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碳政策与其对气候变化的含义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bsh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推行了一系列以减少二氧化碳与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全国性政策。为进一步研究这些政策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本论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首先,笔者使用数值研究的方法考察中国脱碳政策的效应。其次,通过对数值研究结果行分析,笔者对中国未来最可能出现的脱碳结果与所能达成的碳排放目标进行了预测。笔者进而将这一预测置于全世界大范围下,分析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和影响。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中国脱碳的背景和基本情况,论述相关重要论点。对中国目前碳排放的规模进行论述,并表明了中国在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这场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与肩负的责任。同时,本章还对中国碳排放的来源,中国能源经济的框架,中国脱碳政策的既往历史以及所推行过的基本政策进行了论述。最后,本章提出了针对后续研究所必须的针对脱碳和气候变化的简化假设。本文的第二章对有关中国脱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做出了文献综述。笔者将这个领域的中外学者分成了乐观派,悲观派与数值派这三个学派并对各个学派的代表学者,代表假说以及预测结果进行了论述。通过论述这些理论框架,笔者分析了中国最可能出现的脱碳结果。并将在后文中通过数值研究的方法对这些学派的假说进行论证。第三章中笔者具体使用了数值研究的方法对中国脱碳政策进行了分析。这些政策包括: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低碳城市/省份项目、风能上网补贴政策与新能源汽车城市/省份试点项目。为了找出一个可操作且具有准确性的研究方法,笔者首先提出了一系列补充的简化假设。通过对这些假设的论证,第三章研究问题被重新定义为:“中国这四个脱碳政策对煤炭消费量有什么影响?”为回答这个问题,笔者采用了双重差异分析法的回归模型进行研究。这个模型将2009年到2015推行脱碳政策的省份的煤炭消费量与其他省份的煤炭消费量进行了对比:回归的结果表明碳排放交易试点与风能上网价格补贴政策对煤炭消费有显著的影响,而低碳城市/省份项目与新能源城市/省份试点项目对煤炭消费量没有显著的影响。为了检验结果的鲁棒性,笔者又进行了其他的一些列分析。首先,笔者对同样的数据使用了不同的回归模型来检查结果。(主要回归使用固定效应,鲁棒性三个回归使用随机效应,剩余一个补充回归使用了不同参数的固定效应。)然后,笔者重新做出主要回归:为考察一些省份所存在的特殊情况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这些省份的数据进行了消除。接着,笔者对不同省份特定的领域和行业进行了分析(脱碳政策不一定会影响所有的领域和行业。)笔者所分析的领域是:火力发电、供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生活消费与农村生活消费。随后,笔者对于其他化石燃料的消费量进行同样的分析(脱碳政策应该对其他能源类型也产生了特定影响。)笔者同时也对煤炭的产量进行了分析。脱碳政策和水能、核能与风能产量的关系也在本文中被分析和论述。本研究主要的结果在进行鲁棒性检验后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因此,笔者认为该分析结果是相当可靠的。但是,同时研究存在着一个例外:在笔者的实验结果中,风能价格补贴对风能产量的影响是负面的。笔者认为这个结果是不可靠的,这意味着这本文分析方法并不能确定测量风能补贴政策的影响。因此,本章最终结论表示,只有碳排放交易试点项目对煤炭消费量产生了影响,而这个影响的程度是不确定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个影响较为微弱。第三章的最后部分对本章研究方法的缺点进行了论述。笔者解释了文中所使用的模型有两个很大的问题:样本偏见与内生性。笔者解释这两个问题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实验所使用的的数据存在问题,也解释为什么该模型产生的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可以接受的。同时,笔者也对未来相关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使用类似的研究方法,但使用地市级数据来进行分析。这样的方法可以解决本研究样本偏见和内生性的问题。但该建议是建立在地市级数据可以取得的基础上。同时,笔者认为对其他的脱碳政策也可以用这样的模型来分析。本文第四章则针对德国的“能源转型”(德:Energiewende)进行了案例分析。此案例分析的目的是解释德国的脱碳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首先,笔者论述了中国与德国在这个方面很强的可比性,也论述了德国的“能源转型”的相干政策。笔者进而对“能源转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这些结果在中国发生的可能性。通过以上论述,笔者给出了自己的评价:虽然中国可能不会犯下德国同样的错误,但是德国的经验表示一个理想的脱碳过程需要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也有一些自相矛盾的部分存在。因此,中国很可能不会在短期或者中期进行同样的进程。因此,笔者认为第三章所分析的政策可能不会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中央政府同样也可能只会缓慢推进这些相关脱碳政策。本文的第五章把第三章的实验结果和第四章的案例分析结果结合,并放在第二章提出的大背景下进行了综合论述。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结果和“悲观派”的看法大概一致。因此,笔者更倾向于相信他们的预测,即认为中国减少碳排放最可能的结果是是到2050年将碳排放量减少大概25%,即使这个结果也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说法,加上考虑其他国家对中国脱碳缓慢过程的响应措施,这可能意味着全球性脱碳政策的成败。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结果不一定意味着绝对的失败(虽然“乐观派”的很多学者可能会这样认为)。笔者的分析表明,有一些脱碳政策虽然过程较长,但是确实有一定的成效。而且,在长期内可再生能源有成本优势,因此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可能会最终停止。因此,笔者呼吁全世界政府相关环境部门应该从长期出发,坚持技术进步,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电网规模储能的技术,以最终对应全球变暖趋势,而在短期和中期,我们应做好准备,接受气候变暖这一趋势会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延续的现实。
其他文献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投资理念,其核心是鼓励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兼顾社会福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倡议和活动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支持,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尊重人权、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等,国际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期望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中国,“十九大”报告明确指
2018年,香港联交所出台了多项针对公司上市的利好政策,使得大量的内地公司纷至沓来,选择在香港上市。我们通过查阅这些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不难发现,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是众多亏损企业上市时引起亏损的主要项目。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作为创新型金融工具的一种,其兼具债务和权益双重属性,因此其会计处理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关键财务指标,也可能引起投资者的反直觉效应。因此,本文首先研
同一个公司,当产权性质变更,公司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会有哪些改变?最后激励效果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差异的?会给我国股权激励带来哪些启示?本文以苏泊尔为例,通过研究苏泊尔产权性质变更前后实施的股权激励的差异,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战略两方面分析了对股权激励方案和实施效果的影响。本文共6章,第1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贡献。第2章,文献回顾。回顾和总结了股权激励和产权性
《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亚兰开斯特王朝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一部重要的历史剧作。文本塑造了一个从放纵欲望到节制欲望的动态形象,形象地告诉人们哈尔王子从“结交匪类”“放浪形骸”的浪子到基督教社会理想君主的思想磨炼历程。亨利五世从早年沉溺于个人低级欲望的满足到将自我和社会责任相融合,再到追求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亨利五世》不仅隐含权力与欲望之勾连,生动表现了各类人物的权力
华裔美国人虽作为美国少数民族的一部分,但因其社会地位不高,曾一直遭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忽视;华裔文学也曾如此,长期遭到忽视。华裔美国人的文学是19世纪华人到达美洲大陆后的产物,随后美国华裔文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大批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涌入美国文学的主流。如汤亭亭的《女勇士》、黄哲伦的《蝴蝶君》、任碧莲的《典型美国人》、谭恩美的《喜福会》。但在此之后,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界的影响处于平稳期,鲜有佳作。就在
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能够学习专业、系统的知识,以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术图书因具备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内容,是读者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但不少专业著作需要较高的门槛,阅读起来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如何让普通读者也能享受到学术著作的阅读乐趣?如何让学术图书被更广泛的读者群接受?这是出版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02年,北京出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学说高度注重诚信精神的培育与传承。近年来,国家顶层设计高度关注社会信用系统建设,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诚信建设密切相关的改革文件,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不断进步。近段时间,包括酒店卫生、制假售假、学术不端等在内的诚信缺失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信誉是合作的基础,是确保合同实施的关键机制之一。良好的企业信誉不但能够帮助企业吸引员工、投资者、商业合作伙伴、债权人
当今企业应用系统数目不断增长,传统的服务器维护方式明显落后,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也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服务器的突发故障。本文首先介绍了服务器监控的历史和现状,接着讨论了当前服务端监控用到的主要技术。根据运维人员希望实时监控多个服务器的运行状态并在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以快速找到故障原因的需求,给出了服务端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将监控系统分为四个模块:数据采集、数据接入、流式计算和数据输出。服务
随着全球化加速和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品类繁多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受此影响,本土消费者的行为也出现了分化。特别是,受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消费者对自身行为伦理属性的判断出现偏差,对物质回报的过分追逐,造成了非伦理行为的泛滥。这些事实与中国文化所倡导的个体行为要讲良心的伦理观念格格不入,其背后的机制有待揭示。文献研究显示,现有成果揭示的不同文化下的良心内涵有较大差
近年来,随着我国“两票制”、“医药分开”、“互联网+医药”等新形态、新政策的出现,带来了医药行业发展的又一次高峰。为了更快的占据市场有利地位,医药流通企业不得不采用赊销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这种销售方式,在销售额增加的同时,应收账款的余额也逐年递增,引起企业资金的沉淀,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如何盘活这部分资产,使其提前变为流动性较高的现金成为了该行业企业进行融资时的重要目标,医药流通企业开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