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超高压结合化学物质对芽孢内膜的作用及杀菌效果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超高压结合一些化学物质能够对芽孢内膜流动性及通透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芽孢内膜流动性及通透性的变化,可能是导致芽孢被杀灭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以枯草芽孢杆菌芽孢为研究对象,首先对1,6-二苯基-1,3,5-己三烯(DPH)荧光探针标记芽孢内膜的条件进行优化,然后通过荧光偏振法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不同处理下枯草芽孢杆菌芽孢内膜流动性和通透性的变化,同时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芽孢内容物的释放情况,并利用平板计数法研究不同处理后芽孢的存活情况。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 DPH标记芽孢内膜的最佳条件。芽孢形成前标记时,最适宜的培养时间为7天,培养时间过长,荧光强度没有显著变化,最适标记浓度为2.5×10.6mol/L。芽孢形成后标记的最优结果为,芽孢悬浮液中加入DPH溶液使其浓度为3×10-6 mol/L,50℃条件下,避光温育30 min。结果显示,芽孢形成前后进行标记,都能够使DPH标记在芽孢内膜上。通过芽孢形成前后标记效果的对比,芽孢形成后进行标记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芽孢形成前标记的荧光强度。(2)研究了热结合不同化学物质处理对芽孢内膜流动性及通透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对芽孢的杀灭效果。热结合不同化学物质处理后,芽孢内膜流动性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热是芽孢内膜流动性增加的一个原因,热结合的化学物质中,一部分化学物质(乙醇、Nisin)能够进一步的增加芽孢内膜的流动性,另一部分化学物质(pH=1、NaCl)会减弱热对芽孢内膜流动性增强的效果。热结合不同化学物质后,都能促使芽孢内容物释放,导致芽孢悬浮液OD600值得降低。热结合不同化学物质对芽孢内膜通透性有一定影响,其中乙醇和Nisin处理对芽孢内膜造成的损伤程度最大。热结合乙醇、NaCl及Nisin处理后,芽孢内膜流动性及通透性的改变可能导致水分子更易进入到芽孢内,芽孢对热及化学物质的抗性降低,从而对芽孢产生杀灭效果。热结合pH=1处理后,芽孢内膜流动性及通透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却对芽孢产生了杀灭效果,说明芽孢内膜流动性和通透性的增强是芽孢被杀灭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热结合强酸处理通过其他途径导致芽孢的死亡。(3)研究了超高压结合不同化学物质处理对芽孢内膜流动性及通透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对芽孢的杀灭效果。超高压结合不同化学物质处理对芽孢内膜流动性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结合乙醇、Nisin等物质,使芽孢内膜流动性增强,另一类是结合不同pH和NaCl,使得芽孢内膜流动性降低。芽孢内膜流动性增强后,水分子可透过芽孢内膜进入到芽孢内,降低芽孢对热的抗性,但由于孢外壁及皮层等芽孢抗压关键结构的存在,芽孢对超高压仍存在抗性,同时化学物质无法进入芽孢,导致芽孢内膜流动性的变化并没有降低芽孢对超高压和几种化学物质的抗性,芽孢无法被杀灭。超高压结合几种化学物质处理后,芽孢OD600值都显著降低,表明超高压对芽孢萌发产生一定影响,打开芽孢内容物的释放通道,超高压结合化学物质处理都对芽孢内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但是从芽孢存活浓度的结果可以看出,这种损伤是一种亚致死性的机械损伤,无法对芽孢产生杀灭效果。
其他文献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自政治社会起源以来,政治共同体的存续与发展通常会同其内部个体成员保有的财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而征收就是这种紧张关系的集中体现之一。作为一项公共权力严重干涉私有财产的强制性措施,征收实践的开展应受到一定的制度性制约,以防止政治共同体滥用征收权。自近代以来,伴随着私有财产地位的提升,部分立宪国家一般以维护私有产权体制的稳定、警惕国家征收权的异化为主要出发点,进而建构其征收法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是一种富含营养又多产的热带水果,是研究性染色体进化的模式植物。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导致的番木瓜环斑病毒病是一种分布最广、危害性极大的番木瓜病害,严重制约番木瓜产业的发展。发展番木瓜转基因抗病品种已成为控制该病害传播最有效的手段。转基因在我国是一个公众关注事件,转基因材料对其遗传背景有多大的影响,这一直是当前
水稻生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贫困人口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加高效、有目的地利用现有骨干育种材料,本研究对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水稻骨干育种亲本及中间材料进行系统评价,利用关联分析策略挖掘与产量和米质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进一步选取代表性材料配制杂交组合进行杂种优势群分析;结合RNA-seq和基因组重测序,从基因表达水平分析比较杂交组合中杂种优势水平差异形成的可能原因,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277份国内外的
《兽药质量标准》(2017版)将恩诺沙星可溶性粉中含量测定方法规定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但紫外法不能区分与恩诺沙星具有相同或相近吸收波长,专属性相对较差;美国药典和欧盟药典都将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恩诺沙星相关制剂中恩诺沙星含量测定的标准方法。我国农业部2172、2270、2440、2455号公告将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中替米考星含量测定方法规定为高效液相色谱法,但各公告中的色谱分析条件并不完全一致
针对秸秆堆肥过程中降解缓慢、碳氮损失率高等问题,本研究以玉米秸秆为试验材料,利用实验室的纤维素降解菌构建纤维素降解菌群,在菌群产酶条件优化的基础上,明确纤维素降解菌、纤维素降解酶制剂以及菌酶联用对玉米秸秆堆肥理化性质、腐熟度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菌株拮抗实验和纤维素降解酶活性测定,明确了藤黄单胞菌(Luteimonassp.)X11-1菌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西南地区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源于独特山水、人文环境的传统城镇景观格局和文脉基因正遭受剧烈冲击,既有“标准化”保护模式在协调特殊地域与时代背景下的保护发展矛盾时,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对《威尼斯宪章》以来关于历史城镇保护的一系列准则性文件的总结,重新审视“遗产范式转变”下的保护,颁布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并提出“层积”研究方法,对于破
学位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住区街道空间共享对居民健康发展的具体影响,本文以哈尔滨主城区为例从用户对街道空间环境的使用感受出发,针对典型研究对象发现的主要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详细总结街道功能空间共享指标系统,为街道空间环境进行综合评估提供可调节指标参考样本,有利于街道现存问题的发现与干预策略的科学制定。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类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街道建设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从人本视角建设街道空间是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充分保障。本文首先从历史维度,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各个阶段的街道发展过程,然后以街道的人本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街道功能、界面和主体的演变规律,进而提出"分区""分层""分型"的街道规划设计策略。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转向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新型城镇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2011年我国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城镇化和工业化开发要与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进行适宜性开发。文章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结合起来,以宁夏为研究区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