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结构表面池沸腾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器件和设备逐步向紧凑化、微型化和大功率化的方向发展,对散热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沸腾传热由于可以利用液体汽化过程释放的大量潜热,具有优越的热量传递能力,被广泛应用在换热器、核反应堆、火箭喷嘴和航空航天电子器件等工业设备和技术中,因此,沸腾传热是解决高热流设备散热问题的最有效方式。改变表面结构用以强化沸腾传热是当前相变强化传热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通过搭建池沸腾传热实验系统,研究微结构表面,包括微坑表面和复合润湿性表面的沸腾传热规律。首先,针对微坑表面的沸腾传热性能进行实验测试,发现微坑可以成为稳定的汽化核心,降低沸腾起始过热度。定量分析了微坑直径、深度和间距对表面沸腾传热系数(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HTC)和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CHF)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坑直径对HTC和CHF影响较小;微坑深度的增加会导致周围液体回流阻力增大,降低表面的传热性能;最佳微坑间距等于2.5 mm,该间距可以减弱水动力不稳定性,强化沸腾传热。建立了考虑微坑几何参数的核态沸腾传热系数预测方法,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8.3%。其次,针对亲疏水表面的沸腾传热性能进行实验测试,亲疏水表面分为均匀表面和复合表面。根据均匀表面实验结果,亲水性可以提高表面的CHF,疏水性可以提高表面在低热流密度区的HTC。复合表面依据疏水区域形状,可分为两类:圆点表面和条纹表面。复合圆点表面的CHF和HTC均高于光滑表面,圆点直径为1 mm的表面具有最高的CHF;复合条纹表面的CHF随着条纹宽度的增大显著降低;两种复合表面的图案最佳间距均为2.5 mm,但是条纹间距变化对核态沸腾传热影响较弱。同时,复合表面的CHF会随着接触角差值的增大而增大,但是HTC随着接触角差值的增大而减小。此外,疏水面积比显著影响复合表面的沸腾传热性能,当疏水面积比超过6.3%时,随着面积比的增加,复合表面的CHF呈下降趋势。最后,在Kandlikar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气泡三维受力平衡,提出一个理论模型来预测均匀表面的CHF。对于亲水表面的CHF预测结果,理论模型的MAE相比于Kandlikar模型,从26.7%降低至19.7%,而对于疏水表面,两种模型的预测趋势几乎重合。在均匀表面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考虑疏水面积比的复合表面CHF预测关联式,关联式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MAE为2.8%。
其他文献
海水淡化技术可以改变我国缺乏淡水的现状。海水淡化有着不同技术方向,其中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以其操作简便和节约成本的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海水受热的过程中,传热传质会受到不凝气体(主要有CO2、N2、O2等)的影响,故深入研究不凝气体析出过程,对精确计算海水淡化传热传质过程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有着很大价值。本文进行了纯水、盐水及海水加热过程不凝气体析出的基础研究。首先根据不凝气体在纯水和盐水中的溶解
蒸发式凝汽器是循环式冷却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空冷、水冷与蒸发式冷却方式的换热优势,因其具有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维护方便等特点,广泛运用于冶金、电力、制冷等行业。蒸发式凝汽器管外物理过程可概括为:气液对流条件下水平管外降膜蒸发。目前,针对气液对流条件下水平管外降膜蒸发过程进行传热传质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较少,水平管外气液对流过程质量能量传递较为复杂,且液体在水平管外降膜流动过程的换热特性也会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虽然近年来对于煤炭的消耗比例正在逐年降低,但其仍然是我们主要的能量来源。大量的煤炭燃烧会对产生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悬浮颗粒物,为了解决颗粒物污染问题,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除尘方式,其中湍流团聚以布局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逐渐成为了细颗粒排放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湍流团聚为研究背景,对流场中的微尺度颗粒团聚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湍流场细颗粒运动、碰
工业汽轮机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装备,其制造的先进性是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作为驱动设备,工业汽轮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工、发电、核动力等行业。随着国民经济和近代工业的发展,传统蒸汽轮机技术在我国也有了快速的发展,总体上向着更高功率密度和更高进汽参数发展。在工业汽轮机广泛应用的同时,要保证汽轮机机组在恶劣环境下的安全可靠工作,必须进行转静子组件在运行状态下的强度计算和可靠性分析。本文以某型号高压工业汽轮
轴流涡轮作为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机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其气动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发动机和燃机的性能,开展涡轮先进气动设计方法的研究一直是涡轮研究的核心内容。虽然如今CFD数值模拟技术在涡轮全三维设计体系中占据重要作用,但作为全三维设计体系的基础,涡轮S2流面(二维通流)设计仍然是涡轮气动设计的主要内容。在通流设计阶段,涡轮的总体性能参数和各截面叶型参数被大致确定,从而完成了涡轮设计中的大部分内容。本文
碳金融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金融创新,具有公益性、专业性、国家干预性以及跨部门和跨行业性。健全的碳金融监管体制对于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碳金融尚处于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主的起步阶段,监管存在以下问题:监管主体关系不顺且职能配置不合理,容易造成"过度规制"或者"规制不足"等政府失灵现象;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情况看,由于静态权力结构配置不合理导致的体制
液滴冲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和化工等工业技术领域。液滴冲击过程中良好的传热传质能力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实际上,在相关应用中,液滴冲击干燥壁面和静止液膜的情况较少,更多体现为液滴冲击流动液膜,并且冲击过程中伴随着不可避免的液滴间相互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上述内容的研究较少,有关局部传热的分析及各类参数对界面演变特征和传热性能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文通过实验
自然对流作为一种常见的流动和换热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以及工业应用领域,如太阳能集热器、核反应堆的冷却及电子设备的散热等。本文采用量纲分析、数值模拟和直接稳定性分析三种方法,分别对线性温度梯度下三个不同计算模型热边界层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为提高实际工业应用中的能源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对于半无限大加热平板模型,采用线性分层系数s描述并涵盖不同的边界加热条件,在此加热模型下线性分层系数取
近年来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由于其巨大的军事战略意义,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焦点。然而,高超声速飞行时受到强烈的气动加热,给机体结构的材料性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相比传统的冷却方式,发汗冷却具有冷却效果均匀、膜覆盖性好、冷却效率高、易于控制的优点,正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冷却技术。本文以飞行器外表面热防护为研究背景,建立发汗冷却数值模型,运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
当今社会,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在电力、冶金和石化等高耗能的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经济,因此找到一种高效节能的换热设备具有重要的意义。蒸发式凝汽器采用的是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具有节能、结构紧凑和维修方便等优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对其性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搭建了蒸发式凝汽器管束阻力和传热传质性能测试实验台,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喷淋密度和迎面风速对1.6D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