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化钾增强亚甲基蓝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作用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angk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碘化钾对亚甲基蓝介导的光动力抗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机理目的:研究碘化钾(potassium iodine,KI)对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介导的光动力抗菌疗法(antimicrobial photodynamic therapy,aPDT)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机理。方法:将铜绿假单胞菌制成10~8CFU/ml的菌悬液,对处理后的各组菌悬液进行稀释,形成的菌落数进行平板计数。(1)KI对MB介导的aPDT的影响:实验分为aPDT组,空白对照组,单纯光敏剂组和单纯光照组。aPDT组:MB按不同浓度分别与(或不与)一定浓度的KI、菌悬液混合,避光孵育后,予光能量密度20J/cm~2的红光照射。空白对照组:不加入光敏剂、不予光照。单纯光敏剂组:仅有光敏剂、无光照。单纯光照组:仅光照、无光敏剂。(2)不同浓度KI分别与一定浓度MB、菌悬液混合,避光孵育30min,用红光照射(总能量密度20J/cm~2)。(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改变KI加入顺序,分为空白对照组、在KI和MB光照后加入细菌组(after组)、KI-MB和细菌共同孵育组(in组)及MB与细菌孵育离心后再加入KI组(washed组)。(4)MB(终浓度为10μmol/L)加入(或不加入)KI(终浓度为10mmol/L)与菌悬液混合,避光孵育30min,用红光照射(能量密度20J/cm~2),收集菌悬液,制作细菌切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菌形态结构变化。结果:(1)在本研究范围内,KI-MB-aPDT组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量为6.21个对数级,与MB-aPDT组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量相比增加了4个对数级,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MB浓度为10μmol/L,KI浓度为0.1mmol/L-5mmol/L的条件下,MB-KI-aPDT组对细菌的清除量为0.9-3个对数级。KI浓度分别为7.5mmol/L和10mmol/L的条件下,完全清除了细菌。(3)在in组可观察到铜绿假单胞菌清除量超过6个对数级,而washed组及after组均未使细菌清除量超过1个对数级。(4)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KI-MB-aPDT作用下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结构改变,细胞膜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细胞质内结构呈丝状或网状,并且缠绕成团。结论:KI增强了MB介导的aPDT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效果。在MB浓度、光照条件一定的条件下,KI-MB-aPDT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效果随KI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KI-MB-aPDT中起到主要清除作用的物质可能是在aPDT过程中生成的短寿命物质。KI-MB-aPDT作用位点包括细菌细胞膜以及细胞质,具有非特异性。第二部分光动力因素对KI联合MB共同介导aPDT效果的影响目的:研究aPDT是否会造成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光能量密度和孵育时间对KI-MB-aPDT清除铜绿假单胞菌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铜绿假单胞菌制成10~8CFU/ml菌悬液。(1)KI(终浓度为5 mmol/L)、MB(终浓度为10μmol/L)与菌悬液混合,避光孵育30min,用光能量密度为20J/cm~2的红光照射,反复进行8次aPDT。(2)MB(终浓度为10μmol/L)、菌悬液与(或不与)KI(终浓度为7.5mmol/L)混合,避光孵育30min,改变光能量密度(0J/cm~2、2 J/cm~2、4 J/cm~2、8 J/cm~2和16 J/cm~2)进行aPDT。(3)MB(终浓度为10μmol/L)、菌悬液与(或不与)KI(终浓度为7.5mmol/L)混合,改变孵育时间(0min、5 min、10 min、20 min和30 min),用光能量密度为16J/cm~2的红光照射。对以上各组处理后的菌悬液进行稀释,形成的菌落数进行平板计数。结果:(1)KI-MB-aPDT使铜绿假单胞菌菌落数均下降约3个对数级。(2)在MB浓度、KI浓度和孵育时间一定的条件下,改变光能量密度(0-16J/cm~2),MB-aPDT组细菌菌落数清除量升至2个对数级,KI-MB-aPDT组细菌菌落数清除量升至5.4个对数级,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MB浓度、KI浓度和光能量密度一定,孵育时间为5min-20min的条件下,细菌菌落数清除量从1.4个对数级升至5.4个对数级。结论:反复进行aPDT不会造成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在KI、MB浓度和孵育时间一定的条件下,aPDT对铜绿假单胞菌清除作用随着光能量密度的升高而增强。在KI、MB浓度和光能量密度一定的条件下,aPDT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效果随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但当孵育时间延长至一定时间后,aPDT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效果不再增强。第三部分泵抑制剂对KI联合MB共同介导aPDT效果的影响目的:研究外排泵抑制剂苯丙氨酸-精氨酸-Β-萘胺(phe-argβ-naphthylamide dihydrochloride,PAβN)对KI-MB-aPDT对铜绿假单胞菌清除效果的影响。研究PAβN加入顺序对KI-MB-aPDT对铜绿假单胞菌清除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铜绿假单胞菌制成10~8CFU/ml菌悬液。(1)实验分为4组。aPDT组:不同浓度的KI分别与MB和及菌悬液混合,避光孵育30min,用能量密度为20J/cm~2的红光照射。PAβN-aPDT组:在aPDT组的基础上加入PAβN,避光孵育30min,用能量密度为20J/cm~2的红光照射。PAβN组:仅有PAβN与菌悬液避光孵育,不予光照。空白对照组:铜绿假单胞菌菌悬液不加入MB、KI和PAβN,不予光照。(2)依据PAβN的加入顺序将实验分为先加入PAβN再加入MB和KI组(PAβN-first组),先加入MB再加入PAβN组(PAβN-after组),PAβN与MB和KI孵育组(PAβN-in组)以及空白对照组。PAβN-first组:菌悬液加入PAβN避光孵育,离心去上清,菌团重悬于PBS中,依次加入MB及不同浓度的KI孵育,予能量密度为20J/cm~2的红光照射。PAβN-after组:菌悬液加入MB避光孵育,离心去上清,重悬于PBS并加入PAβN避光孵育,离心去上清,重悬于KI和PBS,予红光照射。PAβN-in组:菌悬液加入PAβN和MB避光孵育,离心去上清,重悬于KI和PBS予红光照射。空白对照组:菌悬液不加入MB、KI及PAβN,不予光照。结果:(1)PAβN增强了KI-MB-aPDT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效果。(2)在PAβN-first组中铜绿假单胞菌清除量的效果优于PAβN-after组和PAβN-in组,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作用随KI的浓度升高而增强。结论:PAβN可以进一步增强KI与MB介导的aPDT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主动外排泵从而使MB更有效的进入细菌,参与aPDT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0例发病72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平扫、MRA、DWI、3D-ASL和SWI检查,将ASL低灌注面积大于DWI面
目的:明确低浓度索拉非尼(sorafenib)与RSL3联合用药增强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探究sorafenib、RSL3二者联合用药与gasdermin(GSDME)介导焦亡作用的关系。阐明sorafenib、RSL3二者联合用药通过GSDME介导细胞焦亡进而增强肝癌对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逆转肝癌耐药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实验依据。方法:一、探索不同浓度sorafenib、RSL3及二者联合用药对肝癌
目的: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与血液透析相比,腹膜透析对残余肾功能保护更佳;而且最初数年内患者的血压及液体控制腹膜透析比血液透析更有优势;另外腹膜透析的ESRD患者的生活质量更高。近年来,腹膜透析人数在不断地增长。因此完善腹膜透析技术和探索如何有效防治腹膜透析的并发症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腹膜纤维化是腹膜透析的
目的:本实验通过体外诱导HPDLSCs向成骨细胞转化,以测定在诱导成骨过程中miR-23a-3p的表达情况。随后使用慢病毒介导,抑制及过表达HPDLSCs中的miR-23a-3p基因,检测在成骨分化过程中成骨相关因子ALP、RUNX2的表达情况,以期探讨miR-23a-3p是否参与牙周骨改建,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应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取原代HPDLSCs,有限稀释克隆法分离纯化后进行传代
研究背景:与肝癌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有肝癌家族史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等。其中,HBV感染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在HBV慢性感染期间,HBV可以通过DNA整合来影响整合位点周围基因功能,破坏或促进对细胞生长
目的:鞘氨醇激酶-1(sphingosine kinase 1,Sph K1)是维持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 1-phosphate,S1P)与神经酰胺等鞘脂类分子平衡的重要限速酶,调控肿瘤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噬在肿瘤的发展中起着“双刃剑”的作用。然而,Sph K1对结肠癌细胞自噬的调控和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还不明了。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营养缺乏的肿瘤微环境中,Sp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一种深度学习的算法构建自动识别与分类含真菌菌丝的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IVCM)图像的智能模型。并通过比较不同训练样本对该算法构建的模型性能,浅析影响模型性能的因素,为将来进一步研究辅助医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智能平台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眼科IVCM图片库中符合标准的2623张图片,分为训
目的:观察龙蛭汤含药血清(LZD)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氧化应激条件下HUVECs自噬和凋亡的影响,探讨LZD促进HUVECs管型形成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参照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制备龙蛭汤含药血清和丁苯酞含药血清,体外构建H2O2诱导的HUVECs氧化应激自噬模型。实验一将网络药理学预测的龙蛭汤中药成分靶点与缺血性中风疾病作用靶点构建互作网络,将获得的预测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富集通路
目的:评估新型口服抗凝剂(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预防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合并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电子数据库,其中包括英文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以及中文数据库CNKI、Wan Fang、CBM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预后较差。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uPAR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