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工况下串联式混合动力拖拉机能量分配策略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yong3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拖拉机作为牵引与驱动农业作业机械中非常重要的机械,实现其高效低耗的工作,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目前纯电动技术在拖拉机的应用存在较大的开发与应用难度,因此对于传统的拖拉机进行混合动力的研究与开发变得切实可行。对于混合动力拖拉机而言,其能量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其整机性能。’因此,研究混合动力拖拉机的能量分配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拖拉机的运输、犁耕、旋耕工况分析的基础上,对串联式混合动力拖拉机的能量分配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庞特里亚金极小值原理(PMP)的能量分配策略,与传统的恒温器式与功率跟随式能量分配策略进行了对比,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运输工况,通过软件仿真分析了混合动力拖拉机的燃油经济性。具体工作和结论总结如下的五个方面:(1)完成串联式混合动力拖拉机动力部件选型与参数匹配。通过对混合动力拖拉机主要动力系统结构串联式、并联式、混联式的工作特点分析,确定本文采用的是轮毂电机驱动式的串联式混合动力结构形式。根据拖拉机运输、犁耕、旋耕三种作业工况的相关要求,对相应的动力部件的参数进行设计与匹配,为了满足混合动力拖拉机在旋耕工况下较大耕深的要求,对分动箱的进行了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PSO)的结构优化,为下一步台架的搭建提供理论支撑。(2)对串联式混合动力拖拉机主要动力部件进行性能试验。结合串联式混合动力拖拉机主要动力部件的选型与参数匹配的结果,分别从试验台硬件与软件设计入手,完成了试验台的设计。对主要动力部件分别进行了动力性能与效率试验。分别绘制了轮毂电机、发动机的外特性曲线,动力电池组的充放电特性曲线,以及轮毂电机、整流器效率特性曲线,发动机负荷特性曲线、万有特性曲线。为分析串联式混合动力拖拉机在不同工况下的牵引与动力性的分析计算提供试验数据支撑。(3)分析在不同作业工况下串联式混合动力拖拉机的牵引和动力性能分析。从串联式混合动力拖拉机的三种工况入手,分别分析其牵引和相关动力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当混合拖拉机处于运输工况下时,所遇到的运输牵引阻力为2800N,牵引效率的变化范围为0-0.51,作业速度范围为0~9.2km/h,当处于犁耕工况下时,拖拉机需要克服的犁耕阻力为4500N,牵引效率变化范围为0~0.68,作业速度范围为0-6.6 km/h,当处于旋耕工况时,拖拉机需要的克服旋耕阻力为3600N,牵引效率的变化范围为0~0.65,作业速度范围为0~7.9km/h,同时分动箱的动力性能也完全满足配套的旋耕机的工作要求。为能量分配策略仿真模型的搭建奠定了基础。(4)完成对串联式混合动力拖拉机能量分配策略的分析制定。建立了拖拉机整机动力学数学模型、发动机/发电机组数学模型以及动力电池组数学模型。分别得到了整机需求功率、发动机/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与单位时间内油耗量关系,动力电池组功率表达式。从最优控制理论入手,对基于PMP的全局优化能量分配策略进行了介绍,从能量分配的目标函数、状态变量、变量约束等方面,建立了整机能量分配的数学模型。为ADVISOR动力学仿真模型以及能量分配策略模型的搭建提供了理论依据。(5)基于ADVISOR的能量分配策略建模与仿真分析。通过对设计的串联式混动拖拉机动力学模型的分析,搭建串联式混合动力拖拉机试验台架,试验得出相关动力部件的性能参数。建立了基于ADVISOR的整机动力系统仿真模型,包括串联式混合动力拖拉机整机模型、电池组模型、发动机/发电机组模型、轮毂电机模型、能量分配策略模型、串联式混合动力拖拉机数学模型。选取拖拉机的运输作业工况作为仿真目标工况,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拖拉机运输作业工况,设置单个工况的运行时间为400 s,其中怠速时间为42 s,运行里程为0.67km,最高速度为9km/h,平均速度为6.74 km/h。仿真中设置5个工况循环,总运输里程3.37km,运输牵引阻力为2800N。分别采用恒温器式、功率跟随式以及PMP能量分配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设置初始SOC值为0.6。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恒温器式策略,动力电池组SOC终值为0.56,动力电池组与轮毂电机的损耗功率峰值分别接近0.14 kW与3 kW,综合油耗为17.26 L/100 km;采用功率跟随式策略,动力电池组SOC终值为0.55,动力电池组与轮毂电机的损耗功率峰值分别接近0.8 kW,3 kW,综合油耗为15.67 L/100 km;采用PMP能量分配策略,发现动力电池组SOC终值保持在0.6左右,与仿真初值相等。综合油耗为11.58 L/100 km。动力电池组与轮毂电机的损耗功率峰值分别接近3e-3,2.7 kW。综合分析三种能量分配策略,在运输作业工况下,采用PMP策略,动力电池组与轮毂电机的峰值功率损耗均较前两种明显降低。同时,燃油经济性均相较于恒温器式与功率跟随式有显著改善。综合油耗分别比分别较前两者降低了 32.91%与26.10%。验证了策略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ze]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茶树品种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影响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品种的选育始终是育种工作的重点。但是茶树中存在自交不亲和、杂交结实率低和远缘杂交不亲和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品种的培育和种质资源的创新。所以,探究茶树的不亲和反应机制十分必要。虽然目前已有许多关于茶树自交不亲和机制的研究报道,但不亲和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为茄科番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蔬菜作物之一。番茄属于喜温植物,但对高温敏感。在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高温是番茄栽培的主要限制因素,高温胁迫对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均会产生不利影响。番茄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温度要求不同,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在高温胁迫下,番茄的生殖生长期比营养生长期所受伤害更严重。选择和培育生殖生长期耐热品种对番
智能农业车辆作为精准农业的重要载体,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各种场合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行为决策是智能农业车辆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传统的基于规则的行为决策算法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农业生产环境适应性较差,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曙光。本文根据智能农业车辆的行为决策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行为决策算法,经过训练的算法能够依靠较少的传感器在不同的场景下实现智能农业车辆的“端到端”行
据统计,2017年中国设施园艺面积已达370万hm2,占世界设施栽培面积的80%左右,已经成为世界上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设施作物生产逐步向无土化方向发展,因而需要大量有机基质用于作物无土栽培,而这些有机基质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只生产一茬作物后被废弃,产生了大量使用过的废旧有机基质。对废旧基质进行改良并重复利用,可大量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堆放场地,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但
黄瓜单倍体在育种和基因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由于其诱导率低和加倍效果差,制约了黄瓜单倍体技术的应用。因此,开展影响黄瓜单倍体诱导率相关因素的研究,对促进单倍体技术在黄瓜育种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用5种不同基因型的黄瓜作为母本,3种不同基因型的黄瓜作为父本,分别在2019年春季和秋季进行辐射花粉授粉结合胚拯救的方式来诱导获得单倍体黄瓜。对再生植株鉴定后,研究不同基因型组合、季节、辐射剂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蔬菜、水产品、乳制品等冷链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人们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促进了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崛起,但其仍存在配送成本高、载重率低、客户满意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充分考虑客户不同需求的前提下,规划经济合理的冷链物流配送路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冷链物流为背景,研究了考虑动态需求的多目标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首先,在国内
番茄是重要的园艺作物,如何加速培育优良的番茄品种一直是番茄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假设每年种植一代,利用常规方法培育新品种一般需要6-8年的时间,为了提高育种效率和缩短育种周期,通常可以通过胚培养将未成熟胚离体培养,从而加速种子成苗。在番茄属中,秘鲁番茄(Lycopersicon peruvianum)与栽培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亲缘关系较远,被认为是番茄最大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央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集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以来,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迅速推开,农业类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的一类,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农业类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融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很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可以丰富和
嫁接是保障低温季节设施黄瓜(Cucumis sativus L.)生产的关键农艺措施之一。miRNA可能在嫁接苗逆境胁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大量的研究都着眼于嫁接复合体中差异表达miRNA的分离和鉴定,对其介导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黄瓜品种“津春4号”(Cucumis sativus L.)为接穗,“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为砧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离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2018年末才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2019年,该虫遍及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日本群岛、朝鲜半岛,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亟需明确其迁飞路径和发生区划以制订科学的监测预警方案和防控策略。为此,本文结合历史气象资料,利用昆虫轨迹分析方法和有效积温模型,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在亚洲东部的迁飞路线,并选取草地贪夜蛾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