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8051 IP软核的改进性设计与重应用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导体技术的进步使得在单个芯片上集成数以百万计的门电路成为可能,在单个芯片上实现的包含一个印制板上所有电路的系统称作片上系统(SoC,System On a Chip).为了缩短SoC的设计周期,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可复用的集成电路模块(IP,Intellectual Property)技术在芯片设计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论文首先介绍了集成电路设计中IP核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以及M8051 IP软核--高性能的八位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 Unit)IP核,然后结合视频字符叠加器片上系统(CAV_SoC,Character-Added on the Video signal)的设计要求,阐述了对M8051IP核的改进设计和重应用研究.本论文重点研究M805l IP核的改进设计.提出了增加I<2>C主控制器模块来增强访问MCU的灵活性与便捷性;文中还针对M8051 IP核在视频字符叠加器CAV_SoC上的外围接口的应用环境,将216个信号引脚复用为标准的8051单片机的40引脚标准结构.至此,改进后的M8051 IP核简称为IM8051 IP软核.然后对IM8051 IP核进行了可测性设计(DFT,Design for testability)研究,提出了在LBIST内建自测试结构基础上结合边界扫描和插入适当的扫描测试点的总体DFT方案,旨在用一定的测试开销换来更有复用价值的IM8051 IP核.论文最后对IM8051 IP软核的重应用稍作研究.IM8051 IP软核经仿真,验证和综合后,达到了预定的CAV_SoC集成的要求和功能.第三章的综合结论为:IM8051 IP软核的运行频率可达到33MHZ,平均指令周期为120ns,综合的逻辑门数约为5036个cell,并附有逻辑综合策略、综合脚本和综合结果.第四章给出了IM8051 IP软核的可测性设计故障模拟的初步结论:IM8051 IP软核的故障覆盖率约为90.5﹪,测试面积开销约为10.5﹪.总之,随着SoC技术和IP技术的迅猛发展,IC(Integrated Circuit)设计工程师们将会更多的应用IP核设计和重应用技术,并推动IP技术继续向前发展.本论文研究M805l IP软核的改进设计也算是为此做出的一点点探索.
其他文献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无线电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它是无线技术进入的一个新的阶段,将成为3G和4G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而作为软件无线电关键技术之一且仍未被突
期刊
期刊
期刊
分布式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主要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来构建分布式系统。然而到了90年代以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客户机与服务器的界限日
论文所涉及的内容是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高性能IPv6路由器协议栈软件".该论文是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863"项目组中期验收,并等待最终验收.目前TCP/IP
期刊
期刊
80年代以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出现,使不同区域的数据得以共享,提高了工作的协调性和效率。 在电信企业中,公司地理位置的分散造成了
期刊