之后,原本呈现降温趋势的地区关联性有所增强,而原本增温趋势较显著的区域与关联性减弱较显著的区域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由ERA40再分析资料得到的结论则并没有这种明显的对应关系。总体而言,两套资料的结论都显示增/降温趋势对全球温度场关联性的空间分布型没有太大影响。采用不同的极端温度值替代方案造成全球平均关联系数随时间的演变在90年代之后发生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方案下温度场关联系数的南、北半球空间分布在90年代前后发生较大改变有关。(4)分别基于本文定义的动态北太平洋指数和Trenberth等定义的北太平洋指数,针对长江中下游区域夏季汛期降水模式预报误差寻找降水预测误差场的4个相似年份,将相似年误差场的算术平均作为模式预测结果的误差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基于动态北太平洋指数选取相似误差场进行模式预测误差订正比利用北太平洋指数效果优越。在此基础上结合欧氏距离加权平均方法能进一步改善预报效果,提高预报技巧。2003-2009年共7年的夏季汛期降水独立样本回报结果表明,动态北太平洋指数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汛期降水的具有很高的预测技巧,尤其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北太平洋海温的演变特征相一致。最后利用动态北太平洋指数制作了2009年中国夏季汛期降水预测,经检验达到了很高的预报技巧。(5)基于200hPa、500hPa、700hPa高度场和地面气压场全球再分析资料构建关联矩阵。结果表明各层次高度场的关联性在中低纬度区域较好并向高纬度地区递减,呈准带状分布;垂直方向上,低层的关联性较弱,随着高度增加关联性逐渐增强;北太平洋区域从低层至高层均存在一个较强的负关联中心,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考虑时间延迟的情况下,随着延迟天数的增加关联性逐渐减弱,延迟天数达到15天左右其衰减趋势趋于平缓,达到60天左右发生显著转折。从空间角度来看,环流系统内部关联的衰减速度表现出低纬向中高纬加快,高层向低层加快的特征。各层次高度场和地面气压场全球平均关联系数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基本保持一致,在1978-1982年和1996-1998年左右发生了两次明显的跃变。(6)进一步研究北太平洋负关联中心由低层到高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全球其他强关联中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层次高度场中与北太平洋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的地区比较一致,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赤道中太平洋(中心A)和白令海峡(中心B)(负关联)、北美大陆东南部(中心C)(正关联)。北太平洋区域格点与这三个区域格点间关联性的累加效果使得各层次高度场的北太平洋区域都存在一个明显的负值中心,该负关联中心从低层到高层存在先南后北、先西后东的移动过程,且方向的转变都发生在500hPa高度场。地面气压场中,中心C对北太平洋区域的影响明显弱于其他两个中心,而在700hPa、500hPa和200hPa高度场都是中心A的作用最强。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来,为了适应无汞荧光灯和等离子平板显示(PDP)技术的发展,探寻新型量子剪裁荧光粉作为研究开发高量子效率真空紫外发光材料的一种新途径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稀土磷酸盐基质在VUV区有较强的吸收,且合成温度低、制备方法简单、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热稳定性好、溶解度低和透光性好,是高效真空紫外荧光粉比较理想的基质。稀土元素由于其独特的电子层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传统发光材料的改性和新材料的
杂交物种形成是植物系统演化重要且广泛的推动力和促进物种多样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够促进物种间基因交流,而且可以通过多倍体或同倍体杂交方式形成新的物种。然而相对于频繁发生的多倍体杂交,同倍体物种间杂交则比较困难。其不仅需要同域共存的同倍体物种间杂交,而且新产生的杂交物种必需与亲本产生生殖隔离。杂交物种与亲本产生生殖隔离的方式很多,生态分离被认为是对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至关重要。在一些杂交物种中,生
表观遗传学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而序列上的修饰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物体的表型性状和遗传功能。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是经典的表观遗传学现象,在生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表观修饰对植物逆境胁迫应答调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方面的研究对阐明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对拟南芥DNA甲基转移酶DNMT2与组蛋白
生物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海量的序列数据,全面了解这些数据的生物学意义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目前,对序列的理论分析工作大部分是从统计学角度出发,讨论诸如碱基含量、概率分布和相关性等统计学特征。为了从本质上探索结构与功能的复杂关系,有必要从数学和物理的角度作一些努力和尝试。简单和对称作为自然界的重要法则,在自然科学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不同程度的对称性破缺使我们的现实世界呈现出复杂的外在表象。
本论文在拓扑场论和广义相对论两个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在拓扑场论方面,利用段氏拓扑流理论研究了三种波的相奇异性;在广义相对论方向,主要讨论了Friedmann-Robertson-Walker (FRW)宇宙表观视界处的热力学的量子效应。首先,我们利用段氏拓扑流理论研究了三种波的相奇异性,分别为电磁场中的Riemann-Silberstein (RS)涡旋、相干光学中的相干涡旋、和卷波的中心轴vor
学位
生态系统是典型的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复杂适应系统,由于自组织,生态系统可以形成复杂的随时间动态演化的时空斑图,这类时空斑图的形成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生态问题的重要认识,比如:单一物种的空间动态演化,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作用对物种在空间分布的影响等等。因此,研究这类斑图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演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循环竞争的种群动力学模型为基础,通过蒙特卡洛(Mon
学位
高温超导材料由于其具有较高的上临界磁场、较大的临界电流密度以及高于液氮沸点的临界温度,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高温超导块材的抗磁性和磁通钉扎效应设计的高温超导悬浮系统具有相当高的承载能力和独特的自稳定性,是未来高温超导应用的重要分支。由单块永磁体和单块高温超导体构成的悬浮系统的电磁相互作用力特性研究是超导悬浮系统安全运行设计的基础,并作为基础性研究课题受到广泛关注。本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针对由单块
高等植物叶绿体基因由两种不同类型的RNA聚合酶转录,它们是核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NEP)和叶绿体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PEP)。这其中,NEP主要转录像rpoA和rpoB等那些负责叶绿体转录和翻译机制基因和一些看家基因,而PEP主要负责转录那些像psbA,psbD和rbcL等光合作用蛋白基因。NEP只由一个中心亚基组成,而PEP则由4个亚基组成,它们分别是rpoA, rpoB, rpoCl
冰川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蕴藏着大量具有独特遗传学和适应环境变化机制的微生物,是一个天然的微生物的“储存库”,记录着不同时期大气环流向冰川输送的微生物菌群数量和结构变化,是包含生物进化以及地球上生物生存环境变化信息的优良介质。所以研究冰川中的微生物不仅是极端环境下生物生态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微生物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应用先进的流式细胞技术和建立16S rRNA基
高电荷态重离子与金属固体表面相互作用中的中空原子的形成和退激过程和靶的内壳层的电离无论从基础研究角度还是从应用角度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本论文主要的工作是研究了高电荷态Ar16+和Xeq+(q=25-30)与金属Mo和Be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入射离子的中和和退激过程;二、靶原子内壳层的电离和激发过程。对这些过程的研究是基于各自过程中x射线的发射测量。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介绍高电荷态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