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混凝土柱带高位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p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型钢混凝土柱带转换层结构是一种竖向不规则的复杂高层建筑形式,结构受力机理复杂。目前,对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尚不足,而近年又出现了许多带高位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在现行的规范里关于这类体系的规定较少,因此有必要对这类型钢混凝土柱带高位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  本文采用的是国际上领先的由美国CSI公司开发的专门用于建筑结构分析的三维有限元软件ETABS。利用该软件建立了转换层在第二、四、六、八层的型钢混凝土框支柱和转换层在第四层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支柱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而对其进行计算分析,来达到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的各种动力反应。本文主要是对各计算模型的周期、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以及楼层剪力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型钢混凝土框支柱模型和普通钢筋混凝土模型的研究,型钢混凝土柱的周期、楼层位移在整个楼层上都略小于普通模型的,而层间位移角仅在转换层楼层位置表现出较明显的差距,层间位移角及剪力的突变在转换层位置处也比普通模型的小。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型钢混凝土柱模型在抗震性能方面都比普通模型更具有优越性。  (2)通过不同高位转换层位置的几个有限元模型的研究,计算模型的周期是随着转换层位置的提高而增大,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是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随着位置的提高而增大,相反,结构的楼层剪力是随着转换层位置的提高而减小,但是在转换层楼层处其模型的楼层剪力突变是随着位置的提高而增大。通过对上述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转换层位置的设置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很大。  本文通过上述的研究,总结出当条件允许时,框支层以下的框支柱尽量采用型钢混凝土柱;当转换层位置不高时,尽量采用转换层上下刚度之比接近的结构布置来使结构的抗震性能达到最优。这对该种结构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程的应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以四川省石棉县中高山地区受"4.20芦山7级地震"灾害毁损后需恢复重建的部分村落的规划实践为例,对山地城市中普遍存在贫困现象的中高山地区村落的规划编制方法进行了
  山地河谷型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匮乏型城市,在自然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双重制约下,城市多沿河谷呈带状组团式蔓延,而城市起源的中心城区往往成为城市功能和文化的集聚区。在新
会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给水管网的规模越来越大,系统也更加复杂。对管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降低城市供水系统的运行费用,提高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
  武夷新区是中国山地县域城市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典型,其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应"以人为本",即围绕居民生活而展开,以创意城市为路径。武夷文化可以在创意城市的视野中得到现代性
  西方国家经济重建和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被当作"引诱资本之物"。在全球经济转型背景下,"文化资本"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名人故居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可以直接带
  为了能有效地解决山地城市绿化生态、公共空间、交通、地域性特色等方面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山地人居环境,延续山地城市的历史文脉,激发城市活力,本文以绿道理论和山地城市设计
会议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城市正面临着失去个性,文脉模糊,记忆依稀的困境,面对这样的现状人们逐渐开始对城市风貌和特色进行关注。本文通过对宜川县现状风貌特色的综
  山地城镇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使得城市空间拓展一般都要经历对自然山地环境的改造,使之适应城市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会引发相关的生态效应,导致山地城市面临生态困境,认识城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