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效率玉米根系对硝酸盐非均匀分布的响应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ang7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系是植物直接获取地下资源的重要器官,其生长发育受到自身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影响。根系形态及构型和土壤环境中有效资源的分布密切相关。硝酸盐不仅是旱作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还是植物吸收利用的最主要形式。施肥、耕作、土壤微生物活动等会导致其在土壤中呈现异质性分布,而作物根系对非均匀分部的硝酸盐会做出响应。为了研究介质硝酸盐非均匀分布对作物根系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不同氮效率玉米郑单958和鲁单981为研究对象,进行水培分根试验。在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条件下,分别对主根和种子根设置低浓度硝酸盐(0.5mmol L-1,L)和高浓度硝酸盐(5mmol L-1,H)处理,测定分析不同处理根系形态、Zm NRT2基因表达、根系硝酸盐吸收速率、根系和地上部的生物量以及氮含量。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与氮低效玉米品种鲁单981相比,氮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具有较高的根长、根表面积、株高、地上部生物量以及氮累积量。正常供水条件下,均匀低浓度硝酸盐处理郑单958主根和种子根硝酸盐吸收速率在分别比鲁单981高180.5%和22.4%;均匀高浓度硝酸盐处理郑单958主根和种子根硝酸盐吸收速率分别比鲁单981低23.0%和44.0%。正常供水条件下均匀低浓度硝酸盐处理郑单958根系Zm NRT2.1基因的相对表达高于鲁单981,而Zm NRT2.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低于鲁单981。(2)水分胁迫抑制不同硝酸盐处理条件下玉米主根和种子根生长,减少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累积量,但提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水分胁迫降低硝酸盐非均匀分布条件下主根和种子根对硝酸盐的吸收速率,以及郑单958主根和种子根Zm NRT2.1基因的表达;但对叶绿素没有明显的影响。(3)硝酸盐的非均匀分布显著影响玉米主根和种子根根系形态、基因表达以及硝酸盐吸收速率。与均匀低浓度处理相比,局部高浓度处理增加正常水分条件下主根和种子根根长和根系表面积;当种子根处于高浓度环境中时,郑单958种子根单位根长硝酸盐吸收速率增加,主根单位根长硝酸盐吸收速率降低,但主根和种子根Zm NRT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局部高浓度处理降低水分胁迫条件下鲁单981主根和种子根单位根长硝酸盐吸收速率,但主根Zm NRT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增加。与均匀高浓度处理相比,局部低浓度处理促进主根和种子根根长和表面积的增加;但降低正常水分条件下主根和种子根单位根长硝酸盐吸收速率,诱导正常水分条件下种子根Zm NRT2.1基因的表达。(4)硝酸盐非均匀分布影响玉米地上部生长与氮素吸收。与均匀低浓度处理相比,局部高浓度处理增加玉米株高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促进地上部生物量以及氮累积量的增加。与均匀高浓度处理相比,局部低浓度处理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地上部生物量以及氮累积量,但对株高没有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热激蛋白(Heat stress protein,HSP)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原核及真核生物细胞中,是进化中高度保守、可被多种外界胁迫因子诱导表达的一类特殊蛋白,能快速、短暂地应激抵抗不利条件对机体造成的损害。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B?senberg et Strand)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蜘蛛目(Araneae)狼蛛科
为挖掘利用喀斯特山区主要野生葡萄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状,探究其水力结构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以原产于贵州的野生葡萄资源7种22基因型及欧洲葡萄(V.vinifera L.)品种‘红地球’,欧美杂交种(V.vinifera L.×V.labrusca L.)品种‘水晶’为大田试验材料,对其水力结构特征能力进行鉴定;在对野生葡萄水力结构特征鉴定的基础上,通过盆栽毛葡萄(V
兔出血症(RHD)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兔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传染性和高度死亡率的传染性疾病,其典型病变以呼吸系统出血、肝坏死、出血,实质性器官出血、水肿、淤血等为特征,成年家兔感染后死亡率高达90%~100%,给全世界养兔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RHDV为杯状病毒科兔病毒属成员,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由7437个核苷酸组成,拥有两个开放阅读框架(ORF),分别编码多个蛋白,其
学位
学位
学位
植物胞质甘油醛三磷酸脱氢酶(cytosolic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C)在植物响应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植物GAPC应答非生物胁迫的机制研究发现,在盐、干旱、低温条件下GAPC可与一些胁迫诱导蛋白发生互作。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以中国春小麦为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发现,Ta GAPC1基因(登录号:
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经常要遭受病虫害、紫外线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UV)、水分胁迫等的威胁,通过增加表皮蜡质累积以抵御胁迫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效防御机制之一。蜡质诱导因子1(WAX INDUCER1,WIN1)是乙烯响应因子(The Ethylene Response Factor,ERF)家族中的一个转录因子成员,通过调控蜡质合成过程中酶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表皮蜡质的
干旱是引起土地荒漠化,农业减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抵御干旱的生理机制,其中分泌蜡质到植物表皮角质层,形成一层严密的保水层是最有效的抗旱机制之一,也是植物从水生进化到陆生过程中主要的保水机制。同时,植物表皮角质层的形成也与抵御病虫害入侵、发育过程中的器官融合密切相关。在角质层形成的过程中,拟南芥ATP结合转运蛋白G亚家族蛋白11(ATP-binding casset
答题策略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试题的导向,以"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二轮复习为例,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专题非选择题的答题策略:回归教材,理解、辨析易混淆概念,扫清"概念题"的失分障碍;整理题干信息,通过关键词概括题干"过程"或运用教材中"过程类模式图"突破"过程类分析题"难点;运用"搭桥法"巧解"原因分析类"题目;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变量、步骤、结果及结论,攻克"实验设计类"题目。在分析经典例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