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i-Co-B-Si-Cu-Zr非晶/纳米晶合金的制备、结构及磁性能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rence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的磁性材料中,非晶/纳米晶合金由于其优异的磁学性能而在科学与技术应用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基础研究方面,从磁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到成分设计原则的探索,已经为非晶/纳米晶合金的实际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实际应用方面,从工艺优化到新技术的开发,使非晶/纳米晶合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有众多的非晶/纳米晶合金被应用于变压器、传感器、磁屏蔽、数据存储、微波通信以及电子信息等领域。与传统的磁性材料相比,非晶/纳米晶合金虽然具有众多的优势,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因而需要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成分是决定材料能否通过调控制备工艺来获得理想磁性能的重要条件,且通过调控制备工艺可以控制材料组织结构的变化,比如控制物相的大小、比例以及分布情况等。对于非晶/纳米晶合金而言,合金中任一组元的改变将会导致其组织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铁磁性元素Fe、Co、Ni,是决定合金能否通过调控制备工艺来获得理想磁性能的关键,这三种元素的添加或含量的改变会对合金的结构和磁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铁磁性元素Fe、Co、Ni的成分调控对合金结构和磁学性能的影响已成为了非晶/纳米晶合金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Fe-Ni-Co-B-Si-Cu-Zr非晶/纳米晶合金体系,系统研究了Fe、Ni、Co三元成分的调控对合金微观结构、热行为、结晶相变以及磁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该体系合金的成分、结构、磁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非晶/纳米晶磁性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首先,采用熔体快淬技术制备了Fe、Ni、Co不同成分配比的(FexNiyCoz)80B10Si2Cu1Zr7(x+y+z=1)合金。通过对淬态合金微观结构的测试,发现该体系的合金具有良好的非晶形成能力。对该体系合金的热行为以及结晶相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结晶特征温度以及结晶相与Fe、Ni、Co成分配比之间的伪三元图,发现随着Ni含量的增多,合金的结晶过程由两步结晶变成了一步结晶。富Ni的部分合金其结晶过程为一步结晶,即多种晶体相在一次结晶过程中同时析出。而其它的合金其结晶过程分为初级和次级两个过程,初级结晶主要析出立方结构的bcc-(Fe,Ni,Co)相和/或fcc-(Ni,Fe,Co)相,且初级结晶温度(Tx1)随Fe含量的增加而升高最快,使富Fe的非晶合金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次级结晶温度(Tx2)随着Fe和Co含量的增加逐渐升高,使富Fe和富Co的合金在经过初级结晶后的残余非晶基底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此外,富Fe和富Co的合金其初级和次级结晶之间的温度区间高于172℃,这不仅有利于合金在较宽的温度区间内仅析出初级结晶相,而且有益于阻止次级结晶的发生。其次,测试了Fe、Ni、Co不同成分配比下淬态和退火态(FexNiyCoz)80B10Si2Cu1Zr7(x+y+z=1)合金系的磁性能,并建立了饱和磁化强度(Ms)和矫顽力(Hc)与Fe、Ni、Co成分配比之间的伪三元图。对于淬态的该合金体系,非晶结构使其具有小于45 A/m的Hc,且富Fe和富Co的合金均表现为铁磁态,而富Ni的合金其磁性状态随Ni含量的增加由铁磁态逐渐变为顺磁态,最后显示出抗磁态;对于退火态的该合金体系,纳米晶的析出增强了铁磁交换耦合作用,使整个体系的合金均表现为铁磁态,也正是由于Fe、Ni、Co不同比例下析出的纳米晶其结构、尺寸及磁各向异性的不同,导致Hc随Fe、Ni、Co比例的改变而呈现出巨大的变化。此外,发现Ms随着Fe含量的增加迅速增大,当y的值(Ni的比例)在0~0.2范围内时,(Co+Ni):Fe=3:7是获得Ms最大值的最佳比例,且该合金系中富Fe的合金表现出了良好的软磁特性。然后,研究了(FexNiyCoz)80B10Si2Cu1Zr7合金系中的(Ni0.5Fe0.5-zCoz)80B10Si2Cu1Zr7合金其矫顽力变化机制。结果发现,由于淬态合金为非晶态,磁晶各向异性接近于零,使其Hc保持在了5~14 A/m范围内;而退火后的合金由于析出了纳米晶,且Co含量的改变不仅引起了纳米晶的磁晶各向异性和晶粒尺寸的变化,而且在某些合金中造成了晶格畸变,使Hc随Co含量的改变呈现出约在40~1529 A/m范围内的剧烈变化,尤其是z=0.2和z=0.3的合金,严重的晶格畸变导致其具有高于1000 A/m的矫顽力。最后,采用熔体快淬技术制备了(Fe0.7Ni0.1Co0.2)80+xB10-xSi2Cu1Zr7合金,研究了Fe、Ni、Co总含量升高的同时B含量降低对合金微观结构、热行为以及软磁性能的影响。发现在x=0~8范围内的淬态合金保持着非晶结构;此外,Fe、Ni、Co含量的增加(B含量的减少)不仅促进了初级结晶相bcc-Fe(Ni,Co)的析出,而且有效地阻止了次级结晶的发生,使初级结晶温度(Tx1)逐渐减小,而次级结晶温度(Tx2)总体呈增大的趋势,致使Tx1和Tx2之间的温度区间从191℃升高到了247℃,有利于合金析出单一且稳定的bcc-Fe(Ni,Co)相,最终使合金在较宽的温度区间内保持着良好的软磁性能。特别地,x=7和x=8的合金在高温中较长时间退火后仍然仅析出bcc-Fe(Ni,Co)相,并无其它任何相析出,使合金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保持着良好的软磁性能。
其他文献
近年来,新冠疫情、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突发事件的频发给人类生命与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稳定与经济发展。为了迅速控制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应急救援车辆必须在动态交通环境和交通拥堵等不确定性因素干扰下将救援人员与物资以最快速度送到现场,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稳定现场秩序。然而,受道路交通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应急救援车辆在路段交汇处遭遇交通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救援人员和人民的生命安
近年来,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在电子、光学、催化与储能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各种制备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方法也应运而生。其中,溶胶凝胶法作为一种低温合成法成为研究热点。但使用该方法制备纳米颗粒时,一般会用到有一定毒性的前驱体(酯类化合物或金属醇盐)或有机溶剂。从环保和商业角度而言,选用环境友好及价廉的前驱体和溶剂,以实现快速批量化制备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很有必要。海
随着化石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生物质资源由于其来源丰富、可再生且能够提供可持续碳源等特点,被认为是化石资源的理想替代能源。糖酸作为木质纤维生物质重要组成单元单糖选择性氧化的重要产物,在食品、化工、医药以及建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设计和开发绿色高效的制备糖酸的催化体系对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了一系列碳基催
海洋对人类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对海洋进行探索和开发离不开海洋信息传输技术的支持,其中水声传感网络是目前观测海洋并收集海洋信息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是,水声传感网络的设计和分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水声信道是最恶劣的无线信道之一(多径效应严重、多普勒效应严重、传播时延长、可用带宽受限、误比特率高和噪声大);节点部署的成本高;网络结构具有高动态性。由于无线电信道和水声信道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持续增加,使得社交机器人在自闭症儿童、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中有重大应用潜力。社交机器人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社交能力;帮助生活不便的老人独立、安全地应对日常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然而,现有的人-社交机器人的交互模式大都依赖于单一的传感系统,存在人机交互形式单一、感知能力不佳、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其应用受限。因此,研究新型的人-社交机器人交互方法
高分子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被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高分子材料阻燃性能薄弱,易燃烧,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以期提高其阻燃性能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阻燃剂是能提升高分子材料阻燃性能的一类助剂。卤系阻燃剂是常用的一类阻燃剂,但其不仅易迁移且易在生物体内富集,而且其在燃烧时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因此,研究和开发无卤、无毒或低毒和高效的阻燃剂是当今阻燃领域的发展方向。目前,有机磷-氮
心力衰竭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伴有较高的患病率及死亡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心衰可由多种疾病导致,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ICM)及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衰进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分子机制复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体生物样本是研究人类疾病分子机制的重要载体,但是作为生命支持器官,其组织获取极为困难。目前人体心脏组织生物样本绝大多数获自
尼龙6(PA6)是热塑性工程塑料中最为重要的品种之一,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广泛使用于许多领域。然而,较低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本质可燃性限制了PA6的应用。作为最通用的热固性树脂之一,环氧树脂同样也有韧性差和易燃的缺点。因此,为拓宽尼龙6与环氧树脂的应用领域,需要对它们进行增韧、阻燃改性。有机硅环氧化合物可以与尼龙6发生扩链反应,提高尼龙6的力学性能,同时将阻燃元素硅引入到尼龙6的分子链上,有望在改善尼
作为增韧聚乳酸(PLA)最经济便利的方法之一,橡胶的加入虽然能提高PLA的韧性,但此过程亦伴随着PLA拉伸强度和模量的大幅度下降。因此,如何在持续提高PLA韧性的同时保持较高的拉伸强度和模量,是实现PLA基材料高性能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单一的高性能材料已无法满足航空、微电子和医疗等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各种敏感材料、形状记忆和自修复材料等智能材料应运而生。基于此,本文期望通
海洋生物在水下设施表面附着生长而逐渐形成的生物垢,称之为海洋生物污损,它对海洋运输业和海洋资源开发造成严重危害。目前,基于水解性聚丙烯酸酯的自抛光防污涂层(SPCs)是应用最广的海洋防污材料,然而其表面自更新依赖于水流冲刷,静态防污能力不佳。此外,这类聚合物主链不降解,水解后的聚合物在海洋中形成微粒,对海洋生态不利。本论文通过分子设计制备了功能性主链降解-侧基水解(双解)高分子防污材料,研究了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